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北大學
國立臺北大學
Loading...
跳到主要內容跳到主導覽列
主選單錨點
主內容錨點
SYSTEM.NEWS.校園焦點

香港科技大學來訪

香港科技大學來訪 分享研究與數據分析經驗 

October 29, 2025

為強化與香港頂尖學府之學術合作與數據研究交流,本校於2025年10月21日接待香港科技大學(The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KUST)代表團來訪。此次來訪貴賓包括香港科技大學協理副校長暨機構資料與研究主管 Dr. Alison E. Lloyd、機構資料與研究處助理總監 Mr. Anson Wun,並由愛思唯爾(Elsevier)公司 Dr. Dana Jang、Mrs. Cynthia Liu 與 Mr. Leo Juan 隨同出席。雙方就高等教育機構研究、數據分析應用及學術合作機制進行深入交流。

本校出席人員包括學術副校長陳宥杉教授、國際事務處韋岱思國際長、永續創新國際學院院長詹佳瑩教授、研究發展處校務研究發展中心張升懋主任,以及國際事務處國際合作組陳克瀚組長等人。

學術副校長陳宥杉教授誠摯歡迎兩位貴賓,肯定他們在高等教育機構研究與數據分析領域所具備的豐富經驗與卓越貢獻。他同時特別感謝 Elsevier 的安排與支持,讓本校有機會邀請兩位數據專家蒞校,分享寶貴的見解與經驗。

在會中,香港科技大學代表分享其機構資料與研究運作模式及高等教育數據分析策略。Dr. Alison E. Lloyd 提到,港科大自 2023 年起推動以數據為基礎的決策與流程優化,已提升治理效能,並在行政運作與永續發展上取得明顯成果。她同時強調數據驅動決策的重要性,並提出後續措施,包括建立穩健的數據基礎、運用多樣化分析工具,以及建立研究成果傳播機制,以提升學校整體績效與影響力。

陳副校長回應,近年來臺北大學愈加重視學術表現與國際排名的發展,期望能透過數據分析與策略規劃,更全面掌握學校的優勢與潛力。此次的分享,讓與會教師深受啟發,對高教機構研究的國際發展趨勢及資料應用實務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香港科技大學長期位居全球頂尖學府之列,在機構研究與資料應用方面更是領先亞洲、放眼國際。雙方透過本次交流,深化了彼此的合作基礎,並為未來學術與研究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SYSTEM.NEWS.閱讀全文 關於香港科技大學來訪 分享研究與數據分析經驗 
研討會開幕式合照

臺北大學與濟州大學共辦研討會 探討資源、環保與永續城鄉

October 29, 2025

本校海山學研究中心於2016年11月與韓國濟州大學社會科學研究團(SSK)簽訂學術交流備忘錄,研究團隊成員隨後也受邀參與本校人文學院領導的「文化.聚落.共有財:環境變遷下之永續發展」學術攻頂計畫;次年9月,濟州大學團隊進一步發展為共同資源與可持續的社會研究中心(Research Center on the Commons and Sustainable Society),自此兩校研究團隊長時期合力投入共同資源(Commons)的跨領域研究。在新冠疫情之後的2024年5月,再度於濟州大學人文學院共同舉辦「東亞的歷史與文化:共同資源與環境保護的新視野」國際學術研討會,持續展開更多元的交流與互動,並討論未來進一步合作研究的方向。

今年度10月23至24日,海山學研究中心、亞洲暨泛太平洋地區研究中心與濟州大學共同資源與可持續的社會研究中心、細橋研究所(Segyo Institute),假韓國首爾創作與批判出版社(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韓江的作品即由該出版社發行)會議廳,共同舉辦「東亞生態轉型與共同資源:區域研究與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本校歷史學系特聘教授兼亞洲暨泛太平洋地區研究中心主任陳俊強、海山學研究中心主任洪健榮及研究員李孟勳、通識教育中心主任王冠生、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特聘教授葉大綱等5位同仁前往與會。

兩天的研討會議程,主要是針對臺灣、韓國、日本與香港的村落自治、地方創生、生態法、環境治理、生態變遷、鄉土教育等課題進行交流。出席者除了濟州大學及臺北大學研究團隊,也有來自韓國江原大學、尚志大學、韓南大學、延世大學、臺灣東華大學、香港大學、嶺南大學的學者專家齊聚一堂,透過論文發表與相互評論,從歷史學、社會學、法學、生態學、景觀學、心理學、哲學、地方學等跨域多元的視角,展開跨國之間的對話。

濟州大學共同資源與可持續的社會研究中心崔賢主任於開幕致辭中表示,很高興能在韓國首爾再次的相聚,期望這次的相聚能為大家的研究與交流帶來豐富的啟發。本校陳俊強特聘教授於開幕致辭中強調多年來雙方的學術交流,讓我方從研究團隊的組成、研究能量的持續、研究主題的開發等方面,皆獲得極大的啟發與助益,特此向濟州大學研究團隊表達誠摯的謝意。

