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北大學
國立臺北大學
Loading...
跳到主要內容跳到主導覽列
主選單錨點
主內容錨點
SYSTEM.NEWS.校園焦點

L’Étudiant Study Abroad Fair

跨足歐洲教育展 深化中東歐合作交流

October 22, 2025

國際事務處於2025年10月4日至5日赴法國巴黎 Porte de Versailles 展覽館,參加第28屆 L’Étudiant Study Abroad Fair 海外留學教育展。該展為法國最具規模與影響力的教育盛會之一,根據主辦單位統計,本屆活動吸引超過五萬名訪客,其中高中生約占48%(包含57%高三與29%高二學生),另有家長與教育專業人士約占44%。

本次活動由國際長 韋岱思(Prof. Thijs Velema)率領行政專員 廖冠淳 共同參與,積極推廣臺北大學的英語授課學程與校園特色,拓展歐洲地區招生與合作契機。臺北大學長期與歐洲多所姊妹校維持穩定的交換學生合作關係,此次親赴現場除強化招生能見度,也期盼吸引更多學生認識臺灣,選擇前來就讀。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遠赴歐洲參加教育展與拜訪姊妹校,特別感謝校友總會榮譽理事長林錫埼學長的慷慨捐款支持,讓國際事務處得以推動更多具前瞻性的國際交流計畫,拓展學校的全球連結與影響力團隊懷抱感恩之心,致力將這份資源發揮至最大效益,持續拓展臺北大學在全球舞台的能見度,並為學生創造更多跨國學習與合作的機會。

 

法國學生對臺灣充滿好奇

在本屆教育展中,臺北大學為亞洲展區中僅有的三所參展學校之一,與新加坡的大學及法國索邦大學亞洲校區共同亮相,展現亞洲高等教育的多元魅力。展覽現場人潮絡繹不絕,許多學生依照導覽地圖特地尋找臺北大學的攤位,熱情表示「對臺灣非常好奇」。

前來諮詢的學生類型多元:
• 有的學生略懂亞洲文化,渴望進一步了解學習環境與生活風格;
• 有學生的親友曾赴臺北大學交換,特地前來轉述分享在校的美好經驗;
• 也有對東方文化充滿好奇的法國青年,希望藉留學開啟探索亞洲的旅程;
• 另有具多元文化背景的學生,因家庭或語言經驗對華語特別感興趣。

展覽中約九成的訪客為高中生,許多人表示目前已在學校選修基礎華語課程。語言成為他們通往亞洲文化的橋梁,也激發了他們赴台留學的意願。

國際事務處團隊在現場詳細介紹本校各學院與英語授課學程,特別是商院國際學院五個系所深受學生關注,另有學生對電機資訊學院表達濃厚興趣。許多學生對本校多元國籍學生共學的氛圍印象深刻,認為臺北大學充分展現國際化與包容性。

韋岱思國際長也向學生強調,臺北大學不僅重視專業知識的培育,更鼓勵學生將所學應用於國際社會,將學習成果帶回家鄉,成為推動世界發展的力量。

 

深化歐洲連結 拜訪四所中東歐姊妹校

教育展結束後,韋岱思國際長與廖冠淳行政專員於10月6日至10日前往斯洛伐克及捷克,拜訪四所姊妹校,分別為:
• 10/7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in Bratislava(布拉提斯拉瓦經濟大學)
• 10/8 University of Ostrava(奧斯特拉發大學)
• 10/9 Tomas Bata University in Zlín(捷克茲林托馬斯巴塔大學)
• 10/10  Czech University of Life Sciences Prague(布拉格生命科學大學)

在布拉提斯拉瓦經濟大學的講座中,韋岱思國際長以 「Taiwan: A Small Island with a Big Impact」 為題,分享臺灣在政治、經濟、社會與科技等面向的發展現況,並強調臺灣在全球產業鏈中的關鍵角色。

