國立臺北大學
國立臺北大學
Loading...
跳到主要內容跳到主導覽列
主選單錨點
主內容錨點
SYSTEM.NEWS.校園焦點

李承嘉校長代表臺北聯合大學系統與新北市政府環保局程大維局長(左)簽署合作備忘錄

北聯大系統與新北市政府成立輕推淨零影響力平台

October 22, 2024

臺北聯合大學系統(臺北大學、臺北醫學大學、臺北科技大學、臺灣海洋大學)與新北市政府22日與簽署合作備忘錄(MOU),共同成立「新北市輕推淨零影響力平台」。該平台將首創以淨零行動為導向,提供跨領域的淨零資訊與行動整合方案,並成立淨零促轉服務團,導入節能保險的低碳商業模式。平台預計於114年起正式提供服務,旨在擴大推動社會淨零轉型,加速生產和消費模式的變革。

代表北聯大系統出席此次活動,校長李承嘉表示,非常期待與新北市府的合作,北聯大系統將發揮在節能與淨零工程技術、資源循環技術、醫療、海事及水資源等領域的學術專長,提供專業的課程規劃和師資,協助培育淨零所需的人才與專業技能,並利用校內的產學合作及節能與AI團隊等資源。相信透過淨零影響力平台的推動,將促進新北市的環境永續發展,為師生提供寶貴的實踐機會,實現雙贏局面。

李堅明教授於會上表示,「輕推」是指讓政府的各項淨零作為可以讓企業覺得有機會、讓民眾不覺得「擾民」,可以真正讓淨零解方落實在生活中,且最重要的是讓各方都能得利。

新北市政府副市長劉和然強調,與臺北聯合大學系統的合作,是新北市政府邁向淨零轉型的重要里程碑。市府將整合現有的節電診所、碳健檢中心、產經大學及節能E好宅等資源,同時引入北聯大系統在學術研究方面的實力。「輕推淨零影響力平台」不僅將為民間參與淨零工作注入活水,也透過與學術界的合作,提供更多元的課程、技術媒合服務及低碳行為實踐解決方案,帶給地方產業及民眾全方位的支持,提升淨零知識的深度,建立健全的社會低碳支持體系。

新北市政府環保局表示,隨著「輕推淨零影響力平台」的成立,將能有效協助轄內多元產業滿足不同需求,媒合科技、自然與行為基礎的淨零解決方案,並導入低碳商業模式,加速企業的淨零轉型。例如透過「碳權」橋接節能成果,以「節能保險」建立節能商業模式。

SYSTEM.NEWS.閱讀全文 關於北聯大系統與新北市政府成立輕推淨零影響力平台
封面圖片

攜手北大,共創健康多元的國際社群

October 21, 2024

隨著全球化的加速推進,臺北大學迎來了越來越多來自全球各地的學生。對國際學生而言,來臺求學不僅僅是一場學術之旅,更是一段探索多元文化、包容與共融的體驗。然而,這段旅程充滿了挑戰,尤其是在面對跨文化適應的過程中。為了幫助國際學生更好地融入臺灣的學習環境,臺北大學國際事務處特別邀請了臺北醫學大學的心理師徐維廷老師,舉辦了一場專為國際學生與臺灣學伴設計的支持活動,期望通過這場活動,讓每位學生都能找到依靠與理解,建立起跨文化的橋樑。

本次活動於113年10月17日舉行,吸引了40位國際學生與臺灣學伴參加。由國際事務處境外生事務組組長劉佳昊老師開場,並向徐心理師致贈感謝狀,為活動拉開序幕。徐心理師考慮到有些同學可能較為害羞,因此鼓勵大家使用Slido匿名提問與分享想法。這樣的設計大大激發了學生們的積極性,例如有同學提到:「遇到敏感話題時,應該如何應對?」徐心理師建議,這時可以用反問的方式來進行回應,比如「你為什麼會對這個問題感到好奇?」或「你為什麼會想到要問這個問題?」這樣不僅可以讓對方反思問題的合宜性,也能促進雙方的交流。