韓國延世大學史學科榮譽教授、細橋研究所理事長白永瑞於專題演講〈東亞生態文化與巨大轉型〉中,提出「共生人文學」的概念,強調學者的思考要能回應真實生活世界的問題,人文學雖然沒有立即的實用性,但卻有很大的價值;期勉大家在AI當道的時代,當面對社會現實性公共議題之際,不要放棄人文社會科學的角色,並期望東亞的研究團隊能夠彼此合作且共同成長。

本次研討會有一重要的創舉,係採用AI同步翻譯軟體系統,將英文、韓文、中文流利轉換,除了某些較為深澀的專有名詞之外,翻譯正確率約可達八、九成左右。藉由本次經驗,未來的國際學術研討會將可導入此項科技應用,以強化跨域交流的便捷性與深廣度,擴大對話的對象與影響力。

研究會議前後,本校研究團隊亦前往首爾當地著名文化史蹟宗廟、昌德宮、大韓佛教總本山曹溪寺、德壽宮、光化門廣場、景福宮、北村韓屋村進行參訪,讓研究團隊成員滿載而歸。海山學研究中心將於今年11月21至22日與新北市立圖書館合辦「繼往開來:第四屆全國地方學暨海山學研究中心創立十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將邀請濟州大學團隊成員蒞臨本校,交流韓國「濟州學」的概念、成立、範圍與課題。回應白永瑞教授於本次專題演講中所提出的「我們如何能夠從在地出發,創造改變世界的典範」,期待兩校之間持續性的學術合作,能共同為東亞區域的研究、地方學的發展以及永續城鄉的實踐,創造出優質的研究範例與學術傳統。

SYSTEM.NEWS.閱讀全文 關於臺北大學與濟州大學共辦研討會 探討資源、環保與永續城鄉
林老師向參與者介紹阿美族代表性菜餚-石頭火鍋

【114年永續月系列活動】就是要讓你知道-食全食美的原住民 演講紀錄

October 29, 2025

本次永續月最後一場講座邀請到的講者是阿美族專職族語教師,林錦宏先生。講者林錦宏老師以其阿美族語名「Apetayan」(音近「愛不打烊」)的自我介紹開場,為現場帶來了輕鬆愉快的氣氛。他不僅是專業的族語老師,更是一位充滿生活智慧與幽默感的文化分享者。講座以食全食美的原住民為題,不僅分享美食文化,更是一趟深入阿美族文化,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智慧之旅。

講者首先從阿美族的基本飲食哲學談起:「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這句話貼切的描繪阿美族與大自然和諧共存的生活型態。他強調,阿美族是真正的美食專家,不論是空中飛的、水裡游的、地上爬的,甚至是土裡生長的,都能巧妙地轉化為桌上佳餚。這種順應自然的態度,造就阿美族獨特且豐富的飲食文化。

作為「吃草又肯吃苦的民族」,野菜在阿美族的飲食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講者透過簡報與生動的描述,展示多種常見的野菜:有解宿醉良效的「龍葵」、清熱解毒的「咸豐草」、味道獨特的「刺蔥」、口感爽脆的「蕗蕎」、被阿美族視為「山茼蒿」的「昭和草」,這些野菜的料理方式多元,可以生吃沾鹽、快炒,或是將多種野菜共煮一鍋,成為營養豐富的「八菜一湯」。除了種類繁多的野菜,阿美族的飲食也包含了許多令人驚奇的食材。「蝸牛」和「青蛙」是阿美族人的珍寶之一。講者解釋,食用蝸牛前需靜置排毒,而青蛙骨(特別是幼蛙)則被認為有益骨骼,甚至有生吞的傳統。他更大方分享了自己兒時吃「烤蟑螂」治病的特殊經驗,這些看似挑戰味蕾的食物,實則蘊含著代代相傳的食療智慧與對環境的適應力。

談到靠海生活,講者風趣地形容「太平洋就是我家的冰箱」,笑稱阿美族人「窮到只剩下龍蝦」。海洋提供了源源不絕的食材,其中,一種透明的小型「水母」極具特色,口感爽脆且自帶鹹味,是台東的夏季限定美味。此外,「海膽」、煙燻「飛魚」、附著在礁岩上的「藤壺」(暱稱「火山爆發」)以及各種「貝類」,都是來自大海的鮮美贈禮。

「醃漬」是阿美族保存食物、創造獨特風味的重要技藝。在沒有冰箱的年代,鹽巴是最好的防腐劑。無論是芥菜、酸筍、海鮮貝類,甚至是辣椒,都可以醃漬保存。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喜烙」(Siraw),分為獸肉與魚肉兩種。獸肉喜烙是將生豬肉(通常帶皮帶油)以鹽巴(有時加米酒)醃製而成,直接生食,是配飯的最佳聖品。講者強調,製作喜烙的關鍵在於不能沾水,且成敗與製作者的「手氣」有關。