於其他三所姊妹校的座談中,國際長介紹臺北大學的學習資源、國際合作網絡與多元學習環境。學生踴躍提問,針對自身興趣領域探詢本校相關學程與師資專長,現場互動熱烈。多位學生表示,講座讓他們不僅初步了解臺灣文化,更對臺北大學的學習氛圍留下深刻印象。

韋岱思國際長特別指出,臺灣雖然國土不大,卻孕育出全球知名的科技與創新品牌,其自由與民主精神更是與中東歐國家同樣珍視的核心價值,這份共同的理念為雙方深化合作奠定堅實基礎。期盼透過此次訪問,進一步促進雙方在短期研修、交換生與學位學程等領域的合作交流,為學生提供更多跨國學習與研究機會。

透過參與 L’Étudiant 海外留學教育展與拜訪中東歐姊妹校,期盼提升學校在歐洲地區的知名度,也深化與合作院校的夥伴關係,展現本校持續推動國際化教育與全球招生的積極決心。未來,國際事務處將持續拓展國際網絡,吸引更多優秀學生來臺學習,共同打造更具全球競爭力的高等教育環境。

SYSTEM.NEWS.閱讀全文 關於跨足歐洲教育展 深化中東歐合作交流
新北市社會局長李美珍推「新五老運動」許晚美人生

【USR】迎戰超高齡 研討社區行動

October 22, 2025

超高齡元年來臨,是警訊還是機會?在新北市社會局的贊助與指導之下,台灣鳶山社會實踐協會結合臺北大學高齡與社區研究中心、社科院USR計畫,於1141017日,在臺北大學萬榮講堂聯合辦理了「超高齡論壇-銀世代的社區行動策略-共融、安定與永續」。當天聚集了約200位產官學界及社區據點人士,共商迎向超高齡社會的社區行動策略,商討如何結合各界力量,追求社區據點未來的「共融力、安定力、與永續力」,並發展超高齡社會下社區據點永續治理的新藍圖。

論壇開幕與活動緣起

當天開幕式由新北市社會局長李美珍與臺北大學陳宥杉副校長共同主持。李美珍局長表示,新北市高齡人口即將邁入80萬大關,是全國高齡人口最多的縣市,而高齡家暴的問題也日趨嚴重,6年來成長率約達78%;新北市社會局因此積極推出「新五老運動」,希望老有所用、所為、所學、所樂、所望,一起實踐健康樂活,並延緩長者失能失智。她也期待匯集大學、NGO組織與社區的力量,共同擬定行動策略,以達到世代共融、社區安定與據點永續的三大目標。

陳宥杉副校長也代表臺北大學歡迎與會嘉賓,並且介紹了臺北大學在永續發展與大學社會責任的努力與成果,尤其這幾年一起與新北市社會局合作,共同培力三鶯土樹75個社區據點,讓大學與社區共融發展。身兼鳶山社會實踐協會理事長,也是高齡中心的曾敏傑主任也表示,這場研討會共籌備了四個月,先盤點了社區據點在面臨高齡化的種種功能,最後聚焦在共融力、安定力與永續力作為研討主軸,透過每場邀請一位學者引言,以及兩位社區實務工作者案例分享的方式,結合學術與實務的對話,希望激盪出社區與據點未來的行動策略和方針。

