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一定照計畫走,但永遠走向熱情
《人生不一定照計畫走,但永遠走向熱情——貝里斯大使講座》
國際事務處於 11 月 18 日舉辦「走向世界 365 天|貝里斯大使講座」,邀請貝里斯駐臺大使 Katherine Vanessa Meighan 閣下蒞臨,以其橫跨商業、外交與國際發展的豐富經驗,與本校學生分享人生選擇、國際視野,以及臺灣與貝里斯長達 36 年的堅實友誼。
一段由獎學金牽起的緣分,促成意義深遠的對談
國際長在致詞中分享講座緣起。上個月於吐瓦魯國慶酒會上,他在聖露西亞大使引介下結識了 Meighan 大使,兩人意外發現彼此皆為臺灣獎學金制度的受惠者——Meighan 大使於 2003 至 2005 年來臺攻讀研究所,國際長則以臺灣獎學金取得博士學位。
國際長笑稱:「我們竟然都靠著臺灣的獎學金取得最高學位,真的是特別的緣分。」大使也曾幽默地說:「看看臺灣對你做了什麼?現在你已經是國立大學教授了。」國際長則回應:「但您代表的是一個國家,這才是真正令人敬佩。」
他期望學生能從大使的經歷中理解:「一份獎學金、一段海外求學經驗,可以如何改變人生的軌跡,開啟全新的視野與可能性。」
Meighan 大使:人生不一定照著計畫走,但終會走向你的熱情
大使以溫暖幽默的方式展開分享,提到在會場意外遇到過去的同事,再次印證世界的緊密連結。她回顧自己的求學與職涯發展,強調人生雖曲折,方向卻始終清晰。
跨越國際關係、商業與外交的旅程
- 高中時即對國際關係充滿興趣
- 於美國 Santa Clara University 主修政治、經濟與國際關係
- 返國後投入外交,但逐漸發現自己熱愛商業的活力
- 進入貝里斯政府機構 Belltrade 工作
- 在臺灣大使的鼓勵下申請來臺攻讀國際企業研究所
- 取得學位後,在民間企業累積 20 年專業經驗,曾任貝里斯商工總會會長
- 因跨界能力受到肯定,最終受邀出任駐台大使
大使表示:「人生又轉了個彎,而我再次回到台灣。」這段旅程不只改變她,也讓她更相信每個人都能走出屬於自己的道路。
認識貝里斯:多元文化與永續精神的國家
大使以生動方式介紹貝里斯,包含:
- 中美洲唯一的英語系國家
- 多民族融合社會:瑪雅、加里富納、克里奧爾、梅斯蒂索等
- 全球第二大珊瑚礁系統 Belize Barrier Reef
- 堅定投入生態保育,即便需放棄部分經濟利益
她也分享外交工作的實務面,包括與總督、總理及外交部的協調,以及如何在國際場合準備政策重點,使其更貼近雙邊合作需求。
臺貝交流成果亮眼:從教育、醫療到永續發展
大使指出,教育合作是臺灣與貝里斯最重要的交流之一:
- 去年共有 64 名貝里斯學生來台獲獎學金,歷史高峰曾達 66 名
- 兩國也在醫療訓練、城市規劃、永續發展、貿易與投資等領域展開深度合作
她亦介紹國花黑蘭花與國樹 Mahogany 的文化意義,幫助學生更認識貝里斯的自然與歷史背景。
學生提問:從女性賦權談制度性與文化面的長期改變
在學生提問環節中,學生針對「女性賦權計畫的長期影響」提問:除技能與知識提升外,是否還有更深層的改變?
