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山林到現場:圖書館中的原住民族人權對話!
國立臺北大學與國家人權館於10月15日至10月23日舉辦「原音重現—原住民族文學轉型正義特展」,以館內特展形式探討國內原住民族轉型正義議題與對話。活動由臺北大學胡中宜學務長主持,並邀請前考試委員伊凡諾幹先生、原民會教文處林東皥先生及桃園市原民局專門委員簡善謙先生,與大家分享泰雅族人的歷史背景與發展歷程。希望透過分享,讓大家在探討原住民族轉型正義時,有更多元的思考架構,開啟更深層的對話可能。
胡學務長在開幕致詞時特別強調,臺北大學原住民族學生比例逐年升高,學校在全民原教議題上也多有著墨。今年特別安排相關展覽與「大嵙崁泰雅族人抗日」歷史事件走讀。無論是透過文字紀錄、實地走訪或對話交流,都能讓更多師生了解過去原住民族群的歷史事件,還原其追尋正義的歷程。
會場也放映由原住民族電視台拍攝的《原住民族政治受難口述訪談》紀錄片,呈現珍貴的口述歷史影像。影片中長者分享自身遭受不公的經歷,並提醒後代認識殖民結構對族群的深層影響。本次展覽更讓不同族群的學生在課堂外共同理解這段歷史。
原民會教文處林東皥老師以泰雅族人權鬥士樂信·瓦旦遺族的身分出發,分享走回祖先山林的歷程。透過展覽,希望更多人了解三峽大豹社祖先的困境,親身感受傳統領域的真實樣貌,理解先民的生活方式與文化意涵。他指出,過去日本政府與國民政府在政策執行上存在矛盾,未來應透過更多對話與理解加以改善。唯有真正的了解與尊重,才能撫慰歷史的傷痕,攜手邁向更好的未來。
前考試委員伊凡諾幹也提醒,回顧原住民族的歷史經驗,應從法律、土地、政策與資源管理等面向改善權益,同時警覺可能潛藏的殖民主義(Settler Colonialism)思維。透過這次展覽,學生能學習主張歷史正義的勇氣,不放棄對話、不斷調整,共同為未來努力。
特別感謝參與本次活動的觀眾,以及提供優質空間的圖書館,期待未來再次相見!
從文化交流到心理連結 打造跨文化友善校園
本校國際事務處於2025年10月14日舉辦「從文化差異到心理支持:外籍學生與學伴的共學與共感」講座,邀請徐維廷諮商心理師主講,吸引眾多外籍學生與本地學伴踴躍參與。講座以輕鬆互動的方式,引導學生從文化體驗出發,進一步思考跨文化交流與心理支持的重要性。
活動開始,由國際事務處境外生事務組組長林予安老師開場,並向徐心理師致贈感謝狀與禮品,為活動拉開序幕。隨後,心理師邀請同學欣賞近日慶祝臺灣國慶的影片,內容包括臺北101煙火、無人機表演以及海外僑胞的慶祝活動。影片播畢後,心理師請現場同學分享印象最深的片段,其中不少人提到無人機表演的創意圖案。他特別指出「鏟子超人」造型的意涵,讓同學們對臺灣文化有更深的理解。
隨後,心理師帶領大家進行「Buddy Quest|連結任務卡」活動,鼓勵學生自由走動、互相交流,完成多項任務,如「分享家鄉味」、「教彼此一句不同語言的句子」及「交換一個本週的小行動目標」等。現場氣氛熱絡,學生們在笑聲與對話中,拉近了彼此距離,也學會以更開放的心態面對文化差異與人際互動。
透過此次講座,學生不僅體驗到跨文化交流的樂趣,也學習到建立心理支持與社交界限的方法。國際事務處未來將持續推出多元文化交流與心理健康推廣活動,期望陪伴國際學生在臺北大學安心成長、開放心靈,並在多元共融的校園中找到歸屬感與支持網絡。
走向世界-交換生的冒險篇章
為了讓更多同學了解交換不只是「到國外讀書」,更是一場關於成長、勇氣與自我探索的旅程,國際事務處於 114 年 10 月 8 日舉辦了「赴外交換同學心得分享會」。活動邀請五位於 113 學年度出國交換的學長姊,分享他們在異國生活、學習與文化交流中的真實故事。
從走出舒適圈、面對語言挑戰,到在陌生城市找到歸屬,每一段旅程都有不同的風景,希望能把這份勇氣與啟發傳遞給下一位即將啟程的你。
在波蘭變得更勇敢的自己|黃筠倫同學─亞當密茲坎維奇大學
黃筠倫同學分享,這趟交換旅程不只帶他走出國門,也帶他走出原本偏內向嫻靜的「I人」性格。從適應生活到面對突發狀況,他的獨立與應變能力大幅升級。而最讓他感動的是,波蘭人對陌生人總是毫不吝惜地伸出援手,讓他深刻感受到:波蘭,不只有美景,更是個讓人安心生活的宜居國度。
從旅人到「半個在地人」|江子睿同學─泰國法政大學 PBIC
多次造訪泰國後,江子睿同學決定不再只是旅人,而是親身體驗當地生活。他選擇了法政大學 PBIC 國際學院,課程不只重視多元學習,還能親手體驗泰式文化——從傳統藝術到料理課,都讓他印象深刻。對他而言,這不只是交換,更是一場「在泰國久居生活」的試煉與嚮往。