專題演講與志工策略

大會專題演講由臺北大學社科院林昭吟院長主持,邀請東華大學民族發展與社會工作學系賴兩陽教授主講「超高齡社會的社區行動策略」。賴教授指出台灣正迅速邁入超高齡社會,截至20258月,65歲以上人口佔全國近20%2024年衛福部調查也發現,55歲以上志工約40萬人,佔總志工數的35.6%。未來據點在高齡志工的人力經營方面,應考慮高齡志工具有社會歷練豐富、服務時間充裕、珍惜服務機會等特質,妥善開發運用;而據點在經營高齡志工的關鍵則是「策略性服務再設計」,必須兼顧「尊嚴照顧」與「功能延續」,提供安全、熟悉、互動性高的任務(如接待、共餐協助),並採用彈性排班與合作搭配(如搭配年輕志工)的制度,以降低因身體機能退化和角色轉變帶來的參與障礙。另外在經營高齡志工時,也要留意「賦權導向」,鼓勵長輩發揮社會歷練豐富的專長(如導覽或教學);並且提供彈性與友善環境,如安全、熟悉、互動性高的任務,並建立彈性排班制度與合作搭配模式(如搭配年輕志工)。同時也要設計志工「退場機制」,避免「斷裂式退出」,改採「階段性轉換」,將退場視為角色轉換和關係延續的開始,並給予情感性支持與公開表揚。如此,據點在運用高齡人力上可以互相雙贏,同時更有準備的迎向超高齡化帶給社區的衝擊。

主軸一:共融力世代協力與青銀共融

本場次由臺北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劉素芬助理教授主持,首先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陳毓璟教授表示,超高齡社會帶來的挑戰之一是「世代隔閡與年齡歧視」;社會是由眾多世代組成,因此高齡族群不能只關注自己的需求,也要增進世代間的理解與尊重,這更是促進健康老化的重要一環,因此世界衛生組織(WHO)也十分關注「代間團結」(intergenerational solidarity)。由於中正大學鄰近都是農村,在推動世代共融時,老師的角色常常都在當和事佬,要先分開高齡者和學生,讓彼此了解對方的需求與差異,才能讓彼此互動交流時,跨世代間才能知道如何應對,而世代共融也是需要設計與教育的。

接下來由兩個標竿據點經驗分享,新北市永和區民權社區理事長邱秀蘭表示,因為社區早期常常淹水,面對這麼大的危機,不能只等政府和里長來做,社區一定要為自己的家園團結起來,也因此才開啟了社區工作。創新的目的是為了解決問題,透過幹部、志工與民眾的共識會議及培訓,依工作項目分組,也朝向「揪團生活、互相陪伴」的共生社區實踐。例如她發現社區北漂的青年沒有長輩協助托幼,因此在據點開辦了托育中心,訓練高齡者來照顧幼兒,建立起世代互助共生模式;另外在延緩老化上,也引進了「無人機足球」,吸引肌無力的長輩設法站起來行走;甚至也帶著長輩到鄉下幫忙採收,像年輕人一樣去打工換宿,有了國內經驗後,更積極準備出國換宿。

接著由臺北市南港區久如社區總幹事蔡弘睿分享,他也十分認同陳毓璟教授的觀點,據點不應該只有長輩,應該要有年輕人與孩子一起加入;而代間互動不應是單次活動,據點應該要營造代間互動的文化與情境。長者在社區中不應只扮演「服務接受者」,更應挖掘其潛能,成為「老師、達人、業師」,積極扮演服務與知識的輸送者;例如,擔任說故事爺奶、分享專長技藝,或在社區中擔任資訊助教,縮減長者的數位落差。從蔡總幹事的簡報中,也可以發現許多社會工作的專業概念,果然蔡總幹事正是臺北大學社工所的校友,能夠看到專業的年輕人投入社區經營,不僅讓社區與據點更具活力,也看到跨世代相互協力的希望。

 

主軸二:安定力高齡心理與社區支持
高齡憂鬱是超高齡社會中一個被忽視的議題,本場次主持人由任林基金會諮商所王聖華副所長擔任,他表示社區據點可以非常豐富精采,讓長者在其中找到舞台與價值進而預防憂鬱。東吳大學曾幼涵助理教授引言指出,高齡憂鬱罹患者的就診率僅約 1.3%;她在主持校內USR計畫時,曾經辦過「好心情練功坊」接觸社區長者,發現長者不是不願求助,而是需要熟悉與信任感,才能讓醫療專業有介入的機會。因為社區據點具有讓長者安定的能力和角色,如果透過據點的關係,再將醫療服務輸送進入,就能成為高齡情緒健康的第一張安全網。

