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北大學
國立臺北大學
Loading...
跳到主要內容跳到主導覽列
主選單錨點
主內容錨點
SYSTEM.NEWS.校園焦點

臺北大學創校校長李建興

教澤猶存 紀念創校李建興校長

August 7, 2025

國立臺北大學師生與校友,以無限哀思,緬懷一位教育界的長者、學術的耕耘者、行政的實踐者—首任校長李建興先生。李建興前校長於2025年8月7日辭世,享壽85歲。師生敬表哀悼,他一生所播下的思想與精神,猶如春風化雨,在臺灣的教育田野中延續滋長,不曾須臾遠去。

輸在起跑點卻苦學向上的奮起人生

李建興校長出身寒微,童年孤苦,未滿周歲喪父,與祖母相依為命,7歲入學,小學6年只繳「貧寒證明書」,初中3年親戚支助,直到15歲初中畢業,結束寄人籬下,孤苦成長的歲月。此後師範3年與師大4年全公費,美國碩士2年靠獎學金,師大碩士與博士在半工半讀中完成。幼時歷經飢寒交迫,這段刻骨的成長經驗,未曾讓他自怨自艾,反而激發出堅韌不拔的精神與對知識的渴求。他曾自述「全部學程皆輸在起跑點,長輩全是文盲,只靠自己探索。」這份堅毅的力量,成為他一生最重要的資產。

回想曾在小學作文題「我的志願」中,他說,長大了想當老師,而上天也如願讓他走上教育這條路。當過小學老師3年,初中家教3年,陸軍第二士校(高中)教師1年,專科校長3年,學院及大學教授20年以上,是教育界不折不扣的科班生,終身從事教育工作。他曾說到,在教職生涯中,兼任教學行政主管也很歡樂。從1979年到1985年擔任6年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第一位系友出身的系主任。系主任任期中,他不僅延攬名師,推動產學合作,更關注偏鄉與社區的教育實踐,從教學內容、師生情感到系友連結,皆投注無比用心。

作為一位教育者,李建興校長始終以「教學相長,學思並進」自許。他以沉穩務實的性格,對教育事業傾注心血,無論在課堂上、系所中,乃至整個教育制度裡,他都以一貫的熱情投入,堅守「誨人不倦」的精神。

他從教學生涯轉化為教育行政的實踐者。自1986年進入教育部,擔任中等教育司司長、主任秘書、常務次長、政務次長,歷時12年4個月。此際正值臺灣政治社會巨變,他以穩健理性處事風格,應對教師抗議、環保團體示威、文化機構人事問題等種種挑戰。他推動高中教育改革、課程綱要修訂、特殊教育制度建立,具體改變臺灣教育結構,至今仍深具影響力。

他曾說,公門好行善,在公家服務可幫人做很多好事。這是他以身作則的人生實踐,即便擔任高階政務官,依舊保有教育工作者的溫度與風骨,溝通、傾聽、改革,一步步在體制中為年輕學子鋪設未來的道路。他深知政務繁瑣,但從未逃避,「又快樂、也辛苦,人生就是這麼一回事。」李校長反而以更多的耐性和毅力回應時代的呼喚。

籌辦臺北大學的艱苦歷程

中興法商學院與進修部自成立後,系所學生日增,但受限於校地狹隘發展不易,經過師生多次集會議後,決議另覓地創校,終於在1989年獲教育部同意,中興大學法商學院研擬遷校臺北縣三峽鎮新校區計畫報核。1992年,行政院核准臺北大學發展計畫。1993年2月5日,教育部核定成立臺北大學籌備處,並派郭崑謨教授擔任籌備處主任,正式展開遷校三峽工作。籌備期間因三峽校地區段徵收作業手續未能及時完成,致使設校時程延宕。1999年2月,郭主任屆齡榮退,教育部李建興政務次長銜命接任,賡續催生臺北大學。

