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年北聯大「教學實踐研究計畫論壇交流會」,圓滿落幕
由臺北聯合大學系統(簡稱北聯大)共同舉辦之「114年教學實踐研究計畫論壇交流會」,已在6月11日於臺北大學三峽校區圓滿落幕。本次活動由國立臺北大學(簡稱北大)主辦,並由國立臺北科技大學(簡稱北科大)、國立臺灣海洋大學(簡稱海大)及臺北醫學大學(簡稱北醫大)共同協辦。
本校李承嘉校長表示,北聯大是一個互補、資源共享的聯盟系統,期望透過本次活動進一步強化四校間的學習交流,並期待未來北聯大能建立更緊密且深化的合作關係。本校張仁俊教務長表示,藉由北聯大頻繁的交流活動,本校教師申請計畫件數也逐年攀升,顯示聯盟間的合作與互動,有效提升教師的參與意願,期盼所有與會者都能從本次活動分享中獲得啟發與收穫。北科大黃育賢教務長表示,本次交流會邀請的四位主講人,皆是從僅有10%入選率的績優計畫中脫穎而出,實屬難得。黃教務長亦提到,北科大目前為全臺六個教學實踐計畫基地之一,在與教育部開會過程中,也提到期望未來能有更多老師可以透過教學實踐計畫進行升等。海洋大學呂明偉教務長表示,四校合作關係緊密,本次活動各校皆派出超強陣容參加,期盼透過本次活動交流,各校計畫申請數也能不斷成長。北醫大曾頌惠教務長表示,前兩天為北醫大校務評鑑,評鑑委員亦表示對於教學實踐計畫的精進與教師升等的期待,此次帶著交流學習的心態,期許大家都可以在交流中有所啟發與成長。
今年度交流會邀請四位入圍績優計畫教師進行分享。首先登場的北醫大語言中心范幼珊老師指出,EMI課程中學生除了掌握專業領域知識外,更需具備學術英語能力,而非僅是一般語言能力,因此學術素養也是格外重要。范老師以「新識讀理論(New Literacies studies」為基礎,設計六週學術英文讀寫教學模組(ALC),規劃明確的學習目標並開發對應教材。實施結果顯示,學生在用字遣詞方面有非常顯著的進步。
第二位分享人為北大資訊管理研究所汪志堅老師,主題聚焦「遊戲化教學」。汪老師指出,自108課綱實施以來,學生間的先備知識差異擴大,加上現代學生養成多工訊息處理的習慣,造成學習專注力下降。為提升課堂互動與學習成效,他嘗試導入遊戲化元素。初次嘗試以數位遊戲進行教學時,因學生設備規格不一,實施上遇到困難。隨後他改採實體教具(如遊戲代幣、六頂思考帽)並融入情境劇情設計,執行上更為順利,且有效提升學生參與度與教學品質。
第三位分享人臺科大外語中心劉慧雯老師,她觀察到學生在英文學習上普遍面臨兩大難題:不知道該如何表達,以及不知道該說什麼。為解決這些問題,劉老師導入ICARE五階段教學模組,結合AI科技工具「Sensay」進行學習活動設計。研究結果顯示,該模式有效提升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同時也改變了傳統的口語練習方式,使練習更互動性與實用性。
第四位分享人海大地球科學研究所張英如老師,她分享了近三年教學實踐執行歷程,前兩年以促進學生將課堂知識遷移應用於生活情境為目的,採取「做中學à教中學」的教學策略。第三年計畫則進一步推進至素養導向學習,強調學生應用與思辨能力的深化與整合。張老師也鼓勵有意申請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的老師,應從自身教學現場出發,明確羅列所面臨的教學問題,並尋找相關文獻支持,如此更能讓審查委員理解文題的重要性與研究價值。