對於高齡者的心靈安定力量,中和碧湖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執行長邱尾玟也回應,她因為自身很熱心,家中開洗衣店常常會遇到左鄰右舍的疑難雜症,因此社區長輩就鼓勵她成立服務據點,凝聚社區志工的能量來照顧長輩。她也發現社區中的弱勢居民,如84歲重度失智的秀美奶奶,但透過據點志工定時監督服藥、陪伴就醫,也使奶奶病情穩定,進而參與社區打掃,找回價值感,這證明了參與社區服務真的能帶來身心安定。社區中唐氏症的建甫也跟單親媽媽到據點,讓媽媽為建甫找到了教育資源,進而成為據點的助理,發揮幫忙照顧長輩的功能。碧湖社區也因為服務弱勢,創造出互相照顧的氛圍,也賦能弱勢者去服務他人,更加讓據點成為長者心靈安定的力量。

接下來由桃園市的標竿社區,廣德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邱定璿分享社區的照顧經驗,他提到社區老年人口增加之後,應該要走進據點創造價值、自我實現與在地安老。他也認同陳毓璟教授的理念,社區不只共融,共容及共榮;協會設計了社區福利卡,鼓勵大家參加活動集點換禮物,並且推廣使用者付費來享用社區共餐資源,重點不是多少錢,而是讓長者有尊嚴。而在設計長者活動上,因為他本身有體育的背景,所以他善用運動中心的資源,帶著長輩一起去做肌力訓練延緩老化,並且從健身房計畫開始,以高齡運動會做為成果展現,也提升了運動動機與成就感。甚至為了讓高齡長者感情加溫,邱定璿特別與婚紗業者合作,贊助20對年長夫妻拍攝婚紗,留下美好的回憶。社區也辦理許多AI體驗、藝文活動、靈性課程、園藝種植等豐富課程,讓長者還有家屬都能參與。邱定璿理事長也回應現場夥伴,在社區工作上面對各種志工,不見得好掌握,因此認同賴兩陽教授所提的「識才、建立制度、與退場機制」是據點工作深奧的課題;他同時也鼓勵大家透過學習跟運動,讓社區工作者可以保持活力。

東吳大學曾幼函老師最後也回應,要把高齡憂鬱症患者推入醫院是很困難的,而據點扮演很重要的功能,志工不一定專業,但是有愛心去關懷高風險家庭,是很重要的力量。心理諮商及精神科的專業,常常讓長輩覺得陌生不敢接近,但透過據點成為橋樑,就有機會將專業資源帶入。主持人王聖華副所長最後也表示,憂鬱症應該要去病名化,據點的功能不僅能預防高齡憂鬱,社區中良善的互動也具有療癒的能量,有如社會處方籤的功效,在回到關係與文化中創造安定感。


主軸三:永續力社區永續與據點發展

本場次主持人臺北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張菁芬副教授開場即表示,社區需要更多世代的參與,才能有永續的經營。接著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系吳明儒教授表示,永續就必須要思考未來,新的世代是否能進入據點? 1987年聯合國在《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中提出,永續的意義是滿足當代的需求而不損害後代子孫滿足需求的發展模式。超高齡社會要面對的挑戰,包含家庭功能衰退、社區發展遲滯、照護財務壓力增加、高齡研究缺乏整合與實踐、社會支持系統短缺等。他指出日本在處理高齡化問題時,會同時處理少子化的問題,例如勞動力的問題也應該一併討論;2022年內政部調查台灣單人戶比例已上升到35%,另外少子化也將面對「零家庭照顧者」的問題,因此關懷據點應該是台灣社會的解方,也要讓關懷據點一起轉型與面對。