李校長領導臺北大學之際,是他人生最具挑戰性、也最令人敬佩的時期之一。他曾自述,當他於1999年2月1日奉命接掌籌備處主任時,面對的是一個歷史悠久卻命運未明的新大學。前身經歷省立行政專校、省立法商學院、中興大學法商學院等階段,內部結構龐雜,加上三峽校地仍處於開發初期,甚至徵收爭議不斷,校舍設計未定,整體校務推動陷入停滯。

儘管如此,他並未退縮。他深知,若無人願負責,就由自己承擔。上任後,他首先將臺北大學籌備處由臺北校區遷往鄰近的三峽國中,竭盡全力推動後續工作,經過一個月奔走溝通協調,終而獲致地方人士全力協助,讓三峽校地區段徵收工作得以順利完成。地方父老並集資捐贈三鶯藝術名家江沖默先生作品銅雕飛鳶乙座,以表支持,而社會各界亦慨贈老樹數千株,讓荒野滋生綠意。

在三峽校地問題獲致圓滿解決後,即依計畫展開各項校舍興建工程。在這過程中,他與當初僅有十幾人的籌備團隊日以繼夜工作,處理民眾抗議、整合校內意見、協調教育部與地方政府資源,甚至為了籌措建校經費四處奔走。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完成這項不可能的任務。

1999年3月18日,人文大樓正式開工;2000年2月1日,國立臺北大學正式成立,成為一所具有法、政、商、人文社會等完整學院的國立大學。創校初始,校園整地、地下管溝、道路系統、水電系統、心湖、污水處理廠、校門、圍牆、照明及植栽景觀等皆同步進行。第一期學生宿舍群於2002年啟用,經學生命名為曉日樓、皓月樓、繁星樓。商學大樓於2003年落成。2004年8月底,李建興校長榮退。

在校長任內,他特別重視制度與文化的建立,強調公平與透明,反對「人治」,堅持「制度化」校務治理。他倡議校園公共參與,鼓勵師生自由發言,建立健全的教師評鑑與學生參與機制,並堅決推動三峽校區建設,讓原本一片荒蕪的河床地,搖身一變化為最美麗的校園。今日所見三峽校區美麗校舍與優雅景觀,整體完善的校園規劃,正是他遠見與執行力的實踐結果。他所催生的這所大學,從一開始的「北大荒」,成為現今北大特區的核心以及北臺灣社會經濟政治的中心點,肩負起大學社會責任的臺北大學,成功構築為充滿人文氣息的大學城,也成為培育臺灣社會領袖精英的重鎮。

創校之路篳路藍縷,面對多重困難,李校長以務實的政績獲得教職員信任,在校長續任遴選中獲得7成以上選票連任,足見其領導風範與為人風骨。他卸任後仍持續關注北大發展,始終以「這是我一手帶大的孩子」深情看待。他曾說,臺北大學是他一生最深的牽掛與驕傲。

退休之後,李校長並未離開教育。他回到家鄉宜蘭,出任聖母護專校長,再度從零開始籌建校舍,擴充科系,將一所中小型學校打造成地方高等教育的標竿。其後仍受聘擔任顧問、兼任教授,參與多個基金會與社團的運作。他說自己「退而不休」,其實是對生命意義的延續探索。他服務過的學校、社團與基金會超過十餘個,無論專職或義務,皆兢兢業業,不辭辛勞。

哲人已遠  典範仍存

李建興校長最喜歡的詩句,是羅賽蒂那句「誰看見過風?你沒有,我沒有;但當樹葉顫動時,風正吹過。誰看見過風,你沒有,我沒有,但當樹低下頭時,風正吹過。」他的生命就如這陣風,看似無形,卻處處留下足跡。他曾以徐志摩的句子自喻「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其實,他留下的精神和理念,不曾真正離開。

李校長留給臺北大學的,不只是制度、校舍或頭銜,而是那份從荒蕪中站起、在體制中推動改變的勇氣與良知。今日,國立臺北大學不僅哀悼創校校長辭世,更感念一位真誠教育者的風骨典範。他是一位典型的師範人,亦是一位典範的教育人。他從無到有,從微光走向遠光,不僅照亮自己,也照亮無數學子的前路。

如春風拂過,李建興校長離去,帶給師生們無限哀思。前人創校的艱苦歷程,深植於校內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也將一筆一劃刻在臺北大學校史上,永不磨滅。

願您安息,也謝謝您為國立臺北大學帶來的一切!


