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北大學
國立臺北大學
Loading...
跳到主要內容跳到主導覽列
主選單錨點
主內容錨點
訊息
GENERAL.
首頁訊息
「繼往開來:第四屆全國地方學暨海山學研究中心創立十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紀實

1990年代以來,臺灣各地興起「地方學」風潮,逐步形成跨領域的知識網絡,成為當代臺灣學術發展與社會實踐交會的重要力量。「地方學」被視為連結教育、社會與地方創新的核心議題。今年(2025)正值國立臺北大學輪值舉辦全國地方學會議,又適逢海山學研究中心創立十週年,中心與新北市立圖書館特別以「繼往開來:第四屆全國地方學暨海山學研究中心創立十週年」為主題,於11月21、22日舉辦為期兩天的學術研討會,回顧並展望地方學及海山學的發展成果。本次會議共有來自美國、日本、韓國、新加坡及臺灣各地共51位學者,發表計35篇專論;因發表者踴躍,首次採AB場並行方式,兩日共吸引超過300人次參與,場面十分熱烈。

研討會於21日上午9點正式開幕,國立臺北大學林道通校長致詞時表示,臺北大學於2015年設立海山學研究中心以來,持續致力於地方學研究與在地實踐,本次研討會正是中心十年耕耘的成果,未來將繼續將臺北大學打造為「臺灣地方文史研究重鎮」。新北市文化局于玟副局長指出,新北市立圖書館自2015年推動「在地知識學專區」計畫,迄今已於全市各行政區設置30個主題專區;自2019年起與海山學研究中心合作,每年共同舉辦學術研討會,促成了豐碩的地方學研究成果。

為借鏡及學習國外地方學的發展歷程,會議首日邀請香港大學蔡志祥客席教授發表「告別與跨越:華南研究的香港經驗」專題演講,次日則由華盛頓大學人類學系郝瑞(Stevan Harrell)名譽教授發表「旁觀之情:外來人類學者視野的資料對地方學的貢獻」;而為紀念海山學研究中心創立十週年,中心亦於首日下午首映由學生團隊製作的十週年紀錄片《海‧山》。至於研討會主題則相當多元,涵蓋地方學與USR、地方學的創意實踐、地方發展與人際網絡、地方學的學理建構、地方學與環境變遷、地方學與文化資產、瀨戶內與觀光、地方學與教學應用、地方學與水文生態、地方發展與信仰、地方產業的再詮釋等,AB兩場,場場精彩,呈現地方知識生產的豐沛能量,讓與會者幾乎陷入「選擇困難」。

會場外的茶敘亦充分展現海山地區風土特色,除鶯歌精緻點心外,亦邀請三峽百年茶行「三峽茗茶祥興行」設置迎賓茶席;中心與樹林酒廠合作推出「海山學研究中心十週年紀念酒」,以紅露酒呈現傳統與創新的結合。現場亦設置地方學展示區,讓學者在茶香、酒香與甜點香交織的氛圍中自在交流。 

圓桌論壇時,除了回顧兩天精彩的發表,展望未來,亦提出更多關於跨國及跨領域、跨單位合作的可能性。國立屏東大學人文社會學院李錦旭副教授,同時也是全國地方學研討會首屆主辦單位,特別肯定本次會議主題聚焦、場次安排縝密,清晰勾勒出地方學研究的多元面向,有助於未來持續耕耘。海山學研究中心洪健榮主任表示,本次研討會展現了學界對地方學的高度關注,期許未來無論是地方學研究或《臺北州檔案》的進一步解讀,都能讓臺灣地方學更加蓬勃,讓海山不僅是海山地區的海山,更是臺灣的海山,乃至世界的海山。

會議最後舉行全國地方學研討會論文集、海報及會旗的交接儀式,由第三屆主辦單位國立中央大學代表鄭政誠教授、第四屆主辦單位國立臺北大學代表洪健榮主任及第五屆主辦單位國立臺中教育大學代表林欽賢院長共同完成。洪健榮主任也預告明年大會主題為「《臺北州檔案》與近代東亞地方治理」,屆時將邀請更多海內外學者蒞臨交流,期盼激盪新穎的學術對話,為地方學與跨域研究開創更多可能。在最後的大合照中,兩日會議圓滿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