他主張不要只強調KPI,這會導致社區彼此競爭,而是讓社區自由發揮,找出自己想要的生活,更讓據點成為自主的網絡。社區老化的拉扯,城市拉力與鄉村推力,產生異質性的都市與同質化的鄉村,也讓「社區空洞化」將成為必然的結果。應該要思考的不是回應政策,而是回應問題;在日本經驗中,花了很多力氣傾聽在地的聲音後,發現據點不能只服務既有的人,應該是要包容更多世代,所以據點不能只有關懷老人,過度關注老人不是好的現象;日本要長輩發揮自己既有的能力給社區,更多的老人來據點,不是被照顧,而是能照顧人。因此日本老人的自立能力是強的,據點只是一個中心,支持長者選擇自己想要過的生活;據點也要互相幫助彼此成長,還要有「服務翻桌率」的觀念,服務對象除了長輩,也可以增加小孩、婦女等等,不要只是老人的據點。最後他強調,社區據點的永續是讓「結束」成為另一種存在形態,與不斷變化的「場域」保持輕鬆而長久的陪伴與連結。

本場次的標竿據點之一,也邀請到新北市金包里慈護宮社區關懷據點,代表曾碧霞表示,金山區的年輕人口外流增加,也讓高齡人口比例增加。早期據點訪視問安、活動課程,都很受到在地長輩的歡迎,因為是宮廟的背景,也開設太鼓、非洲鼓等課程,結合二媽回娘家的宗教活動,讓據點不只有吃飯、運動,還可以有文化傳承;另外也利用聖母大樓頂樓建置「媽祖的空中菜園」進行園藝治療,並結合青農返鄉,喚醒有務農專長的長輩共同經營,種植的蔬菜還能義賣籌募社區基金,挹注在弱勢學童課輔班。另外也發展出「千歲咖啡館」結合法鼓山社大、致理大學USR計劃的資源,讓長者不僅學會了咖啡技能,還能透過多元就業方案進用在地人力,創造經濟永續。

永續力場次的第二個標竿據點,邀請基隆市信義區智慧社區理事長郭建皇參與,他展示了具備多元認證的社區發展模式。基隆智慧社區原為田寮町,光復後更名智慧里,發展至今已逾七十年,郭建皇積極推動長者照護、性平防暴、環境永續與地方創生,屢獲佳績。社區曾榮獲基隆惜食競賽第一名、基隆市環保趣競賽總冠軍,並多次代表基隆市參加全國環境教育及社區發展評比此外,社區通過TTQS人才發展品質管理系統認證代表該社區在辦理課程(如志工培力、長者學習、數位教育)時,具備系統化的品質管理與績效追蹤能力,能確保課程規劃、執行,成果及改善也都有依據;設立長照巷弄站與數位服務據點,在環保酵素推廣、琉璃再生藝術、香草產品開發等面向展現多元永續精神,成為全國社區發展與高齡共生的示範基地。

聽完社區精彩的故事,中正大學吳明儒教授也回應,戰後嬰兒潮進入據點後,這批高齡者素質高,也有能力可以付費,也希望有場域可以投入,未來對於社區據點應該要開放更鼓勵參與,讓願意的單位都可以成立據點,就能有更多包容性與多元性,並且可以有更多串聯,目的不是比哪個社區比較好,而是大家可以一起串聯資源。

大會閉幕與綜合座談

綜合座談由新北市社會局許秀能副局長帶領大家討論,副局長十分肯定今天各方的分享和對話,她表示目前新北市有618社區關懷據點,本次特別邀請鄰近的台北、基隆、桃園的社區據點來會中分享,目的不是競爭,而是讓有成功經驗的據點,可以成為學習的典範;目前各縣市的社會局也有輔導團陪伴著社區,只要願意經營社區,都會有資源可以協助發展。

高齡中心曾敏傑主任也回應補充,教育部在2017年開始推動大學社會責任,而據點可以讓大學快速接觸到社區,大學雖然不能馬上解決社區的問題,但大學仍有很多資源,例如場地、師資、社團和學生等,透過大學和據點的合作,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認識與服務社區,也讓社區可以和大學協力;今天許多成功的社區據點案例中,也都可以看到社區與大學USR計畫的連結,對大學和社區都是一項重要的發展。此外,他也以《學老誌》總編輯的角色指出,面對超高齡社會,社區據點應從單向照顧轉為共學互助的學習場域,讓長者成為知識的分享者與行動者,並強調:「老了要學習、要盼望、要有所為,學習是對大腦最好的保護,也是邁向長壽化社會最自然的力量。」