(本文取材自臺北大學校史、2011年刊於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網站之李建興校長「我的學思歷程」)

李建興校長訪談紀錄

SYSTEM.NEWS.閱讀全文 關於教澤猶存 紀念創校李建興校長
林道通校長於教務部從李承嘉校長手中接下印信

希望列車啟動 林道通教授接任本校第九任校長

August 4, 2025

臺北大學舉行第九任校長就職典禮,由資工系特聘教授林道通接任校長一職。林道通校長以深厚學術造詣、卓越行政歷練及前瞻教育理念,獲得校內外高度肯定。對於未來校務發展,他聚焦於跨域融合、AI賦能、多元創新、雙軸轉型等面向,特別提出六大治校理念,引領臺北大學迎接新時代挑戰,開創嶄新格局,期望打造臺北大學成為引領國家社會發展之前瞻學研重鎮。

林道通校長長年深耕於人工智慧、影像處理和電腦視覺領域,畢業於國立交通大學控制工程學系(現陽明交通大學電機工程學系),並取得美國馬里蘭大學電機工程學系碩、博士學位,學術表現傑出,於2022年至2024年連續獲得美國史丹佛大學全球排名2%頂尖科學家。曾任臺北大學資工系主任、教務處教學發展中心主任、通訊工程研究所所長、通識教育中心主任、教務長、學術副校長及代理校長等職務,熟悉高教治理與行政運作,擁有豐富領導經驗與宏觀視野。

林道通校長特別感謝歷任校長們,為臺北大學奠定堅實的根基與長遠的格局。他也特別指出,數十年來,臺北大學發揚中興法商優良傳統,始終堅守「追求真理 服務人群」的校園精神,培育出無數優秀人才。從中央與地方政府,到司法、財經、教育、企業與非營利部門,校友們遍佈各行各業,為國家發展與社會福祉作出卓越貢獻。臺北大學的榮耀,不只在於學術聲望,更在於每一位師生、校友們,共同實踐社會責任、回饋社會的行動。

在就任校長前,他便地毯式拜訪校內師長,除了訴諸理念與願景,也藉此凝聚更多共識,對於各項校務發展建議,逐一彙整重點。針對未來四年,他提出六大治校理念,朝向建構雙渦輪引擎校區發展策略,建立首都大學品牌,並搭配數位與永續雙軸轉型趨勢,描繪出臺北大學未來的發展藍圖,打造臺北大學成為一個具有全球競爭力與永續發展能力的大學。這六大治校理念,包括躍升校譽品牌、深化跨域研究、精進教學品質、健全財務績效、擴大國際鏈結和實踐永續治理等面向,具體落實在14個目標,以及相對應的96個執行策略與行動計畫。此外,他也構思國立臺北大學(NTPU)4.0發展藍圖,其中包括以「城市大腦」的概念,推動智庫中心,橋接研究群與中央及地方政府合作,分析社會與產業現況,協助區域發展。這些理念將由新組成的行政團隊積極落實,使校務發展更加完善,讓臺北大學持續邁向卓越。

林道通校長於致詞時說,站在這個新的起點上,他的內心充滿感恩,也滿懷希望。再宏大的願景,若無團隊的共同努力,終將難以落實。因此,他誠摯地邀請所有教職員、學生、校友與社會各界朋友們共同努力。他深刻地期許,未來的臺北大學,既能承先啟後,保有學術自由與公共責任的精神,也能勇於創新、放眼全球,成為臺灣社會發展的堅實後盾。讓這所大學的精神與光芒,在未來的歲月中持續綻放,再創巔峰!

