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北大學
國立臺北大學
Loading...
跳到主要內容跳到主導覽列
主選單錨點
主內容錨點
SYSTEM.NEWS.校園焦點

【USR】基隆市致謝狀 合作推動學老

【USR】基隆市致謝狀 合作推動學老

November 14, 2025

基隆市社會處於1141112日下午,在基隆市政府四樓舉辦114年度第四次社區照顧關懷據點會報,會中由楊玉欣處長代表謝國樑市長,致贈感謝狀予國立臺北大學社科院USR計畫及高齡與社區研究中心,感謝今年捐贈1,000冊《學老誌》,作為基隆市於社區及宮廟中向中高齡民眾推廣學老。當天共有約100位基隆市社區據點的工作人員與志工參加,並邀請《學老誌》總編輯曾敏傑教授向出席人員,介紹臺北大學如何推廣《學老誌》,以及個人應該如何學老。

社會處楊玉欣處長於致詞時表示,今年台灣已經進入超高齡化的社會,高齡教育和倡議都需要獲得據點的重視,而曾敏傑教授二十餘年前推動社會重視罕見疾病的議題,也讓國家和社會開始關注到罕見疾病,並且做出重大的改革和成果。近年來,曾敏傑教授更投入創立《學老誌》,並且集結許多有助於長輩健康老化的好文章,透過推廣閱讀《學老誌》,以及在生活中實踐,希望長輩也能持續終身學習,追求精彩的第三人生。

曾敏傑教授演講時指出,社會的超高齡化多數人沒有感覺,但是換一個角度看,對於個人而言,其實就是「長壽化」;隨著公共衛生的進步、營養的提升,以及醫療的普及,加上再生醫療的創新,人類的壽命正在延長當中。但是壽命的延長,並不代表銀髮生活品質的提升,我們還要面對七八年的不健康餘命,將可能需要依賴他人在生活上的各種照顧,加以壽命延長也帶來財務的負擔,因此越早認識老化、提前知道老化可能帶來的問題,以及做好生活各方面的準備和因應,都可以讓我們的老年生活更有保障,更能夠維持精彩的銀髮生活。

曾敏傑教授也指出高齡的人口越來越多,但是高齡的雜誌卻越來越少,許多高齡生活的經驗迫切需要分享,但是大家卻是缺乏討論,也沒有管道獲得。因此國立臺北大學為了善盡大學社會責任,於20239月創刊《學老誌》,就是希望發掘好的文章和案例,讓大家可以預見老年生活中可能發生的變化,以及現在可以為老年生活做出規劃,並在生活中落實好的習慣,讓自己可以朝向健康老化。

目前《學老誌》每三個月出刊一次,已持續出刊九期,在現有出版的100篇文章中,約有一半的文章獲得聯合報、天下文化、今周刊、以及康健雜誌等媒體的數位轉載,顯見內容的專業性已經獲得肯定。同時也有系統的將《學老誌》與各地方政府合作,期能幫助更多社區關懷據點的長輩獲得這些有用的資訊,包括基隆市、新北市、新竹縣、台中市,以及後續的宜蘭縣等,透過大學與地方政府的合作,培力個人要為自己的老化進行準備,同時也呼籲重建家庭的功能,以因應家中長輩老化過程的需求與解決,而非只是依賴醫生、依賴藥物、或是依賴政府。而社區關懷據點正是家庭和社會的介面,如果社區據點也能扮演教育、媒合、和服務的多元角色,也會讓超高齡社會更具有韌性因應人口結構的重大轉變。

 目前《學老誌》已贈送國家圖書館、大學圖書館、六都圖書館及各縣市主要圖書館,上架方便民眾閱讀,加入官方Line帳號好友數已超過六千位。歡迎大家連結下列網路平台,將《學老誌》推薦給家中的長輩閱讀,幫助他們建立正確的觀念,以正向積極的心態,面對老化帶來的種種衝擊,並且朝向活躍老化的第三人生。

 

📣 追蹤學老誌社群平台


✨ 閱讀學老誌,一起學習老化知識|https://www.learningandaging.com/

✨ 使用Youtube有聲書服務|https://www.youtube.com/@USR-qb6yr

✨ 加入官方LINE,每周瀏覽一篇好文|https://lin.ee/DvIX9mL

✨ 追蹤按讚學老誌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Learning

 