大使回應,性別平等的核心是讓社會能自在討論相關議題,而女性確實在職涯中面臨更大挑戰。她強調:「真正的改變來自於當女性站在能夠影響他人的位置上時,所展現的榜樣力量。」
她指出,最深遠的影響不是單一課程,而是讓社會更習慣並接受女性領導者的存在,進而逐步形塑更具包容性的制度與文化。
走向世界,從北大開始
講座在熱烈的交流中圓滿落幕。學生紛紛表示,不僅更認識貝里斯,也從大使的人生故事中獲得勇氣與啟發。
Groove on Green!臺北大學76週年校慶舞會-青春在綠地上閃耀
在微涼舒爽的秋夜裡,臺北大學三峽校區的草坪化身成一座充滿星光與節奏的青春舞台。為歡慶本校76週年校慶,由三峽校區學生會主辦、調酒社與 NTPUROCK 熱音社協辦、課外活動組共同輔導支持的「Groove on Green 學生會校慶舞會」於 11 月 20 日(四)晚間活力登場。活動吸引校內外師生民眾逾200人齊聚共享,在音樂、燈光與笑聲交織的氛圍中,度過一段專屬北大的青春時刻。
林道通校長、胡中宜學務長、林裕山簡任秘書亦親臨現場,與同學們共享這場精彩熱鬧的綠地派對,展現北大校園高度重視學生生活、鼓勵多元參與的精神。
🌟星光 × 草坪 × 音樂 北大青春夜晚全面點亮🌟
今年校慶舞會以「Groove on Green」為主題,象徵在草地上自由律動、以舞步為語言的青春共鳴。活動於晚間六點揭開序幕,現場布置以柔和燈串、綠地氛圍、節奏動感的舞曲打造浪漫又不失活力的場景,吸引同學在入場前便迫不及待拍照打卡。
林校長於開場致詞時表示:美好的夜晚、舒爽輕柔的天氣,很高興同學們齊聚一堂,以活潑的舞會活動,共同歡慶本校校慶。祝願每位同學都有一個歡樂美好的夜晚,就讓我們師生同心,帶著美好的祝福心意,一起向前行。
簡短溫暖的祝福,讓現場氣氛更加熱絡,也為當晚活動揭開亮眼序幕。
🎵熱音社震撼開場 青春能量一次釋放🎵
舞會由 NTPUROCK 熱音社帶來熱力十足的開場演出,一首首搖滾與流行曲目的混編組合;並以青春、夢想與勇氣為主題,瞬間點燃現場氣氛。鼓點強烈、吉他激昂,同學們自動聚集到舞台前方,邊跟唱邊舞動,成為整場活動的第一波高潮。
有同學形容:完全像在星光音樂節!能在校園草地聽 live演唱,太幸福了!
💃青春亮麗主持 × 時尚舞台魅力 全場氣氛升至滿點💃
本次舞會熱情邀請 AKB48 Team TP 團員・伊品擔任主持,以亮眼青春的形象與活潑自然的主持節奏,帶領同學們投入舞曲節拍,串起整晚熱度不斷的活動氣氛。
伊品除了與台下互動、邀請同學歡快舞動:今晚的星光就是為大家而亮!讓不少原本只想「看氣氛」的同學,也在她的帶動下,自然搖擺身姿、加入舞動行列。
🕺重量級嘉賓登場:PIZZALI × DJ ROMAN 帶來最潮律動🕺
舞會的重頭戲,精心邀請到知名歌手 PIZZALI 與人氣 DJ ROMAN 壓軸演出。
🎤 PIZZALI — 青春嗓音驚艷綠地
PIZZALI 以清亮穿透的歌聲演唱多首膾炙人口的青春曲目,祝福本校生日快樂。燈光隨歌聲閃爍,宛如一場夏日音樂祭搬入了三峽校園。
🎧 DJ ROMAN — 節奏點燃整個夜晚
DJ ROMAN 以強烈節拍、跳舞電音與流行 Remix 再度掀起舞池高潮。同學們跟著節奏擺動,燈光與煙霧效果更增添沉浸感。有同學興奮分享:這感覺真的超 Chill!
💚調酒社精心準備 安全 × 美味 × 節慶氛圍一次到位💚
活動中,臺北大學調酒社設置無酒精飲料與限定風味特調,為同學提供適合舞會、輕鬆聚會的多款飲品。課外活動組亦同步輔導執行安全管理原則:控管酒精飲品濃度、未成年不得飲酒、加強宣導「飲酒過量,有害健康」、工作人員留意同學身體狀況。
在美味與安全兼具的前提下,同學們得以盡情享受專屬北大的夜晚。
🎉青春、交流、凝聚 舞會不只是舞會,更是北大記憶的一部分🎉
今年「Groove on Green」整體活動,學生會規劃圍繞五大目標進行:
- 提供同學課業之餘,放鬆心情的空間。
- 促進跨科系、跨年級交流與合作。
- 為校慶週增添多元而活潑的節慶氛圍。
- 提升校園凝聚力,打造共同記憶。
- 讓每位學生都能於美好校園生活中找到歸屬感。
同學們在草坪上跳舞、多科系同學互相認識、三五好友在燈串下聊天,共同創造熱鬧卻又溫柔的校園夜景,讓這場舞會不只是一場晚會,更成為青春中難忘的片段。
🔥在星光與音樂的包圍中,留下最閃亮的76校慶回憶🔥
