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往開來:第四屆全國地方學暨海山學研究中心創立十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紀實
1990年代以來,臺灣各地興起「地方學」風潮,逐步形成跨領域的知識網絡,成為當代臺灣學術發展與社會實踐交會的重要力量。「地方學」被視為連結教育、社會與地方創新的核心議題。今年(2025)正值國立臺北大學輪值舉辦全國地方學會議,又適逢海山學研究中心創立十週年,中心與新北市立圖書館特別以「繼往開來:第四屆全國地方學暨海山學研究中心創立十週年」為主題,於11月21、22日舉辦為期兩天的學術研討會,回顧並展望地方學及海山學的發展成果。本次會議共有來自美國、日本、韓國、新加坡及臺灣各地共51位學者,發表計35篇專論;因發表者踴躍,首次採AB場並行方式,兩日共吸引超過300人次參與,場面十分熱烈。
研討會於21日上午9點正式開幕,國立臺北大學林道通校長致詞時表示,臺北大學於2015年設立海山學研究中心以來,持續致力於地方學研究與在地實踐,本次研討會正是中心十年耕耘的成果,未來將繼續將臺北大學打造為「臺灣地方文史研究重鎮」。新北市文化局于玟副局長指出,新北市立圖書館自2015年推動「在地知識學專區」計畫,迄今已於全市各行政區設置30個主題專區;自2019年起與海山學研究中心合作,每年共同舉辦學術研討會,促成了豐碩的地方學研究成果。
為借鏡及學習國外地方學的發展歷程,會議首日邀請香港大學蔡志祥客席教授發表「告別與跨越:華南研究的香港經驗」專題演講,次日則由華盛頓大學人類學系郝瑞(Stevan Harrell)名譽教授發表「旁觀之情:外來人類學者視野的資料對地方學的貢獻」;而為紀念海山學研究中心創立十週年,中心亦於首日下午首映由學生團隊製作的十週年紀錄片《海‧山》。至於研討會主題則相當多元,涵蓋地方學與USR、地方學的創意實踐、地方發展與人際網絡、地方學的學理建構、地方學與環境變遷、地方學與文化資產、瀨戶內與觀光、地方學與教學應用、地方學與水文生態、地方發展與信仰、地方產業的再詮釋等,AB兩場,場場精彩,呈現地方知識生產的豐沛能量,讓與會者幾乎陷入「選擇困難」。
會場外的茶敘亦充分展現海山地區風土特色,除鶯歌精緻點心外,亦邀請三峽百年茶行「三峽茗茶祥興行」設置迎賓茶席;中心與樹林酒廠合作推出「海山學研究中心十週年紀念酒」,以紅露酒呈現傳統與創新的結合。現場亦設置地方學展示區,讓學者在茶香、酒香與甜點香交織的氛圍中自在交流。
圓桌論壇時,除了回顧兩天精彩的發表,展望未來,亦提出更多關於跨國及跨領域、跨單位合作的可能性。國立屏東大學人文社會學院李錦旭副教授,同時也是全國地方學研討會首屆主辦單位,特別肯定本次會議主題聚焦、場次安排縝密,清晰勾勒出地方學研究的多元面向,有助於未來持續耕耘。海山學研究中心洪健榮主任表示,本次研討會展現了學界對地方學的高度關注,期許未來無論是地方學研究或《臺北州檔案》的進一步解讀,都能讓臺灣地方學更加蓬勃,讓海山不僅是海山地區的海山,更是臺灣的海山,乃至世界的海山。
會議最後舉行全國地方學研討會論文集、海報及會旗的交接儀式,由第三屆主辦單位國立中央大學代表鄭政誠教授、第四屆主辦單位國立臺北大學代表洪健榮主任及第五屆主辦單位國立臺中教育大學代表林欽賢院長共同完成。洪健榮主任也預告明年大會主題為「《臺北州檔案》與近代東亞地方治理」,屆時將邀請更多海內外學者蒞臨交流,期盼激盪新穎的學術對話,為地方學與跨域研究開創更多可能。在最後的大合照中,兩日會議圓滿落幕。
2025台灣永續大學獎頒獎典禮 臺北大學勇奪四項大獎、三項全國第一
由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TAISE)主辦的「2025台灣永續大學獎」頒獎典禮,11月26日在台北圓山大飯店隆重舉行,匯集產官學研與公民社會代表齊聚一堂,展現我國高等教育推動永續發展的豐碩成果。本校在本屆評比中表現卓越,一舉獲得「台灣永續楷模大學」、「永續報告白金級」、「永續發展教育領袖獎」三項大獎,並由高齡與社區研究中心曾敏傑主任榮獲「永續傑出人物獎」,成為本屆獲獎項目數最多(4項)、同時奪下最多第一名(3項)的大學,充分展現本校在永續大學版圖中的關鍵領航地位。