SYSTEM.NEWS.閱讀全文 關於【USR】基隆市致謝狀 合作推動學老
「AI領航未來教育」講座大合照

科技與人文的對話:公民LIGHT HOUSE帶領青年航向AI新世代

November 14, 2025

「世界地圖上的臺灣:AI時代領航未來的教育願景」主題講座

—以跨世代對話啟航AI新教育思維—

  為歡慶國立臺北大學76週年校慶暨「跨域融合;AI賦能」校務發展方針,學務處課外活動組與余紀忠文教基金會、智榮基金會攜手合辦【公民LIGHT HOUSE】校慶講座活動,於114年11月13日(星期四)下午13時10分至15時,假公共事務學院119會議廳舉行「世界地圖上的臺灣:AI時代領航未來的教育願景」主題講座。本場講座以「AI時代下的教育轉型與人文價值」為核心,邀請前考試院長、前教育部長黃榮村教授擔任主持人,並由兩位重量級學者──臺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系教授陳郁秀與陽明交通大學榮譽教授、前中華電信董事長呂學錦──分別從人文藝術與科技產業的角度,共同探討人工智慧對未來社會、教育及人類創造力的深遠影響。現場亦有林道通校長、張玉山副校長、王佳惠總務長、胡中宜學務長、亞洲暨泛太平洋地區研究中心陳俊強主任、通識教育中心王冠生主任、經濟系郭文忠主任、法律系黃銘輝主任及校內多位師長蒞臨聆聽;余範英董事長率余紀忠文教基金會貴賓一行亦親臨指導。同學參與踴躍,氣氛熱烈。

  本次講座為【公民LIGHT HOUSE】青年品牌系列活動之一。該計畫由余紀忠文教基金會發起,以「擁抱失敗、築夢踏實、放手實踐」為精神,旨在凝聚不同世代的智慧與勇氣,搭建跨世代對話的平臺,讓青年在科技浪潮與社會變革之間,重新思考「臺灣在世界地圖上的定位」。活動以故事與行動為引,透過典範人物的分享,讓理想與夢想不再遙不可及,而是能在生活與教育中實踐的力量,期盼點亮青年心中的微光,共同勾勒AI時代的未來藍圖。

科技與教育並行:以AI驅動教育轉型願景

  講座伊始,播放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董事長的錄影引言。他以「地球是圓的,任何一點都是中心」為開場,指出臺灣在全球舞臺上不僅是科技中心,更應成為對人類有貢獻的創新中心。他鼓勵青年在AI與創新的時代背景下,找到屬於自己為人類社會努力的方向,並以實踐行動讓世界看見臺灣。

  林校長於致詞時指出,本校正推動「雙軸轉型」——以AI賦能與永續發展為核心,將法商社會科學與科技結合,培養具跨域整合力的新世代人才。校長以建築師安藤忠雄的故事勉勵同學:「青春,是不斷在失敗中成長的勇氣。」他強調,AI技術的發展固然迅速,但教育的本質仍是培養有夢想、有判斷力與創造力的公民,而非被科技取代的操作者。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董事長致詞時亦提到,基金會多年來持續關注青年世代的教育與社會參與,希望透過【公民LIGHT HOUSE】系列活動,讓青年學子有機會接觸真正有行動、有理念、願意承擔時代責任的典範人物。她指出:「教育的價值在於啟發與感動,一次良善的互動,可能改變他人的一生。」並期盼青年能「活出自己、感念他人」,在AI浪潮下仍保持人文溫度與社會責任。

AI時代的人文省思:藝術、創造力與教育的再定義

  首先登場的與談人陳郁秀教授以〈AI時代,領航未來的教育願景〉為題,從藝術家的角度剖析AI與人類創作力的根本差異。她指出,歷次工業革命雖帶來技術革新,但最終仍需以「人」為中心的教育轉型。AI可以在短時間創作上千首音樂、生成無數畫作,但無法取代人類內在的情感與感動,因為「藝術的靈魂來自心靈的共鳴,而非演算法的模擬」。
  陳教授以音樂與繪畫為例,說明科技如何推動藝術形式的突破。從印象派畫家走出室內捕捉自然光線的革命,到當代建築師運用數位建模完成複雜結構,她指出:「每一場技術革命都是挑戰,也同時是機會。唯有參與,才能創造。」
  在教育層面上,她認為AI時代的人才培育應強調「技術思維與藝術感性並重」,讓理工與人文從對立走向協同共生。她強調:「AI無法取代人文價值與創造力,我們要教會學生的不只是操作技術,而是如何在AI世界中,保有人性與靈魂。」