許秀能副局長也總結這場論壇指出,超高齡社會不只是老化的挑戰,更是重構社會價值的契機;當政府、學界、社區與民間攜手同行,從共融的理解、安定的關懷到永續的行動,據點便不再只是照顧的場域,而是促進學習、創造連結與實踐幸福的基地。迎向超高齡元年,我們看見的不只是人口變遷,更是一場由社區出發、由人點燃的行動革命——以學習對抗老化,以陪伴凝聚希望,讓「老有所用、老有所為、老有所學、老有所樂、老有所望」成為臺灣邁向世代共好、人心安定、與社會永續的基石。

SYSTEM.NEWS.閱讀全文 關於【USR】迎戰超高齡 研討社區行動
木子鵬講述自身生命故事

飛鳶博雅講座 木子鵬談生命韌性與溫度

October 20, 2025

本學期飛鳶博雅講座第二場次,邀請木子鵬先生談論他自身的生命歷程。從大漠新疆、游牧西藏多年的生活與工作經驗中,以獨特視角觀察、親身經歷的故事,敘說自己在極境中傾聽生命的韌性與溫度。

來自新疆烏魯木齊、後來成為臺灣女婿的木子鵬,本名李鵬。這位「烏魯木齊先生」的成長,從旅行和搖滾樂開始。年輕時,一心嚮往電影《新龍門客棧》裡的大漠江湖。在十七、八歲那年,他與一位維吾爾族朋友騎著腳踏車,穿越塔克拉瑪干沙漠,這片東西長1,100多公里、南北寬550公里的大沙漠,而且是走「翻越天山」的路線。

有一次翻越天山時,他在一個部落裡過夜,半夜天山下雪,全村都是哈薩克人,語言不通,只有一位村民會講一點維吾爾語,木子鵬必須透過漢語、維吾爾語等幾種語言輾轉翻譯才能溝通。「為何同樣是家鄉,卻如此不同?」他開始對這個世界有了新的看法。

另一件影響他的事,是音樂。木子鵬在十五、六歲開始接觸搖滾樂,當時聽搖滾樂就像買違禁品一樣困難,他靠去拿「打口卡帶」來聽流行音樂。所謂「打口卡帶」,是早期美國唱片公司將賣不完的卡帶外運,並刻意在卡帶上弄個缺口後再流入當地市場,只要用膠帶黏起來,仍可正常使用。

「這東西有點意思,大陸各地開始有一些地方從事地下販售。我偷偷買來聽,去了解龐克和搖滾等音樂風格。世界竟然有這種聲音,我開始想,我的世界是怎麼了。」那時,木子鵬困惑起來,對學校制式教育產生反抗。他說,學校的教育無法給他答案,他想探索自己的路。

十八歲離開新疆去北京闖蕩,去北大旁聽課程,自學英語,因為喜歡藝術品,也在英國待了幾年。來了臺灣後,創辦「游牧行」,和一些青藏高原遊牧民族成了朋友,共組創業團隊,引領外地遊客體會高原生活、了解藏人文化。同時也協助當地居民營生,研發帶有藏族文化的周邊手工品。在他所拍攝的照片中,每一位藏民都有自己的故事、自己的生活,以及背後的生活底蘊。他把所有生命和時間投入創業,在事業蒸蒸日上時,一場新冠,瞬間歸零。

