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北大學師生與校友,以無限哀思,緬懷一位教育界的長者、學術的耕耘者、行政的實踐者—首任校長李建興先生。李建興前校長於2025年8月7日辭世,師生敬表哀悼,而他一生所播下的思想與精神,猶如春風化雨,在臺灣的教育田野中延續滋長,不曾須臾遠去。
輸在起跑點卻苦學向上的奮起人生
李建興校長出身寒微,童年孤苦,未滿周歲喪父,與祖母相依為命,7歲入學,小學6年只繳「貧寒證明書」,初中3年親戚支助,直到15歲初中畢業,結束寄人籬下,孤苦成長的歲月。此後師範3年與師大4年全公費,美國碩士2年靠獎學金,師大碩士與博士在半工半讀中完成。幼時歷經飢寒交迫,這段刻骨的成長經驗,未曾讓他自怨自艾,反而激發出堅韌不拔的精神與對知識的渴求。他曾自述「全部學程皆輸在起跑點,長輩全是文盲,只靠自己探索。」這份堅毅的力量,成為他一生最重要的資產。
回想曾在小學作文題「我的志願」中,他說,長大了想當老師,而上天也如願讓他走上教育這條路。當過小學老師3年,初中家教3年,陸軍第二士校(高中)教師1年,專科校長3年,學院及大學教授20年以上,是教育界不折不扣的科班生,終身從事教育工作。他曾說到,在教職生涯中,兼任教學行政主管也很歡樂。從1979年到1985年擔任6年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第一位系友出身的系主任。系主任任期中,他不僅延攬名師,推動產學合作,更關注偏鄉與社區的教育實踐,從教學內容、師生情感到系友連結,皆投注無比用心。
作為一位教育者,李建興校長始終以「教學相長,學思並進」自許。他以沉穩務實的性格,對教育事業傾注心血,無論在課堂上、系所中,乃至整個教育制度裡,他都以一貫的熱情投入,堅守「誨人不倦」的精神。
他從教學生涯轉化為教育行政的實踐者。自1986年進入教育部,擔任中等教育司司長、主任秘書、常務次長、政務次長,歷時12年4個月。此際正值臺灣政治社會巨變,他以穩健理性處事風格,應對教師抗議、環保團體示威、文化機構人事問題等種種挑戰。他推動高中教育改革、課程綱要修訂、特殊教育制度建立,具體改變臺灣教育結構,至今仍深具影響力。
他曾說,公門好行善,在公家服務可幫人做很多好事。這是他以身作則的人生實踐,即便擔任高階政務官,依舊保有教育工作者的溫度與風骨,溝通、傾聽、改革,一步步在體制中為年輕學子鋪設未來的道路。他深知政務繁瑣,但從未逃避,「又快樂、也辛苦,人生就是這麼一回事。」李校長反而以更多的耐性和毅力回應時代的呼喚。
籌辦臺北大學的艱苦歷程
中興法商學院與進修部自成立後,系所學生日增,但受限於校地狹隘發展不易,經過師生多次集會議後,決議另覓地創校,終於在1989年獲教育部同意,中興大學法商學院研擬遷校臺北縣三峽鎮新校區計劃報核。1992年,行政院核准臺北大學發展計畫。1993年2月5日,教育部核定成立臺北大學籌備處,並派郭崑謨教授擔任籌備處主任,正式展開遷校三峽工作。籌備期間因三峽校地區段徵收作業手續未能及時完成,致使設校時程延宕。1999年2月,郭主任屆齡榮退,教育部李建興政務次長銜命接任,賡續催生臺北大學。
李校長領導臺北大學之際,是他人生最具挑戰性、也最令人敬佩的時期之一。他曾自述,當他於1999年2月1日奉命接掌籌備處主任時,面對的是一個歷史悠久卻命運未明的新大學。前身經歷省立行政專校、省立法商學院、中興大學法商學院等階段,內部結構龐雜,加上三峽校地仍處於開發初期,甚至徵收爭議不斷,校舍設計未定,整體校務推動陷入停滯。