智能與人性共存:AI時代的挑戰與認知啟示

  第二位與談人呂學錦教授以〈AI時代,智能科技智慧個人〉為題,從電信與產業發展的宏觀視角切入,回顧自1965年至今科技發展的四個階段——從大型電腦、網際網路、雲端運算到生成式AI——闡述AI如何成為「以電為血液、以資料為靈魂」的產業核心。他以半導體產業為例指出,臺灣之所以能在全球科技版圖中佔有一席之地,關鍵在於持續創新與跨界整合的能力。
  他同時提醒,生成式AI的能量巨大,但仍受限於演算法本質。「AI是處理『或然率』的機器,並不具真正的理解能力。」AI的運作雖可帶來效率,卻可能導致「認知負債」——過度依賴AI將削弱人類的深度思考與記憶力。
  呂教授引用研究指出,長期使用AI輔助學習的學生,其語意判斷與記憶表現皆顯著下降。「不要讓AI乾掉你的大腦。」他語重心長地提醒青年,AI應是工具,而非思想的替代者。
  他進一步分析未來職場的轉變,指出AI將大量取代例行性工作,但也將創造管理與創新職缺。他呼籲年輕世代培養三項關鍵能力:學習力、深度溝通力與情感理解力。「真正不會被取代的人,是懂得如何與AI共處、懂得使用AI的人。」

問答與對談:AI無法取代的,是「靈魂」

  在綜合座談與現場提問中,師生踴躍發問,討論焦點聚於AI能否取代心理師與教育者。心理輔導的核心在於「同理心」,而同理心無法被演算法複製。AI沒有靈魂,它可以模擬情緒,卻無法理解痛苦。

  呂教授則以真實案例分享,一名學生長期與AI對話後逐漸重拾社交信心,顯示AI雖非具情感的主體,但在陪伴性互動上已展現潛在療癒功能。陳教授則提醒:「科技能輔助人,但不能取代人。真正的關鍵,是如何讓AI成為人類情感的延伸,而非替代。」

  AI的顛覆不可避免,未來社會最具韌性的能力,在於「人文感受力」與「跨域整合力」。聽從你的心,做你熱愛的事。只要專業夠深、願意學習,你永遠能在AI世界中找到位置。

教育與文化的燈塔:共創AI時代的臺灣願景

  本場講座在思想激盪與掌聲中圓滿落幕。黃榮村教授於結語中指出,AI的發展雖為不可逆趨勢,但教育的任務始終如一——「讓學生成為會思考、能感動、有判斷力的人」。他以「AI是工具,人是靈魂」作為全場總結,提醒青年在擁抱科技的同時,切莫遺忘作為人的溫度與倫理。

  此次活動不僅展現臺北大學在推動AI跨域教育的積極作為,更體現致力於打造學術交流與公共討論平臺的宗旨。透過跨世代、跨領域的對話,本校期盼青年學子能在AI浪潮中培養批判思考、創意表達與社會關懷的能力,並以行動實踐「公民LIGHT HOUSE」的精神——擁抱失敗、逐夢踏實、放手實踐,讓臺灣在世界地圖上,繼續發光發熱。

SYSTEM.NEWS.閱讀全文 關於科技與人文的對話:公民LIGHT HOUSE帶領青年航向AI新世代
開幕式合照

第一屆新世紀永續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

November 13, 2025

第一屆新世紀永續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環境・人文・智慧

為呼應聯合國於2015年所通過的〈2030永續發展議程〉,並積極推動全球邁向永續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國立臺北大學永續辦公室與人文學院、世界華嚴總會於1031日至111日兩日,在臺北大學三峽校區人文學院101大會議廳聯合舉辦「第一屆新世紀永續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環境・人文・智慧」,且由華嚴學會協辦。本研討會旨在以跨領域視角探索新世紀永續議題,匯聚來自國內外的專家學者,共同思考環境保育、人文關懷與智慧創新三者的平衡之道,尋找邁向永續社會的新契機。

研討會於1031日上午正式揭幕,由國立臺北大學校長林道通與社團法人華嚴學會理事長陳錦勝共同致詞,為研討會揭開序幕。本次論壇以「環境・人文・智慧」為主題,首日上午安排兩場專題演講,特別邀請海雲繼夢和尚(大華嚴寺導師∕聯合國世界絲路論壇跨文化委員會主席)以及簡又新大使(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中華民國無任所大使)擔任專題講者,從宗教哲思與政策實踐兩個面向,探討永續發展的核心課題。另外,也邀請諸多學者、專家進行論文發表。

從心到行:以靈性哲思與制度實踐啟發永續新觀點

海雲繼夢和尚以〈全球治理制度倡議〉為題,從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與「全球契約」的歷史脈絡出發,指出當前國際合作體系面臨制度僵化與利益導向的困境,全球共同治理的理想正被地緣政治與經濟利益所分化。認為現代西方治理體系深陷零和思維的「相剋論」,導致人類文明在自我更新中不斷分裂;和尚提出以中國傳統的「相生論」作為對治之道,主張以「義利並舉」與「兼愛共生」為全球治理的倫理基礎,重新構築「相生」而非「相剋」的人類文明價值。和尚表示,永續不應該是議題的迭代,而是承先啟後、代代傳續的生命工程;唯有從人心出發、以良知為本,方能化解文明衝突,實現真正的和平與安全!