「教學實踐研究計畫論壇交流會」為北聯大系統每年例行舉辦之重要活動,固定於年中舉行,由四校中輪流主辦。交流會中除展現出各校在不同教學領域的卓越成果,更結合北部區域聯盟的整合優勢,透過資源共享與經驗交流,發揮互補性、提升教育品質與整體效益。
本次活動影片可至本校演講網2.0登入收看,網址如下:https://fms.ntpu.edu.tw/media/30180
【USR】高齡中心榮獲銀光好居「創新服務獎」
第二屆銀光好居創新服務獎頒獎典禮,於114年6月26日上午在台北集思台大會議中心盛大舉行,這項公私協力的重大活動,共有全國各地縣市政府、來自不同領域產業、公私協會及民間團體出席,現場出席人數超過百人。在銀光好居行動聯盟主席朱立倫致詞後,分別由樂齡網張慶光董事長、財團法人脊髓損傷社會福利基金會林進興董事長、合勤健康事業李柏憲董事長、揚生慈善基金會許華倚執行長等,分別頒發創新服務獎給全國12家來自政府、學界、非營利組織及在地社區的單位團體。國立臺北大學社科院高齡與社區研究中心今年也獲得「安心」面向「緩老健康促進」類別的創新服務獎;當日由高齡與社區研究中心曾敏傑主任與許育甄專案經理與會出席,並由曾敏傑主任代表接受獎盃,並和今年所有的得獎者共同合影留念,也是研究中心成立兩年來發展的新里程碑。
為因應超高齡社會到來的挑戰,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與銀光未來創新協會於2024年5月9日,與17個縣市政府、28個來自不同領域產業、公私協會及民間團體,組成銀光好居行動聯盟,並且每年遴選出銀光好居創新服務獎。該獎項在鼓勵企業、組織、學校及各級單位參與,共同推動高齡創新服務與產品的發展,目的在於發掘並表彰於高齡友善居住領域中具創新精神與實務成效的團隊或個人,突破傳統模式,協助高齡者實現成功老化,鼓勵其持續推動服務模式創新與跨域整合;並聚焦具前瞻性、可擴散性與實用性的創新服務,肯定提升高齡者居住品質、促進自主生活與社會參與方面的貢獻與影響力。評選項目涵蓋有適老社區經營、全齡適宜空間、智能自立化、照護便利化、扶老服務平台、緩老健康促進、高齡價值再造等七大面向。
歷經一審書審、二審實地訪視後,今年最後共有12家單位獲得銀光好居創新服務獎。國立臺北大學高齡與社區研究中心以《學老誌》發行成果參賽,並獲得評審委員高度肯定,頒獎大會手冊中的得獎介紹為「北大高齡與社區研究中心:攜手社區,共築銀髮友善新生活」,而參賽內容也顯示《學老誌》的十項創新與特色,對於超高齡化社會的價值再造和緩老健康促進,都具有重要的指標意義。
- 國內第一份大學創辦的高齡雜誌。有別於以往國內高齡雜誌多為文化出版公司所出版,但因社會高齡化後讀者逐漸流失,加以年輕人口閱讀習慣不盛,以及刊印成本高、經營不易,使得商業性高齡雜誌日漸萎縮,而本刊也是國內大學的創舉。
- 國內第一份公益性與教育性、無廣告的高齡雜誌。將七種老化困境轉化為七種學老主題,包含生活學老、健康學老、運動學老、保障學老、文史學老、人物學老、科技學老等,為全國600萬的高齡人口提供創新性的知識服務,倡議學老、推廣學老、分享學老,以知識服務全國高齡人口安心自主的面對老化。
- 《學老誌》除實體發行流通,亦涵蓋數位傳播。開發透過FB、LINE官方帳號以及YouTube等網路工具,輔助《學老誌》做全國性網路流通,至114年6月LINE官方帳號達4942人,並開放供國內網路免費全刊閱覽與下載,也實驗製作有聲書,讓視力不佳的長者亦能參與學習。