團隊解散、失去收入,懷抱功成名就的企圖,卻遭遇這場無常。最低潮的這幾年,木子鵬去臺灣山裡,去看部落原住民朋友們打獵;在澎湖海邊游泳、去荒島上待個幾天。在人生至暗時刻,開始思考人生的意義,並且用日記來反思自己,寫出最深處的情緒,而這一段低潮,也成為生命中的養分。「Next Big Thing?,我再來要幹什麼事?」他開始在臺灣講他的旅遊故事、做新疆菜,繼續生活。

經歷過挫敗與迷茫,木子鵬重拾自己,和在場同學分享他獨特的生命故事。他告訴同學們,找出年輕的自己,想想生活的動力,別去活成他人想要的樣子,而是自己想要的樣子。「朝外走,向內看,用旅行來探索世界。」回顧他現階段的人生歷程,有起有伏,卻不斷在生命中勇敢體驗,積極活在當下。

後續四場飛鳶博雅講座,將持續邀請講者分享自己的故事,引導師生在面對生活中多變的挑戰與壓力時,培養穩定內在的力量,以及靈活應對的人生智慧。

SYSTEM.NEWS.閱讀全文 關於飛鳶博雅講座 木子鵬談生命韌性與溫度
第九期《學老誌》於超高齡論壇發表

【USR】第九期《學老誌》於超高齡論壇發表

October 20, 2025

由國立臺北大學社科院USR計畫和高齡與社區研究中心合作創刊的《學老誌》,自20239月出刊以來,持續關注高齡者的學習與生活引導,今年不僅推出全新「有聲書」服務,LINE官方帳號訂閱人數更在本月突破5,800人,顯示「學老」觀念正逐漸受到各界重視。配合新北市社會局與鳶山社會實踐協會於1141017日,在電資院萬榮講堂辦理「超高齡論壇—銀世代的社區行動策略:共融、安定與永續」之便,第九期《學老誌》也於開幕式中正式發表。當天現場齊聚約兩百位,來自政府機關、民間團體、社區照顧據點工作者、學生與退休長輩等蒞臨研討,共同交流超高齡社會的社區行動策略,並分享《學老誌》的最新內容與成果。

發表會現場亮點:共融行動永續

論壇現場氣氛熱烈,與談貴賓分別從政策、實務與教育面向分享如何促進高齡友善社區的行動策略,並以「共融力、安定力、永續力」為三大討論主軸。「專題演講」由社科院林昭吟院長主持,邀請國立東華大學民族發展與社會工作學系賴兩陽教授,分享超高齡社會的趨勢,他也提出長照與社區照顧結合的可能性,以及未來應善用AI與志願力,作為銀世代持續學習與社會參與的行動指南。

而在當天「共融力、安定力、與永續力」三個場次當中,尤其以「安定力」的討論最能與第九期《學老誌》的內容相呼應。「安定力」的場次強調高齡心理與社區支持,由任林教育基金會諮商中心王聖華副所長主持,邀請東吳大學心理學系曾幼涵助理教授引言。曾教授指出高齡憂鬱罹患者的就診率僅約1.3%,並表示她在主持校內USR計畫時,曾經辦過「好心情練功坊」接觸不少社區長者,發現長者不是不願意求助,而是需要熟悉與信任感,才能讓諮商專業有介入的機會;由於社區據點具有讓長者安定的角色,如果透過據點將專業服務輸送進入社區,將可以成為高齡情緒健康的第一張安全網。而主持人王聖華副所長也表示,憂鬱症應該要去病名化,據點的功能不僅能預防高齡憂鬱,也能有療癒高齡者的能量。

本期內容聚焦心理韌性・防治憂鬱

《學老誌》第九期恰與論壇「安定力」的主題相互呼應,曾敏傑總編輯將「心理韌性・防治憂鬱」列為第九期的主題,在序言中便說明臺北大學USR計畫今年的重點,便是關照高齡者的心理健康和憂鬱預防;在富邦人壽的贊助下,五月開始辦理了「靜好時光:身心自在的熟齡四課」系列,由四位諮商心理師輪流開講,吸引了三鶯地區與網路上眾多高齡者的參與,也讓我們意識到在面對老化的過程中,提升心理韌性與預防憂鬱的重要。也因此「本期專文」邀請在地精神科醫師林立寧介紹初老憂鬱的原因、症狀、因應,以及如何走出憂鬱;另在「學老主題」的部分,也有諮商心理師童珮菁與朱家慧,介紹如何聆聽身體訊號,以及如何穩定心情波動,具體的學習在生活中紓解壓力和關照自我情緒。