「來,是偶然。離開,是必然。」回顧過往8年,卸任的李承嘉校長感謝行政同仁和校友們為學校所作的努力,他也恭喜林道通校長,是臺北大學第一位理工科技出身的校長。期待未來臺北大學在其領導下,校務更加昌隆。

臺灣教育大學系統主席吳清基受邀致詞,他期待臺北大學校務於林道通校長主持下,在AI的時代裡,必有著更多創新和卓越的前瞻發展。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簡又新指出,在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特刊(THE)公布最新2025影響力排名,臺北大學在SDG16 (促進和平、正義與制度)位居世界第8,全國第1,彰顯出臺北大學在永續領域的卓越成績。前校長薛富井感謝李承嘉校長任內貢獻,也讚許林道通校長在行政工作的優異表現和領導力,加上其與各界的互動連結,這些都將成為未來帶領臺北大學向前的動力。

校友總會榮譽理事長張平沼回顧李承嘉校長就任時,便和他談論於心湖種植櫻花一事,成就現在心湖的美麗校景。他指出,在校友們的齊心下,將繼續支持林道通校長推行各項校務。理事長許明仁感謝李校長任內深化學校與總會的連結,他也相信林道通校長將為臺北大學發展再創佳績。他承諾總會將繼續發揮校友網絡力量,為母校提供支援,並且持續參與學校各項活動、協助推動產學合作,以及支持母校國際化發展。立法委員蘇巧慧向在座貴賓說,北大特區從北大荒時代成為現在熱鬧的臺北大學城,當中臺北大學已成為社區裡的秀麗景點,這都得感謝歷任校長努力和貢獻。

就職典禮邀請產官學各界與會,其中包含雙北、桃園等機關團體貴賓,期望藉此深化互動,讓臺北大學與在地連結更加緊密,落實臺北大學履行大學社會責任的堅定承諾,同時切合教育部長鄭英耀於新任大學校長就職典禮上,所期勉各校結合產業和區域資源,以迎向發展AI、面對國際人才競爭的新挑戰。現場與會嘉賓除了表達對林道通校長的祝賀與期許,並期待在其領導下,臺北大學能持續發揮學術影響力,為臺灣高等教育注入新動能。

(本校一級單位主管名單如附檔)

SYSTEM.NEWS.閱讀全文 關於希望列車啟動 林道通教授接任本校第九任校長
人工智慧應用與管理碩士學程正式上線

智慧醫療學程轉型升級 臺北大學人工智慧應用與管理碩士學程正式上線

August 1, 2025

為因應人工智慧技術的快速發展與產業應用需求,國立臺北大學永續創新國際學院原設之「智慧醫療管理英語碩士學位學程」(The Master Program in Smart Healthcare Management)已正式獲教育部核定,自115學年度起更名為「人工智慧應用與管理英語碩士學位學程」(The Master Program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pplication and Management),課程範疇從科技在醫療領域的應用,同步拓展至商業、管理與資訊科技等多元領域,強化跨域整合與實務應用導向。

新學程採用T型跨領域整合課程設計,結合AI技術、管理實務與智慧醫療三大主軸,培養學生兼具技術深度與應用廣度。課程內容涵蓋機器學習、大數據分析、AI專案管理、智慧健康照護及金融科技等,協助學生靈活運用人工智慧於產業、醫療與社會問題中。

畢業生未來可進一步攻讀博士學位,或投入AI應用、智慧醫療、金融科技等關鍵產業。面對全球AI人才缺口與數位轉型浪潮,招收外籍生的本學程致力於培育具國際視野、創新思維與解決問題能力的跨域專業人才,強化國立臺北大學於人工智慧教育領域之國際競爭力與社會貢獻。

SYSTEM.NEWS.閱讀全文 關於智慧醫療學程轉型升級 臺北大學人工智慧應用與管理碩士學程正式上線
狂賀!世大運射箭湯智鈞勇奪金牌 女團風佑築奪銀牌 創輝煌紀錄