- 主動連結地方政府推廣並進入在地老人據點。第六期於114年1月攜手新北市社會局發表並轉贈據點推廣;加印1,000本提供給新竹縣政府約100處的老人據點;於114年3月攜手基隆市社會處,致贈1000冊於據點及宮廟;另第七期於114年3月出版,於114年4月攜手臺中市政府社會局發表,致贈1,000冊作為中高齡健康促進推廣。
- 主動授權海外共1013所大學免費下載。為發揮廣泛社會影響力,更透過華藝學術出版部向法國申請國際標準期刊號(ISSN 3006-0680),並且授權予華藝線上圖書館,免費提供海內外學術單位使用。另分寄國內六都公立圖書館及各縣市主要圖書館、全台大學圖書館、全國高齡友善診所、全國家庭教育中心、全國樂齡學習中心等達1327處。
- 倡議「跨世代」共學老。為跨世代學習與熟齡生活的多元樣貌,於113年5月於國立臺北大學辦理「爸媽學老,我抽電腦」活動,總計收到236位大學生,以及236位家中長輩的書面回饋心得;另從268份問卷中發現,學生普遍十分認同《學老誌》對於高齡者的幫助(如非常有幫助8%、有幫助41%),且願意將刊物分享給身邊的親友(非常願意58.1%、願意37.5%)。
- 主辦兩屆「學老工作坊」開闊長者全新視野。109年邀請台灣哲學諮商學會理事王如雁老師蒞校,開辦第一屆連續六週的學老工作坊;於113年11月21日起續辦六週升級版的第二屆學老工作坊。社區長者紛紛表示老化不僅是個人需要面對的課題,也是社會與家庭的共同挑戰,唯有透過「學老」,才能讓每位高齡者活出精彩的第三人生。
- 《學老誌》專文已廣泛獲得國內主流媒體轉載。自創刊號至114年6月底,國內主流數位媒體(含聯合報、天下文化、今週刊、ETtoday、安可人生、幸福熟齡等)已轉載36篇,顯見已受到專業媒體肯定。。
- 結合學生自學嘗試發展有聲書。考慮高齡長者眼力衰退之群體,於2024年8月起開發學生自學方案,合作開發《學老誌有聲書》,以協助長者以「聽書」方式閱讀《學老誌》內容,以增進高齡長者更便捷的學習方式。
- 獲高齡讀者高度肯定並予以推薦。《學老誌》於112年9月創刊後,首次於114年1月6至7日舉辦兩場讀者座談會,邀請熱衷學習的長者、專家學者與編輯群交流,共同探討雜誌未來的改進方向及結合銀髮學習的未來趨勢。許多長輩不僅認為《學老誌》提供了實用資訊,更讓他們找到學老的方向與行動力。如「每次讀學老誌,我都能找到一些能立即應用的知識。」、「這是一本讓我不再害怕變老的雜誌!」。
國立臺北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於2017年與2018年執行教育部USR計畫與UFO計畫,鑒於台灣將於2025年步入超高齡化社會,深遠影響經濟、照顧、居住、醫療與社會福利等民生層面,且中高齡者並未完善做好迎接超高齡浪潮的準備,乃於2024年3月正式成立「高齡與社區研究中心」,以大學為基地深植,進而擴展至全國地區,這一份《學老誌》即為國立臺北大學為善盡社會責任,獻給中高齡者的公益教育刊物,以幫助中高齡者因應超高齡社會的到來。社科院USR團隊與高齡中心深感榮幸,能獲得2025第二屆銀光好居創新服務獎的殊榮,這是對計畫團隊多年努力的肯定,也是對臺北大學善盡社會責任的鼓勵,未來我們將持續推動創新性的高齡知識服務,並透過《學老誌》幫助中高齡者因應超高齡社會帶來的挑戰。
邁向產學合作 民生校區BOT案開工動土