儘管如此,他並未退縮。他深知,若無人願負責,就由自己承擔。上任後,他首先將臺北大學籌備處由臺北校區遷往鄰近的三峽國中,竭盡全力推動後續工作,經過一個月奔走溝通協調,終而獲致地方人士全力協助,讓三峽校地區段徵收工作得以順利完成。地方父老並集資捐贈三鶯藝術名家江沖默先生作品銅雕飛鳶乙座,以表支持,而社會各界亦慨贈老樹數千株,讓荒野滋生綠意。
在三峽校地問題獲致圓滿解決後,即依計畫展開各項校舍興建工程。在這過程中,他與當初僅有十幾人的籌備團隊日以繼夜工作,處理民眾抗議、整合校內意見、協調教育部與地方政府資源,甚至為了籌措建校經費四處奔走。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完成這項不可能的任務。
1999年3月18日,人文大樓正式開工;2000年2月1日,國立臺北大學正式成立,成為一所具有法、政、商、人文社會等完整學院的國立大學。創校初始,校園整地、地下管溝、道路系統、水電系統、心湖、污水處理廠、校門、圍牆、照明及植栽景觀等皆同步進行。第一期學生宿舍群於2002年啟用,經學生命名為曉日樓、皓月樓、繁星樓。商學大樓於2003年落成。2004年8月底,李建興校長榮退。
在校長任內,他特別重視制度與文化的建立,強調公平與透明,反對「人治」,堅持「制度化」校務治理。他倡議校園公共參與,鼓勵師生自由發言,建立健全的教師評鑑與學生參與機制,並堅決推動三峽校區建設,讓原本一片荒蕪的河床地,搖身一變化為最美麗的校園。今日所見三峽校區美麗校舍與優雅景觀,整體完善的校園規劃,正是他遠見與執行力的實踐結果。他所催生的這所大學,從一開始的「北大荒」,成為現今北大特區的核心以及北臺灣社會經濟政治的中心點,肩負起大學社會責任的臺北大學,成功構築為充滿人文氣息的大學城,也成為培育臺灣社會領袖精英的重鎮。
創校之路篳路藍縷,面對多重困難,李校長以務實的政績獲得教職員信任,在校長續任遴選中獲得7成以上選票連任,足見其領導風範與為人風骨。他卸任後仍持續關注北大發展,始終以「這是我一手帶大的孩子」深情看待。他曾說,臺北大學是他一生最深的牽掛與驕傲。
退休之後,李校長並未離開教育。他回到家鄉宜蘭,出任聖母護專校長,再度從零開始籌建校舍,擴充科系,將一所中小型學校打造成地方高等教育的標竿。其後仍受聘擔任顧問、兼任教授,參與多個基金會與社團的運作。他說自己「退而不休」,其實是對生命意義的延續探索。他服務過的學校、社團與基金會超過十餘個,無論專職或義務,皆兢兢業業,不辭辛勞。
哲人已遠 典範仍存
李建興校長最喜歡的詩句,是羅賽蒂那句「誰看見過風?你沒有,我沒有;但當樹葉顫動時,風正吹過。誰看見過風,你沒有,我沒有,但當樹低下頭時,風正吹過。」他的生命就如這陣風,看似無形,卻處處留下足跡。他曾以徐志摩的句子自喻「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其實,他留下的精神和理念,不曾真正離開。
李校長留給臺北大學的,不只是制度、校舍或頭銜,而是那份從荒蕪中站起、在體制中推動改變的勇氣與良知。今日,國立臺北大學不僅哀悼創校校長辭世,更感念一位真誠教育者的風骨典範。他是一位典型的師範人,亦是一位典範的教育人。他從無到有,從微光走向遠光,不僅照亮自己,也照亮無數學子的前路。
如春風拂過,李建興校長離去,帶給師生們無限哀思。前人創校的艱苦歷程,深植於校內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也將一筆一劃刻在臺北大學校史上,永不磨滅。
願您安息,也謝謝您為國立臺北大學帶來的一切!
(本文取材自臺北大學校史、2011年刊於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網站之李建興校長「我的學思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