隨後,徐心理師邀請學生們分享自己對活動的期望,並透過與同儕的交流,增進彼此之間的了解。活動的破冰環節中,徐心理師請同學們寫下關於自己的十件事情,並與三位同學交換,讓大家在輕鬆的氛圍中彼此熟悉,找出共同或不同的話題,進一步促進互動。整場活動中,來自不同國家的國際學生與臺灣學伴積極互動。在徐心理師的帶領下,學生們透過探索臺灣文化與價值觀,進一步了解臺灣的社會思維。徐心理師採用心理牌卡——紅花卡,結合小組互動,讓學生們藉由卡片投射內心情感,展開深入的自我探索與對話。這不僅提供了情緒調適的技巧,也幫助學生們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的內涵。其中一項活動是請學生們挑選紅花卡來象徵他們對母國及臺灣的感受,促進大家對異國文化的觀察與交流。這樣的互動不僅是兩種文化之間的對比,更是一個促進彼此對話的契機,幫助學生們加深對彼此差異的理解與尊重。通過小組討論,學生們不僅交換了觀點,也建立了新的友誼,讓他們在這個多元文化的社群中得到豐富的學習體驗。

臺北大學致力於營造一個開放、包容的學習環境,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在此找到歸屬感與支持。國際事務處深知學生們在異文化背景下學習的挑戰,並希望透過這樣的活動,提供一個自我探索與情緒管理的平台,幫助學生們更好地應對跨文化的挑戰。這次的心理工作坊不僅為本地與國際學生提供了深入認識彼此的機會,也搭建了一個彼此互動、分享經驗的平台。期待每位參與的學生都能從活動中受益,擴展視野,並在這個多元文化的環境中成長茁壯。

SYSTEM.NEWS.閱讀全文 關於攜手北大,共創健康多元的國際社群
校慶路跑比賽鳴槍起跑

臺北大學歡度75週年校慶

October 21, 2024

臺北大學19日舉辦校慶開幕典禮,邀請校內師生、校友等共同參與,一同慶祝臺北大學創校75週年暨改制24週年!

1014日特色領域計畫靜態海報成果展示開始,揭開今年一系列校慶活動。開幕典禮在綜合體育館舉辦,同日也進行多項體育競賽,包括校慶路跑及定向健走、趣味競賽、新生盃男女籃球比賽和新生盃男女排球比賽。教職員工球類比賽則訂於1026日開幕,邀集校內師長同仁在籃球、桌球和羽球賽事同場競技。

回想起40年以前的校園生活,校長李承嘉說,從行政專校時期開始,臺北大學歷經數次改制,創校已75週年,希望有更多自發性運動項目,吸引大家參與。此外,今年是他最後一次主持校慶開幕典禮,他勉勵師生們在追求真理、服務人群的校園精神下,教職員努力於教育工作,同學們投入課業學習,期待臺北大學未來的校務發展,得以蒸蒸日上。

校友總會榮譽理事長張平沼回顧臺北大學改制過程,「校名要怎麼定?新校址選在哪邊?」張平沼說,除了原本臺北校區外,還需要一塊適合的校地。在許多學長姊努力之下,最後選定三峽作為新校區,2000年改制為「國立臺北大學」。「當初臺北大學的成立,經過了很多歷程,在許多人大力支持下成立起來。」張平沼榮譽理事長告訴在場所有人,要共同愛護學校,讓臺北大學更加茁壯。

校慶開幕式由休運系同學們組成的啦啦隊熱舞表演開場,靈活的肢體擺動洋溢出青春活力,散發著熱情和朝氣。而韓研社和熱舞社的舞蹈表演,也展現出不同的熱情舞動。為表達對校慶表演團體的支持,畢業於本校地政系(現為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獲第 22屆傑出校友的和通建設李怡寧董事長,也當場致贈同學們獎勵金。

今年園遊會移至商學院前與法商大道舉辦,各類攤位一應俱全。除了原住民道地小吃、東南亞特色美食、蛋糕、飲茶外,還有校內社團的設攤活動、義賣攤位、校友攤位,由於設攤位置離校門口不遠,除了校內師生、還有許多北大周邊居民攜家帶眷前來,形成一個熱鬧的校慶小市集。

除了校慶開幕典禮外,各院、系的慶祝活動,除了系友職涯講座、系友會會員大會,也分別邀請系友回娘家,一同緬懷過往在校學習的點點滴滴。另於1026日在福華飯店舉辦第24屆傑出校友表揚大會,邀請校友們共同祝賀今年獲獎校友。一系列的慶祝活動,讓今年校慶更為豐富。