臺北大學民生校區23日舉行產學合作中心及校友會館新建工程開工動土典禮,落成後的產學合作中心為地下4層、地上18層建物,校友會館則為地下1層、地上10層建物。分別作為臺北大學與產業界交流平台,以及校友會議、交流的重要場所。加上新設的國際會議廳、多功能運動場館,共同為民生校區帶來嶄新面貌。
由於目前民生校區以進修推廣教育、商務人士在職進修為主,因與產業界交流頻繁,進而發展出產學合作及其衍生的住宿、國際會議及運動休閒等空間需求,為充分發揮民生校區位處市中心的優越位置,以及活化校區資產,達成提升國際競爭力的目標,因此依據促參法及相關法令規定進行校地活化。
特別說明的是,此一BOT案開發定位,以建立產學互動交流平臺的「商業創新」為發展主軸,讓學界及產業界資源互補互用,達成產業創新目標,並滿足產學交流所衍生的會議、教育訓練,及國際學術交流需求。在不影響教學大樓現有使用的原則下,將依「連結校友記憶」、「運用校友資源」、「結合周邊發展」及「提供友善環境」等發展構想,提供產學合作中心、國際會議廳、校友會館、多功能運動場館等機能。
回顧民生校區從促參構想到開工動土,一共歷時13年,跨越4任校長。校長李承嘉欣見所有人共同見證民生校區的全新蛻變。他特別感謝教育部、財政部,以及相關單位的協助與支持,讓臺北大學得以和宏匯集團攜手合作。他說,此一BOT案對高等教育來說,實屬創新模式,結合學術資源和民間活力,來創造多贏局面。不但促進學校的產學合作,也藉由校園新貌來美化周邊環境。「創新、合作和永續發展,已是全世界潮流!」李承嘉校長期許未來的產學合作中心,能培育出更多優秀人才。
對於此次校地活化,宏匯集團董事長許崑泰說,將善用民生校區地理區位,以及臺北大學豐沛的學術資源和校友力量,為學校打造各類嶄新設施,協助提升資產營運效能外,也擴大社會影響力。未來的校園,將有林蔭大道和綠化廣場,營造出和鄰里共好的社區環境。
規劃興建的產學合作中心,將提供產學合作所需空間,並規劃設置1座至少可容納300人的大型國際會議廳,以及貴賓休息室、翻譯室、交流空間等支援性設施。宏匯集團也將投入相關經費,配合學校進行產學合作專題、計畫或活動。
校友會館部分,著重於提供校友因會議、教育訓練及學校國際交流所產生的住宿需求,未來的民生校區對於校友來說,不僅僅是過往的求學回憶,同時也是校友活動的重要場所。
將來的多功能運動場館,包含1座籃球場,可兼作排球場及4面羽球場,且可容納至少1,500人的集會活動。另配有桌球室1間、舞蹈教室1間、管理室1間、器材室1間、產學辦公室1間及其他空間需求;戶外球場將有1面籃球場、3面網、排球共用場。另外有提供餐飲、零售服務等附屬設施以及停車空間。
隨著建國、民生校區的相關工程陸續進行,將建設臺北校區成為都會型學園,落實校務發展所建構的臺北、三峽校區雙核心校園規劃。校友共同記憶中的臺北校地,將展現全新校景,並帶來更多產學合作量能。
【USR】北大學生推動長輩數位新生活
臺北大學社科院USR計畫於2025年4月起,與高齡中心及鳶山協會合作推動高齡數位近用方案,招募並培訓28位來自不同科系的學生,並以三支學生自學團隊方式,於暑期深入新北市三峽、鶯歌及土城等5處社區關懷據點,以1比5的小班教學模式服務高齡志工,不僅傳授實用的數位技能,還與長輩建立深厚情誼,成功協助長輩跨越數位鴻溝。過程中,學生們積極鼓勵社區長輩勇於接觸新科技、提升數位自信,讓手機不再僅是通訊工具,成功提升長輩的數位能力,更促進跨世代連結,為高齡社會的數位融合注入新活力,累計已服務超過140位在地社區長輩。