簡又新大使得以實務者的視角回應永續發展的落實問題。他指出,面對氣候變遷與能源轉型的雙重挑戰,唯有透過制度創新與教育推廣,才能讓永續發展從理念走入社會日常。簡大使回顧自1987年擔任行政院環境保護署首任署長以來的推動歷程,說明臺灣從「環保啟蒙」到「永續治理」的政策演進。他認為,當年以教育為起點的環境保護觀念,如今應進一步轉化為全民的永續素養。離開公職後,他於2008年創立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TAISE),以非政府組織之力推動「企業永續」、「淨零轉型」、「永續教育」等多項行動方案,展現出政策連貫與民間能量的結合。簡又新大使表示,永續是一個包含經濟發展、社會公平與環境責任的體系,不單純是一個議題。而基金會成立十五年以來,舉辦超過百場論壇、廣播與培訓課程,多所大學簽署合作備忘錄,致力於打造跨界合作的教育與產業生態系,簡大使相信,唯有讓企業與學校同時具備永續思維,才能使國家在全球競爭中持續前行。

多元學者共論永續:環境.人文.智慧的交融

繼專題演講之後,論壇進入學術論文發表階段,來自不同領域的學者輪番上台,從環境治理、金融永續、人文哲學到人工智慧與地方實踐,為我們進行一場跨越學科邊界的對話,是學術論述的匯流,是一場思想共鳴的盛宴。

以地方創生為例,談如何讓社區發展與生態復育並行;也有研究以綠色金融為主軸,分析企業在淨零轉型中的策略與挑戰。來自人文與宗教領域的發表,則引領與會者思考永續的精神根基——當「永續」不只是技術與制度的問題,而是回到人與自然、人與心靈的關係時,整個議題的層次也隨之深化。

科技與倫理的辯證亦成為焦點之一。人工智慧如何在ESG治理中發揮作用?數位轉型如何兼顧公平與環境責任?學者從歐盟監管沙盒到AI倫理治理的案例,鋪陳出永續與科技共進的藍圖。

除了理論的交鋒,現場討論也回到了地方的現實脈絡。從文化資產保存到河川治理,從佛教經典的「環境靈性學」到城市更新的社會正義,學者用多重視角詮釋何謂「實踐中的永續」。

論壇於111日下午舉行閉幕式,由林映辰組長與陳執中總經理致詞,為兩日的跨域交流畫下句點。林組長強調人文思維應作為永續發展的核心驅力,而陳總經理則期勉學術研究能轉化為具體的社會實踐,讓永續理念在不管是教育界、產業界,抑或是人心與文化中都能被持續探討,以及承蒙海雲繼夢和尚與簡大使所言,在永續方面我們用心感受,並做正確的事情。

結語:環境・人文・智慧的持續對話

為期兩日的「第一屆新世紀永續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環境・人文・智慧」圓滿落幕。本次研討會以宗教哲思為起點,也共融其他面向如政策實踐、科技創新與地方行動等來探討永續議題,為永續發展在理論與實務間製造多層次的對話,促進不同想法的交流與反思。從海雲繼夢和尚提出的「相生論」人文思維,到簡又新大使倡導的制度與教育並進的永續治理,再到各場次學者的深入研究與交流,可以知道永續不只是單一個問題,而是需要跨領域去善修的大體系。

本次研討會為臺北大學和華嚴學會首次以「永續發展」為主軸,共同舉辦的國際性學術盛會,具有相當大的意義。活動成功串聯宗教、人文、科技與政策等多元領域,亦為永續教育與研究奠定跨域合作的新基礎。兩日會程內容豐富、討論熱烈,展現學術界與社會實踐的雙向能量。希冀能以本屆成果為起點,持續推動後續研討會與學術出版,深化「環境・人文・智慧」的核心精神,讓永續成為校園文化與社會發展的共同語言。未來,透過更多實質交流與研究合作,期望臺北大學能成為引領臺灣邁向永續未來的重要智庫與行動樞紐。