語言不是阻礙,是起點|彭瑀涵同學─日本佐賀大學
在朋友的鼓勵下,彭瑀涵同學決定前往日本交換,即使日語還不流利,也勇敢選擇了英語組就讀。抵達後,她發現佐賀大學雖然國際學生不多,但照顧相當周到——有接送服務、單人套房宿舍、專屬 tutor、導師每月關懷,每個細節都讓國際生安心無虞。在佐賀,她感受到的不只是學習,更是一份被「用心接待」的溫暖。
把壓力變成旋律|余以則同學─德國蘭休特大學
面對法律與電機雙主修的高壓日程,余以則同學選擇用一趟的出國交換旅程,為自己按下「暫停鍵」。在德國,他學會放慢腳步,珍惜當下,也與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建立深厚情誼。原本以彈琴紓壓的他,竟在異地因緣際會學會了拉小提琴,發現「讓自己變得有趣」是一種力量——能讓人更接近理想與目標。他也鼓勵未來的交換生:思考交換對自己的意義,勇敢走出熟悉的邊界。
讓日文活在生活裡|李庭同學─日本神戶大學法學院
李庭同學分享,若想透過交換真正提升日文,就不能只待在校園裡——要主動走進日本人的日常。她積極參與當地國際交流中心的活動,從免費日文課、茶道花道體驗,到家庭寄宿,處處都是學習舞台。更特別的是,她還在阪神虎「台灣日」活動中擔任工作人員,也當起中文家教,讓打工成為旅程的一部分。
出國交換不僅是一段海外學習經驗,更是讓自己與世界接軌的機會,提醒欲申請115學年度出國交換的同學,務必在本學期校內甄選的申請期限內(114年10月1日起至同月10月31日16時止)提交申請,相關資訊請至國際處網頁─赴外學生出國交換頁下查詢。
三峽茶正紅 2025三峽紅茶季雙十連假登場
雙十連假期間,「2025三峽紅茶季」在臺北大學心湖旁草坪盛大舉行,邀請民眾在茶香、音樂與藝文氛圍中,重溫三峽百年茶鄉的榮耀歲月。活動匯集在地茶農、職人手作、特色美食及創意潮流攤位,並安排親子體驗、DIY課程與豐富舞台表演,展現三峽茶文化與藝文風采的多元樣貌。
三峽自清代以來即為北臺灣重要茶鄉。百年前,日本三井集團設立「日東紅茶」事業,將茶葉大量外銷歐美與日本,不僅成為日本天皇御用茶,並屢獲國際比賽大獎,奠定「臺灣紅茶原鄉」的國際地位。如今,三峽茶人延續前人智慧與技藝,運用青心柑仔茶種與自然共生的農法,研發出具有獨特蜜香風味的紅茶,再度在國內外市場綻放光彩,展現茶鄉文化的新生力量。
今年紅茶季由「瓊瑤女郎」趙永馨擔任活動大使。現場匯集超過50個攤位,包括三峽好茶、在地美食、職人手作與潮流胖卡,民眾可一次品嚐精緻茶品與特色料理。親子體驗與DIY課程包括「紅茶染燈籠」、「功夫下午茶體驗」、「歡樂下午茶」及免費參加的「揉茶趣」,讓大小朋友都能親身感受紅茶文化的魅力。
兩天活動的舞台節目內容豐富多元,包括親子馬戲劇場、民俗技藝表演、弦樂四重奏、絲竹樂團、峽鼓原舞、日本舞、吉他演唱及在地團隊演出,充分展現三峽的文化特色。晚間的星空電影院播放經典國片《魔法阿嬤》,以及由「挽仙桃劇團」礦工劇場演出的《1205號夢境》,為活動增添濃厚人文氣息。
林道通校長致詞時表示,三峽紅茶季不僅是一場熱鬧的活動,更是共同見證茶產業、社區記憶與知識實踐的美好相遇。他期望透過此活動,具體實踐「北大文化城」的願景,讓三峽成為兼具文化厚度與經濟活力的永續城市。這也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相互呼應,展現大學在區域治理與地方創生中的責任與承諾。
林校長指出,跨域合作、文化共創與在地連結,是高等教育面對未來挑戰的重要解方。這場紅茶季不只是地方盛事,更是大學深耕土地、回應社會的實踐場域。未來,臺北大學將持續鏈結三鶯地區資源,推動茶鄉文化與地方共榮發展。
今年紅茶季活動由臺北大學與農業部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臺北分署、新北市政府農業局、新北市客家文化園區、三峽區農會、李梅樹紀念館及社區夥伴共同策劃。其中,本校海山學研究中心長年致力於鏈結學術與地方產業,以研究與社會實踐為創生對話平臺,積極串聯茶農、社區與政府,打造屬於三峽的文化行動共同體,讓臺北大學在社會參與中,與在地共構更深厚的合作網絡。
SYSTEM.REAL_TIME_INFO.點擊編號可查詢公車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