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北大學
國立臺北大學
Loading...
跳到主要內容跳到主導覽列
主選單錨點
主內容錨點
訊息
GENERAL.
首頁訊息
【USR】樂齡賞析「無人出席的告別式~Still Life」

由臺北大學社科院USR計畫、任林教育基金會,與耶魯心靈工作坊合作辦理的「耶魯電影讀書會」,在財政系楊子菡教授與任林基金會梁美霞老師主持下,結合北大圖書館的資源,持續帶領社區長輩,透過觀賞電影,並以討論和分享來豐富第三人生。於114731日在北大圖書館六樓,舉辦第24場電影欣賞,當天一起欣賞了《無人出席的告別式》;這是一部2013年的劇情片,由烏貝托·帕索里尼執導,描述主角約翰·梅(John May)是一位倫敦的地方公務員,負責為無親無故、孤獨死去的人安排後事。他一絲不苟地替亡者尋找家屬、撰寫悼詞、精心挑選音樂與墓地,哪怕沒有人出席也堅持完成每一場告別式。最後在他被通知裁職,處理最後一個個案時,發現是與他住在同一棟大樓、甚至曾是鄰居的亡者時,他開始踏上一段尋根之旅,從中重建對生命的認識...

 觀影結束之後,大家在美霞老師的引領之下,夥伴們也陸續分享。首先劉淑理認為電影中的亡者(大兵比利)雖然有很多糟糕的地方,但也有善良面,例如他救了同袍的性命、為同事爭取休息時間,...展現了「再壞的人也有一點好」的人性。對主角約翰・梅的細心也深受感動,特別是他為亡者女兒整理舊相片、購買新相簿的舉動、以及最後一幕——所有被約翰服務過的亡者都來看他,感到非常感動。

李苡禎也表示,原本以為葬儀社人員都是比較粗獷的形象(打破刻板印象),但電影讓她看到區公所裡竟有如此細心、溫柔的人。她非常欣賞約翰尊重每一位亡者,而不是因為對方沒有親人就草率處理,她起初以為「無人出席的告別式」是指亡者比利,看到最後才驚覺,原來是指主角約翰本人。接著,簡淑貞則分享觀影當下的心情轉折——先是為約翰的孤單感到難過(「他這麼做,結果卻無人能出席是他自己」),接著看到所有被他服務過的亡靈出現,立刻轉為感動。她從結局中得到的體悟是「好人有好報」,善良的人最終不會寂寞。

賴素卿則是注意到約翰生活中的各種規矩,如回家後整齊擺放物品、用餐時一絲不苟地佈置餐具,以及他的餐桌上擺放熨斗,還兼具燙衣功能。她將約翰的細心與新主管的功利主義(只在乎經費、效率、成本)進行對比,認為主管少了「人性」。她認為約翰的行為體現了佛教所說的「因果」,他付出不求回報,只是踏實地做好每一件事,在其告別式看似無人出席,但實則有許多曾受其幫助的亡靈紛至沓來聚滿其墳前。電影讓我們深刻反思「人走這一遭,我們一生的價值在哪裡?」並對約翰的敬業精神感到敬佩。

溫瑞真也補充觀察到,約翰每天的晚餐幾乎都是「一個瓶罐頭,一片麵包,一個蘋果」,生活簡樸。她表示自己最受感動的部分,同樣也是電影的最後一幕。徐祝蔚透過這部電影,讓她開始思考「我以後要什麼形式的告別式?」她希望自己的告別式能兼顧「有形」(活著的親友)與「無形」(曾幫助過的人的感念),這樣的人生才更圓滿。她認為約翰的孤單,可能是因為他為了工作犧牲了社交與生活,他認為在努力工作的同時,也應保有社交生活。

淑理姐也第二次發言,強調「生」的重要性:她認為「活著的時候」遠比「死後的喪禮」重要,因為人死後就什麼都不知道了,因此她提倡「為自己活多一點」,活得健康快樂最重要,不一定要長壽,但要精彩;並以護理專業的角度建議,身體有病痛時就該看醫生、吃藥,不能硬撐。

芳梅則是提出獨特的見解,她認為約翰的悲劇不在於沒人緣,而在於他的這項工作「後繼無人」,沒有人能像他一樣去為亡者尋找親友。她認為約翰的行為是在「圓滿」亡者生前的遺憾,並幫助生者(如亡者的女兒)與過去和解。她強調人是複雜且多面向的,不能簡單地用善惡來評判(如亡者比利);她認為電影也探討了時代變遷(如底片被淘汰)、生死議題(如靈骨塔、樹葬)、及現代社會的冷漠與功利主義。

 

洪旭表示從未想過「沒有家人的告別式」該如何處理,這部電影為他帶來很大的啟發。他覺得約翰將每位亡者的照片貼在相簿裡,就像是把他們當成了「自己的家人」;這個「家人」的感覺,讓他覺得最後一幕--那些亡靈的出現,就像是家人來看他一樣,手法令人印象深刻。

最後楊子菡教授也做了總結,她指出電影透過主角上司的三句話「喪禮是為活人而辦、沒人來表示沒人在乎、沒人在乎就沒有沒悲傷...」作為靶子,並用整部電影來反駁這個功利觀點。他認為約翰真正的生命轉變,發生在「被離職後」,那時他的付出已無關薪水,而是純粹的生命投入。而約翰送給比利女兒凱莉最棒的禮物,是為她建構了一個由父親生命軌跡串連起來的「更大的家庭」。雖然我們無法確知死後的世界,但電影讓我們確信一件事:「愛,永遠不息」,透過愛的力量可以圓滿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