SYSTEM.NEWS.閱讀全文 關於第一屆新世紀永續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
與會貴賓及師長同學合影

圖資月開幕 邀玉山談永續實踐

November 11, 2025

2025臺北大學圖資月於1111日開幕,今年圖資月由圖書館、資訊中心及永續辦公室共同合辦,主題為「AI閱進 永續同行」,一系列活動扣緊AI與永續。開幕式邀請玉山銀行行銷長林俊佑,介紹玉山金控的永續實踐過程,探討玉山如何攜手各界共同落實永續行動,發揮企業影響力。

林道通校長說明,圖資月以AI和永續為主題,符合臺北大學近年來積極推動「數位轉型」與「永續發展」雙軸並進的策略,打造臺北大學成為一所具有影響力的頂尖大學。他特別感謝玉山金控創辦人黃永仁先生及金控團隊的努力,讓世界級建築師安藤忠雄先生所設計的「玉山永續講堂」,能座落在臺北大學,成為臺北大學的嶄新地標,也讓這座講堂共同肩負起落實永續的重要理念。

玉山ESG的經營與實踐

玉山銀行協理陳佩芬首先透過簡報說明玉山擘劃永續發展藍圖,她從⻑短期發展策略,說明如何從國際接軌、創造價值、發揮影響力、制度與風險、文化與人才等面向,成為亞洲的永續標竿。

「⼀個好的ESG策略,就是好的企業發展策略」,陳佩芬細數玉山的相關作為,包括連續四年受邀代表臺灣金融業赴COP27COP30世界氣候峰,與各國分享臺灣的成功經驗。連續2年前往紐約世界生物多樣性峰會(WBS)發表專題演說,藉由分享臺灣經驗,來接軌國際趨勢。

關於如何創造價值,她指出,玉山以「成為企業顧客永續轉型的靠山」理念,來創造企業價值,從「提供多元永續金融產品與服務」的金融需求,到「串聯外部專家提供永續轉型解方」的非金融需求,來提供多面向永續服務。

攜手政府與同業推動臺灣金融業淨零轉型,則是玉山發揮影響力的途徑之一,這些具體作法,包括擔任第二屆永續金融先行者聯盟主席,召集聯盟成員組成政府重要政策的諮詢平臺,共同推動「金融機構防漂綠參考指引」、「ESCO節能服務業相關融資機制」以及「綠色及轉型金融行動方案」。另外也擔任金融業淨零工作平臺-政策與指引工作群召集⼈,從財務碳盤查、減碳目標設定和轉型授信審查,來統籌訂定臺灣金融業指引。最後,與國際接軌並舉辦ESG倡議活動,賦能產業邁向永續。

「先培育⼈才,再經營事業。」行銷長林俊佑指出,玉山的「黃金種子計畫」,18年來完成196所玉山圖書館;連續20舉辦的「玉山傑出⼈才獎學金」,累計頒予321位傑出⼈才;「玉山學術獎」,15年來攜手國內11所指標性大學,鼓勵頂尖學術研究,累計頒發91座獎項。這些人才培育與文化發展的行動,也是永續發展重要一環。希望這些⻑期的深耕投入,播下更多希望的種子。

林俊佑也提到當初玉山永續講堂的選址和規劃過程,安藤先生詳盡地透過玉山及臺北大學團隊,了解校地概況、空間使用,以及最重要的未來使用願景,並且和臺灣的建築團隊分享經驗。安藤先生希望這座講堂,能讓臺灣及世界各地的人們展開對話,共同思索所處的環境,關注人類及地球的未來,使講堂成為此⼀理念的核心所在。

圖資月一系列活動馬不停蹄

除開幕式專題演講,圖資月接下來有更多精采活動,包括擺攤集章、校園資通安全與AI應用系列講座、電子資料庫教育訓練、AI主題書展丶線上書展X金句分享、主題選片等活動。透過一系列推廣活動,引導師生利用圖書館和資中提供的各項資源與服務,共同探索AI時代下數位科技與永續發展重要議題。

SYSTEM.NEWS.閱讀全文 關於圖資月開幕 邀玉山談永續實踐
SYSTEM.NEWS.公告列表
GENERAL.三峽校區
SYSTEM.REAL_TIME_INFO.天氣資訊

SYSTEM.REAL_TIME_INFO.公車(正門) :
SYSTEM.REAL_TIME_INFO.點擊編號可查詢公車動態
SYSTEM.REAL_TIME_INFO.鶯歌火車站
YouBike
SYSTEM.REAL_TIME_INFO.新北市YouBike站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