本期也全新推出專欄【學老對話】,由大同大學退休教授張知難以自身經驗書寫投稿〈我的長照前後〉一文,分享在憂鬱與「假性失智」邊緣掙扎的真實歷程;並由臺北榮總張家銘醫師與任林基金會高紹芬心理師,分別從醫療與心理角度回應,探討中高齡者如何重新定位自我身心,提供跨專業的深度對話,並肯定張知難教授以韌性超越憂鬱的歷程。

本期「封面人物」由廖智賢專訪臺北大學歷史系辛法春老師,介紹她在退休與高齡教育現場中帶領持續學習、不凡實踐學老的故事,也展現跨世代共學的溫度。「學老主題」部分,也有臺大圖書資訊學系林珊如教授以〈樂齡生活與知識寶庫:公共圖書館指南〉一文,鼓勵中高齡者重新走進公共圖書館,善用閱讀與學習資源開啟人生新頁。另由諮商心理師童珮菁與朱家慧分別引領大家「聆聽身體訊號」與「穩定情緒波動」,協助讀者培養內在安定感。中華民國槌球協會副秘書長林沛君撰文〈槌動青春迎樂齡〉,介紹槌球運動如何在銀髮族群間掀起新風潮;而富邦人壽法律事務部陳明賢則從實務經驗出發,剖析高齡者常見的詐騙與金融剝削手法,提醒長者提升防護意識。

此外,台北內科週報發行人曾季隆以〈樂在老後不退休生活〉分享退休後持續彈性工作的樂活實踐;前天韻薩克斯風樂團團長李自中寫〈人生路上的意外插曲〉,以平實筆觸分享兩段真實動人的經歷;臺北大學社會工作系三年級王炯為撰寫〈教科技地圖 繪青銀心圖〉,分享大學生的高齡數位近用教學經驗,並鼓勵長者跨越數位鴻溝、擁抱科技生活;最後則是USR計畫專任助理鍾佩芳撰文,介紹《學老誌》全新推出的有聲書服務,讓學習更貼近生活。

《學老誌》第九期特別感謝富邦人壽助印2000本,支持《學老誌》持續推廣「學習老化知識」的理念。本期也將與宜蘭縣社會處合作,贈送1,000本《學老誌》給社區據點的志工與長輩,讓更多長輩在生活中接觸「學老」精神。目前第九期已於官網及各大社群平台同步上架,邀請關心高齡教育、樂齡生活的朋友共同閱讀、分享,讓「心理韌性」成為銀世代面對老化的新力量。

📣 追蹤學老誌社群平台


✨ 閱讀學老誌,一起學習老化知識|https://www.learningandaging.com/

✨ 使用Youtube有聲書服務|https://www.youtube.com/@USR-qb6yr

✨ 加入官方LINE,每周瀏覽一篇好文|https://lin.ee/DvIX9mL

✨ 追蹤按讚學老誌FaceBook|https://reurl.cc/MzrODn

SYSTEM.NEWS.閱讀全文 關於【USR】第九期《學老誌》於超高齡論壇發表
SYSTEM.NEWS.公告列表
GENERAL.三峽校區
SYSTEM.REAL_TIME_INFO.天氣資訊

SYSTEM.REAL_TIME_INFO.公車(正門) :
SYSTEM.REAL_TIME_INFO.點擊編號可查詢公車動態
SYSTEM.REAL_TIME_INFO.鶯歌火車站
YouBike
SYSTEM.REAL_TIME_INFO.新北市YouBike站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