典禮現場,由教育部次長朱俊彰代表頒贈「台灣永續楷模大學」、「永續發展教育領袖獎」等大學獎項予林道通校長;「永續傑出人物獎」則由考試院副院長許舒翔親自頒發予曾敏傑主任。此一殊榮,不僅肯定本校在校務治理、永續教育與社會實踐上的長期深耕,也彰顯曾主任在高齡與社區議題上結合理論研究與實務行動、引領地方發展的重要貢獻。
林道通校長表示,臺北大學自2017年起即與TAISE合作推動校務永續,2018年率先發布大學永續報告,2023年進一步成立永續辦公室,由財務暨永續發展副校長統籌,建構兼具治理高度與資料精準的永續管理體系。此次在綜合績效、永續報告及教育領袖三大指標中皆獲最高肯定,是對全校師生與行政團隊長期實踐ESG的最佳鼓舞,更印證臺北大學在永續治理路徑上的前瞻佈局與穩健腳步。
曾敏傑主任長年專注高齡與社區議題,早在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USR)計畫推動初期,即帶領跨院系教師深入北大特區,以在地需求為核心設計課程與服務;並由臺北大學社科院USR計畫於2019年育成成立「鳶山社會實踐協會」,成為大學與社區之間的重要橋樑,進一步催生「高齡與社區研究中心」,逐步形成串連研究、教學與服務的實踐網絡。此次榮獲「永續傑出人物獎」,是對其推動高齡友善社區、促進長者社會參與與跨世代共學行動的高度肯定,也彰顯臺北大學在高齡與社區永續領域已具國家級示範效應。
本校本次同時獲得「台灣永續楷模大學」、「永續發展教育領袖獎」與「永續報告白金級」三項第一,顯示永續思維已由上而下、由點到面,系統性融入學校治理架構、課程設計與研究發展,並透過永續報告書完整且透明地揭露成果。未來,臺北大學將持續以聯合國SDGs為行動框架,強化跨院系合作與在地連結,攜手師生與社會夥伴擴大影響力,朝向成為引領區域與全國高教永續轉型的典範大學穩健邁進。
貝里斯大使蒞校 深化台貝教育與國際交流合作
本校於 114 年 11 月 18 日隆重歡迎貝里斯駐臺大使梅凱瑟蒞臨演講,由林道通校長親自主持接待。參與接待的團隊包括張玉山行政副校長、國際長韋岱思、副國際長張容瑛、國際學院詹佳縈院長、國際學院馬國勲副院長暨智慧永續發展學士學程(SSDM)主任、國際學院巴桑塔院秘書、智慧永續發展學士學程雷中仁老師、國際事務處國際教育發展組蔡蕙如組長以及國際合作組陳克瀚組長。席間特別邀請 SSDM 外國學生共同參與,分享在臺生活點滴,增添交流的熱絡氛圍。
林道通校長誠摯歡迎梅凱瑟大使蒞臨本校演講。他表示,貝里斯是臺灣重要友邦之一,能邀請大使親臨分享寶貴經驗,對全校師生而言是莫大的榮幸。自 1989 年建交以來,臺貝關係始終穩定而緊密,而梅凱瑟大使與臺灣更有深厚連結,此次再次踏上臺灣,更具特別意義。林校長指出,臺北大學以「雙渦輪引擎」策略推動校務發展,核心包括數位轉型與永續發展,同時也積極與國際接軌,建立多元且深厚的合作,包括師資交流、共同研究與學生交換等。他熱誠歡迎更多貝里斯學者與學生加入本校學術社群,共同為校園注入國際活力。
梅凱瑟大使感謝林校長及接待團隊的熱情款待,肯定本校在國際學生制度上的努力。她表示,臺灣安全的生活環境、透明準時的公共運輸以及重視溝通的教育體系,深刻影響學生的價值觀與未來發展。許多來自臺灣友邦的學生返國後進入政府與公部門,將在臺習得的制度思維與溝通方式帶入工作,成為推動改革的重要基礎,其影響力遠超想像。對於未來雙邊合作方向,梅大使建議本校研究學生來源國需求、加強跨院合作、建立國際生顧問制度,並打造可持續的合作平台,如需求評估、區域政策白皮書與跨系實習計畫等。她肯定本校在國際教育上的彈性與願景,並期望未來能成為連結國際、支持友邦發展的關鍵教育平台。