狂賀!世大運射箭湯智鈞勇奪個人金牌 女團風佑築奪銀牌 創輝煌紀錄

July 28, 2025

世大運傳捷報!本校休閒運動管理學系「湯包」湯智鈞同學在德國萊茵魯爾世界大學運動會中射下男子個人反曲弓金牌,不僅為湯智鈞個人在成人國際賽事中之首面個人金牌,更是台灣射箭代表隊睽違二十年於世界大學運動會男子個人反曲弓項目再次奪金。

回顧湯智鈞金牌戰歷程,其於四強賽中以60完封土耳其選手圖梅爾(Berkim Tumer),順利晉級金牌戰。面對中國選手秦望愉,湯智鈞同學雖於首局微幅落後,然其迅速調整策略,於次局連發三支10分箭扳平戰局,雙方激戰至加射階段,湯智鈞同學最終以精準之10分箭完美收尾,以總比數65險勝,為中華代表團摘下本屆世大運第三面金牌。教育部體育署鄭世忠署長與我國駐德代表謝志偉大使亦親臨現場觀賽,共同見證榮耀時刻。總統府亦特此發出賀電,肯定湯智鈞同學之優異表現。

賽後湯智鈞表示,加射階段當下很緊張,甚至手有點抖,但他告訴自己一定可以,因此帶著自信完成動作。然而,對於未能與隊友共同於反曲弓男子團體賽奪牌,表示此為本屆世大運之最大遺憾。他強調:「團體是最好的指標,3個人一起參賽,攜手拿到獎牌,一直是我最大目標。」

教練劉展明於受訪時指出,湯智鈞同學於反曲弓男子團體銅牌戰後狀態曾一度低迷。經賽後檢討,確認主因為風向而非動作問題後,隨即鼓勵湯智鈞同學穩定心態,並調整金牌戰之策略,最終收效甚佳。劉展明教練強調,湯智鈞同學曾為2018年亞洲運動會男子團體反曲弓金牌及2020年東京奧運男子團體射箭銀牌得主,此次榮獲世大運個人金牌,不僅是對其長期努力之肯定,「這是他成人國際賽首面個人金牌,對整個團隊是很振奮消息。」

另外,由風佑築同學(本校休閒運動管理學系新生)、李采璇與郭紫穎組成之台灣女子反曲弓代表隊,於資格賽中以總分1927分名列第四種子。隨後在淘汰賽中,團隊接連擊敗義大利、印度與中國等勁旅,成功晉級金牌戰,此亦為繼2017年臺北世大運後,我國女子反曲弓團體再次挺進決賽。

金牌戰面對來勢洶洶之日本隊,中華隊首局以5655搶先拿下2分。然而,受到天候影響,加之日本選手表現出色,中華隊於第二至第四局相繼落敗,終場以26之比數收下銀牌。風佑築同學於今年初亞洲盃曼谷站奪下個人銀牌,為台灣射箭界之明日之星,未來表現可期。

而本校企業管理學系陳思妤與來自國體大的吳子瑋組成的複合弓混雙代表隊,在4強賽中面對印度,印度在前11箭全都射出10分箭,包括8箭命中靶心,在前12箭射完後已取得7分領先,最終陳思妤/吳子瑋以151:158敗下陣來,落入銅牌戰。可惜在銅牌戰中,148比153不敵英國Hallie Boulton/Ajay Scott,最終獲得複合弓混雙第四名。

【本校射箭德國萊茵魯爾世界大學運動會得獎名單】

個人

湯智鈞 反曲弓男個人金牌

團體

風佑築 反曲弓女團體銀牌

混雙

陳思妤 複合弓混雙第四名

SYSTEM.NEWS.閱讀全文 關於狂賀!世大運射箭湯智鈞勇奪個人金牌 女團風佑築奪銀牌 創輝煌紀錄
SYSTEM.NEWS.公告列表
GENERAL.三峽校區
SYSTEM.REAL_TIME_INFO.天氣資訊

SYSTEM.REAL_TIME_INFO.公車(正門) :
SYSTEM.REAL_TIME_INFO.點擊編號可查詢公車動態
SYSTEM.REAL_TIME_INFO.鶯歌火車站
YouBike
SYSTEM.REAL_TIME_INFO.新北市YouBike站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