阿美族人的生活智慧也展現在獨特的烹飪方式上。「石頭火鍋」便是經典範例。昔日在野外,族人不便攜帶鍋具,便以檳榔葉鞘為容器,將燒得火紅的「蛇紋石」投入裝有水和食材的葉鞘中,利用石頭的高溫瞬間煮沸湯水。這種就地取材的方式,不僅方便,更能保持食材(特別是魚肉)的鮮嫩與湯汁的鮮甜。講者也分享了阿美族人在山林或海邊生活的「三寶」:鹽巴、火種和山刀。鹽巴用於調味、保存與消毒;火種提供熟食的可能;山刀則是開路、狩獵、採集和防身的萬用工具。這些簡單的工具,其實是人與自然共存的最好象徵。

演講尾聲,林老師介紹了阿美族重要的文化概念「Pakelang」(巴歌浪)。這不僅是指歡宴後的餘興,更深層的意涵包括感恩、慰藉與回歸正常生活。Pakelang的精神體現在團體合作、敬老、服從與吃苦耐勞的習慣培養,同時也具有團體治療的效果,幫助族人在經歷重大事件後,能重新凝聚並回到日常軌道。

整場演講,講者以其豐富的知識和自身的經歷,帶領聽眾深刻地融入阿美生活,能從他們尊敬自然、樂天的角度去看待所有事情。這不僅僅是一次飲食文化的介紹,更是一堂關於生活智慧、自然共存與文化韌性的寶貴課程,讓大家深刻感受到了原住民文化中那份獨特而真實的美好。

SYSTEM.NEWS.閱讀全文 關於【114年永續月系列活動】就是要讓你知道-食全食美的原住民 演講紀錄
合影

世界頂尖學府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造訪公行系 開啟青年公共事務對話平台

October 27, 2025

公行系國際交流活動再創新頁!為深化國際學術連結、拓展青年對公共議題的跨文化視野,公行系於 2025 年 10 月 1 日舉辦「NextGov-行見世界」系列活動第三場,迎接來自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NTU)公共行政與國際事務學系的師生團隊。本次活動別具意義——是南洋理工公共行政與國際事務學系學生首次赴海外學習參訪,而首站便選擇本校公行系作為唯一的合作對象。南洋理工大學是全球排名前十的頂尖學府,以公共政策、國際關係與科技治理研究聞名。

此次來訪由南洋理工大學的陳重安教授率領近 30 位 NTU 大學部與研究生進行深度交流,活動全程以英語進行,上午為學術論壇,下午則安排政治與文化參訪。上午論壇中,雙方學生輪流發表公共事務相關研究,議題多元,包含:〈重新思考台灣書市的監管:從國際經驗到在地政策策略〉、〈新加坡公共住宅中的自由〉、〈城市規劃中的公眾參與探索:以新加坡與台北可持續城市政策為例〉、〈透過客家文化探索台灣的族群認同與文化遺產〉、〈新加坡監控常態化現象〉等報告。發表後皆由評論人回應並開放提問,討論內容從制度比較延伸至文化價值與民主參與,氣氛熱烈。本場活動吸引超過百位學生參與,現場互動熱度遠超預期。

下午文化參訪則安排南洋理工師生體驗台灣地方風貌。活動以公行系學生主講的「賽神豬」議題開場,帶出文化保存與動物保護間的價值辯證, NTU 學生對此主題表現出高度興趣與深度回饋。隨後師生前往三峽區公所與派出所參訪,由本系校友與同仁介紹地方政府與基層地方治理的運作。兩校學生隨後前往藍染工坊親手體驗傳統染布技術。最後,師生造訪三峽老街與清水祖師廟,透過導覽了解地方產業、宗教信仰與社會結構,為整日交流畫下圓滿句點。

這場活動為本年度「NextGov-行見世界」系列活動的最後一場,代表公行系國際交流的再一次的深化與廣化,到訪的日本早稻田大學、日本慶應義塾大學、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等均為亞洲知名的頂尖院校,三場活動吸引超過逾百位國際師生造訪本校,並建立起台、日、星三地青年公共事務的交流網絡。

公行系2025 年「NextGov-行見世界」系列活動至此圓滿落幕,三場跨國交流累積了豐盛的國際友誼與知識能量,讓不同國家的學生透過真實互動理解彼此的社會、文化與治理挑戰。公行系羅至美主任表示:「此次三場系列活動的成功,要特別感謝國際處的經費支持以及系上李仲彬與劉佳昊兩位老師的精心、費心、用心的規劃,帶領30 位學生參與,師生們自五月起便投入議題研究、英語發表、導覽演練、參訪接洽、交通安排等繁雜的活動規劃,獲致了豐碩的交流成果,將公行系的公共治理、專案管理的專業本位作了最好的學用合一的實踐。」

SYSTEM.NEWS.閱讀全文 關於世界頂尖學府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造訪公行系 開啟青年公共事務對話平台
SYSTEM.NEWS.公告列表
GENERAL.三峽校區
SYSTEM.REAL_TIME_INFO.天氣資訊

SYSTEM.REAL_TIME_INFO.公車(正門) :
SYSTEM.REAL_TIME_INFO.點擊編號可查詢公車動態
SYSTEM.REAL_TIME_INFO.鶯歌火車站
YouBike
SYSTEM.REAL_TIME_INFO.新北市YouBike站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