貝里斯駐臺大使梅凱瑟(H.E. Katherine Vanessa Meighan)具備深厚的國際教育背景與產業經驗。她曾於 2003 至 2005 年間獲國合會獎學金就讀國立政治大學 IMBA 國際經營管理碩士,並成為該校傑出校友。梅大使長期投入貝里斯工商界與公共服務,累積在人力資源、公共關係、營運管理與行銷領域的專業實務經驗。她於 2025 年 9 月 12 日正式到任後,積極推動並深化台貝雙邊交流與合作。
人生不一定照計畫走,但永遠走向熱情
《人生不一定照計畫走,但永遠走向熱情——貝里斯大使講座》
國際事務處於 11 月 18 日舉辦「走向世界 365 天|貝里斯大使講座」,邀請貝里斯駐臺大使 Katherine Vanessa Meighan 閣下蒞臨,以其橫跨商業、外交與國際發展的豐富經驗,與本校學生分享人生選擇、國際視野,以及臺灣與貝里斯長達 36 年的堅實友誼。
一段由獎學金牽起的緣分,促成意義深遠的對談
國際長在致詞中分享講座緣起。上個月於吐瓦魯國慶酒會上,他在聖露西亞大使引介下結識了 Meighan 大使,兩人意外發現彼此皆為臺灣獎學金制度的受惠者——Meighan 大使於 2003 至 2005 年來臺攻讀研究所,國際長則以臺灣獎學金取得博士學位。
國際長笑稱:「我們竟然都靠著臺灣的獎學金取得最高學位,真的是特別的緣分。」大使也曾幽默地說:「看看臺灣對你做了什麼?現在你已經是國立大學教授了。」國際長則回應:「但您代表的是一個國家,這才是真正令人敬佩。」
他期望學生能從大使的經歷中理解:「一份獎學金、一段海外求學經驗,可以如何改變人生的軌跡,開啟全新的視野與可能性。」
Meighan 大使:人生不一定照著計畫走,但終會走向你的熱情
大使以溫暖幽默的方式展開分享,提到在會場意外遇到過去的同事,再次印證世界的緊密連結。她回顧自己的求學與職涯發展,強調人生雖曲折,方向卻始終清晰。
跨越國際關係、商業與外交的旅程
- 高中時即對國際關係充滿興趣
- 於美國 Santa Clara University 主修政治、經濟與國際關係
- 返國後投入外交,但逐漸發現自己熱愛商業的活力
- 進入貝里斯政府機構 Belltrade 工作
- 在臺灣大使的鼓勵下申請來臺攻讀國際企業研究所
- 取得學位後,在民間企業累積 20 年專業經驗,曾任貝里斯商工總會會長
- 因跨界能力受到肯定,最終受邀出任駐台大使
大使表示:「人生又轉了個彎,而我再次回到台灣。」這段旅程不只改變她,也讓她更相信每個人都能走出屬於自己的道路。
認識貝里斯:多元文化與永續精神的國家
大使以生動方式介紹貝里斯,包含:
- 中美洲唯一的英語系國家
- 多民族融合社會:瑪雅、加里富納、克里奧爾、梅斯蒂索等
- 全球第二大珊瑚礁系統 Belize Barrier Reef
- 堅定投入生態保育,即便需放棄部分經濟利益
她也分享外交工作的實務面,包括與總督、總理及外交部的協調,以及如何在國際場合準備政策重點,使其更貼近雙邊合作需求。
臺貝交流成果亮眼:從教育、醫療到永續發展
大使指出,教育合作是臺灣與貝里斯最重要的交流之一:
- 去年共有 64 名貝里斯學生來台獲獎學金,歷史高峰曾達 66 名
- 兩國也在醫療訓練、城市規劃、永續發展、貿易與投資等領域展開深度合作
她亦介紹國花黑蘭花與國樹 Mahogany 的文化意義,幫助學生更認識貝里斯的自然與歷史背景。
學生提問:從女性賦權談制度性與文化面的長期改變
在學生提問環節中,學生針對「女性賦權計畫的長期影響」提問:除技能與知識提升外,是否還有更深層的改變?
大使回應,性別平等的核心是讓社會能自在討論相關議題,而女性確實在職涯中面臨更大挑戰。她強調:「真正的改變來自於當女性站在能夠影響他人的位置上時,所展現的榜樣力量。」
她指出,最深遠的影響不是單一課程,而是讓社會更習慣並接受女性領導者的存在,進而逐步形塑更具包容性的制度與文化。
走向世界,從北大開始
講座在熱烈的交流中圓滿落幕。學生紛紛表示,不僅更認識貝里斯,也從大使的人生故事中獲得勇氣與啟發。
SYSTEM.REAL_TIME_INFO.點擊編號可查詢公車動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