鑒於許多長輩對數位工具不甚熟悉,導致在使用 Line 進行志工聯繫、透過 YouTube 學習新知,或運用 Google 地圖規劃交通路線時面臨困難,臺北大學USR計畫特別在培訓期間,結合學生的專業知識與熱忱,經由不斷的討論與試驗,透過實地教學與陪伴,協助長輩跨越數位鴻溝。課程內容依據長輩實際需求量身打造,涵蓋 Line 通訊、YouTube 影音學習、Google 地圖導航等實用技能,幫助長輩融入數位生活,朝向「樂活數位新生活」的目標邁進。
課程設計:以長輩需求為中心的數位教學
為了教學成效,臺北大學學生團隊在課程設計上採取「以地方長輩需求」為原則,事前深入社區訪談社區據點工作人員,了解他們的數位使用習慣與需求。根據訪談結果,課程聚焦於三項實用的應用程式:
- Line:作為志工聯繫與生活溝通的工具;Line是台灣最普及的通訊軟體,是長輩與志工團體聯繫的重要工具,學生設計了從「基礎操作」到「進階功能」的課程,涵蓋如何加入群組、發送訊息與照片、貼圖,以及使用Line的語音通話功能;課程中,學生以一對一或小組方式,耐心指導長輩操作,並製作簡易操作手冊,方便長輩課後複習。
- YouTube:開啟知識與娛樂之窗;YouTube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與娛樂內容,深受長輩喜愛,課程內容包括如何搜尋影片、訂閱頻道,以及觀看健康講座、太極教學或懷舊音樂等影片;為提升長輩的數位安全意識,學生特別教導如何辨識廣告與避免點擊不明連結。
- Google地圖:賦能自主生活;Google地圖對於長輩的出門移動與志工服務至關重要,學生教導長輩如何查詢公車路線、定位地點及導航功能,並結合實際情境,例如搜尋附近醫療院所或社區活動地點,讓長輩能更自信地規劃行程。
課程採取「分階段學習」模式,每位老師依照長者能力程度分別進行不同方式教學,其中也會搭配活潑的教學影片與互動遊戲,降低長輩的學習壓力;學生還特別針對長輩的視力與操作需求,建議調整手機字體大小與螢幕亮度,展現臺北大學學生細膩的服務精神。
教學過程:跨世代的溫暖連結
土城區關懷據點的70歲志工陳阿姨表示:「以前我怕按錯手機,連Line貼圖都不太敢用,現在我可以大方的跟其他志工朋友聊天,還學會辨識付費的貼圖和免費的貼圖,真的很開心!」另一位75歲的林爺爺則分享:「學生教我用Google地圖找路,我現在自己搭公車去參加活動,就不用都麻煩子女了。」
學生參與者也從中受益,同學授課後表示:「教長輩用手機讓我感受到他們的學習熱情,也讓我更了解高齡者使用手機的最大挑戰就是視力問題,這段經驗也改變了我對『老化』的看法。」透過雙向學習,學生不僅提升了溝通與教學能力,也深化了對高齡數位近用精神的體會。
成果與影響:數位賦能與社區活化
方案執行後,顯著提升了社區據點長輩的日常生活便利性,也促進了跨世代間的數位互動。不少長輩開始主動與子女分享YouTube影片,或透過LINE與家人聯繫,縮小家庭中的數位隔閡,增進親子情感連結。而對於獨居或平時與家人互動較少的長輩而言,學會使用即時通訊工具與影音平台,更是開啟了通往外界的重要橋樑。
另外,社區關懷據點的工作人員也觀察到,參與課程的長輩展現出更高的生活力與自信心,並更加積極投入志工服務與社區活動。未來USR計畫團隊將持續推動深化數位近用教育,並與新北市政府社會局及其他基金會攜手合作,逐步擴大服務範圍,讓更多社區關懷據點與獨居長者受惠,打造更具包容性的智慧高齡社會。
SYSTEM.REAL_TIME_INFO.點擊編號可查詢公車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