SYSTEM.NEWS.閱讀全文 關於臺北大學歡度75週年校慶
吳思華教授談永續AI時代

面對永續和AI 吳思華:從通識開始

October 7, 2024

這學期通識月飛鳶博雅講座於7日開幕,因應當前方興未艾的AI議題,通識中心邀請前教育部長、政大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講座教授吳思華,與在場同學討論永續AI世代年輕朋友的學習準備。吳思華教授強調,從通識教育開始,來培養出永續和AI世代的人才。

校長李承嘉告訴在場同學跨領域學習的重要性,藉由通識課程來學習資訊科技的專業知識,發展出自身的競爭力。

吳思華說,在永續AI時代,應該展現專業能力和人文社會科學的宏觀效果。強調從通識的角度出發,從通識的學習,來取得跨域知識,尤其在AI時代更是如此。「當AI來臨時,很多東西都可以在電腦上取得,我們要學的,應當是更聰明的東西,例如通識。」由於很多專業知識都可以透過AI來學習,他更強調在大學,應該培養出宏觀視野、跨域探索和可轉移的能力。

「永續和AI是未來世界的關鍵!」吳思華告訴同學,應該多認識SDGs17項指標內涵,他不厭其煩地逐一唸出各項指標所指涉的意義,目的在告訴同學們,永續所指涉的範圍是如何寬廣。所有人應當用自身所學,來和SDGs逐項印證。此外,AI科技進展迅速,使用自然語言進行搜尋和互動,生成一份有創意的內容,進而提高工作效率。「這些事情你不用下指令,用嘴巴講就好。」他思考著,隨著人工智慧的迅速推展,AI是否會超過人類,這就端看人類有多厲害。

AI會改變教學和研究。」以COURSERA為例,藉由數位AI高教開放平台,著實顛覆了傳統大學的教學模式。1.48億人,超過5200門課,提供55個學位和325個菁英大學與知名企業機構合作,這種不需進入大學就可以自我學習的平台,瞬間對大學文憑構成挑戰。吳思華說,科技進步帶動企業自行投資研究,對大學的依賴大幅減少,所以大學教授更應掌握前沿知識,培養未來的人才。他更指出,AI改變了科研創新路徑和學術規範,原生的想像與創意反而更為重要。

如何面對永續AI時代呢?他指出四點,包括學習和AI共處、讓知識學習有意義、積極開創未來世界,和成為一個負責任的公共知識份子。「AI是全新工具,如何和特定場域連結,也就是應用在日常生活,便相當重要。」吳思華說,AI很好用,它可以是一個人、一位同事、一名家教,甚至是一名特工,儘管AI如此便利且重要,但他強調,人類仍具有自己的獨特性。例如人類有分辨善惡的「靈魂」、可以連結複雜場域的「視野」、主動開創勇敢實踐的「引擎」,還有成人之美、分享繁衍共創的「光與熱」,從這些來展現出人類和AI的最大不同。

「培養未來力很重要!」吳思華說,具備創造、想像、設計和敘事的能力,能讓知識學習更有意義,這是AI來臨時最需要培養的能力,也是通識學習的重要性。他告訴在場同學,大家不必都是AI工程師,但要備具前瞻、歷史感、同時性,來積極開創世界。所謂前瞻,在於想像全新的生活模式,例如教育、金融、旅遊、文化等,如何產生一個未來的生活型態。另外,回顧過往歷史發展,從每一項科技變遷,去想像未來世界將如何發展。「如果要開創未來,就得和時代同步發展。」他告訴同學們,多和ChatGPT聊天,去學AI的發展和應用,和科技發展同步。最後他認為,以人為本,成為負責任的公共知識份子,以一個宏大視野來分辨善惡,且用務實開創的心態,來兼顧理想和現實。他期望同學們,能夠成為永續AI世界的造局者,用人文角度出發,來開創一個嶄新世界。

SYSTEM.NEWS.閱讀全文 關於面對永續和AI 吳思華:從通識開始
SYSTEM.NEWS.公告列表
SYSTEM.NEWS.活動訊息
活動列表
GENERAL.三峽校區
SYSTEM.REAL_TIME_INFO.天氣資訊

SYSTEM.REAL_TIME_INFO.公車(正門) :
SYSTEM.REAL_TIME_INFO.點擊編號可查詢公車動態
SYSTEM.REAL_TIME_INFO.鶯歌火車站
YouBike
SYSTEM.REAL_TIME_INFO.新北市YouBike站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