當晚會在柔和的樂聲結尾與溫暖的燈光中結束,許多同學仍意猶未盡地停留在草地上合影。
「Groove on Green」用舞蹈、節奏與笑聲為本校76週年校慶畫下最青春的一筆。這一夜,北大的星光因學生而亮,青春的律動也將留存在每位參與者的回憶中,光亮且燦爛。
辛幸純的彈與談:馬水龍與蕭邦的音樂人生對話
114學年度通識教育中心通識月閉幕式暨飛鳶博雅講座第六場,由通識教育中心與社會科學院USR辦公室「友善接待」方案聯合辦理,邀請到陽明交通大學音樂研究所教授、鋼琴家辛幸純,以「作品如詩如畫的臺灣作曲泰斗馬水龍與波蘭鋼琴詩人蕭邦的對話」為題,帶領參與之師生與新北市三峽區礁溪里的長輩,透過音樂連結,進而探索一場跨越時空的音樂文化之旅。
辛幸純教授畢業於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鋼琴博士,亦為英國皇家音樂院金牌最高榮譽得主。辛老師十三歲即進入英國著名的梅紐因音樂學校就讀,並曾與小提琴大師梅紐因合作演出。辛教授同時也多次獲得國際鋼琴大賽獎項,亦與多國交響樂團以及名家合作,活躍於獨奏、室內樂和大師班教學,足跡遍及倫敦、紐約、香港以及世界各地。目前辛老師致力於培育國內新世代之鋼琴家,創辦「交大室內樂集」,積極彈奏與推廣欣賞當代音樂以及經典作品。此外,辛幸純亦以馬水龍鋼琴獨奏作品全集《素描・台灣》,入圍第34屆金曲獎傳藝類最佳藝術音樂專輯獎。
活動開始,辛老師先是介紹了臺灣現代音樂的重要推手馬水龍教授的音樂生涯以及創作理念。馬水龍教授畢業於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音樂科作曲組,後獲德國雷根斯堡音樂學院獎學金。旅德期間,馬老師雖受西方作曲技法之薰陶,但卻也從未忘懷根植於家鄉土地的文化之情。辛老師道,馬老師的作品融合了傳統與現代之技法,並結合了臺灣本土客家、閩南以及原住民等文化元素,致力於開創與發展具臺灣現代音樂的語彙。馬老師的代表作如《臺灣組曲》(1966)、《雨港素描》(1969)、舞劇《廖添丁》(1978)等,皆展現如詩畫般之音樂意象以及深刻的人文本土情懷。同時,馬水龍老師亦於1982年任國立藝術學院(今臺北藝術大學)音樂系教授以及創系系主任,1991年擔任國立藝術學院校長,1999年獲頒第三屆國家文藝獎,2000年獲頒二等景星勳章,2004年獲金曲獎特別貢獻獎,對於臺灣音樂界影響深遠。
接著,辛老師介紹素有「鋼琴詩人」之稱的波蘭作曲家蕭邦。蕭邦是歷史上甚有影響力和受歡迎的鋼琴作曲家,是歐洲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之一,亦是波蘭音樂史上非常重要之人物。蕭邦的父親為法國人,母親則為波蘭人,其自幼就非常喜愛波蘭民族音樂,7歲即開始創作波蘭舞曲,成名於20歲之前。此外,蕭邦在作曲時,亦多會運用與結合波蘭音樂元素,如聞名於世的波蘭舞曲與馬厝卡舞曲等,因此蕭邦遂而有愛國音樂家之稱。蕭邦終其一生主要作品為鋼琴曲,在這些作品中,實有不少艱深技巧的練習安排,然而蕭邦之最終目的,實不以炫技為目的,而是希冀彈奏者在彈奏時,能更注重彈奏間所流露出的樂曲詩意與細膩的情感宣洩。在《二十四首練習曲》的創作中,蕭邦挑戰了演奏者的各種技巧,如快速琶音、連續跨度音程以及歌唱性旋律等,是極具音樂會價值的高難度作品。辛老師道,蕭邦是將鋼琴練習曲的高難度技巧,轉化成更具音樂詩意表現方式的高手。
本活動,辛老師現場亦演奏了馬水龍的《臺灣組曲》與《雨港素描》選粹、《關渡素描》、《鋼琴奏鳴曲》第二樂章以及蕭邦的《二十四首練習曲》之選粹。演奏中,辛老師以細膩的觸鍵技巧以及豐富的情感,詮釋了兩位作曲家的詩意音樂,現場之師生與社區長輩們,皆沉浸在琴音之中,想像畫境,感受詩意與音樂的交融。辛老師在場亦特別引用馬水龍在《雨港素描》手稿中所言:「詩是無形的畫,畫是有形的詩」,比擬音樂中有詩意,詩中有畫境,三者之交融的情境。最後,辛老師亦特別指出,蕭邦與馬水龍,一位在西洋音樂史上具特定風格代表,另一位則是在臺灣本土音樂發展上執牛耳之地。儘管,兩位作曲家來自不同東西方文化的薰陶,終其一生,卻也都將音樂視為是文化的載體,將個人生命與其家鄉文化精神,融合在手中所創作的音符當中,轉化為更深一層次的藝術人文關懷。
本場活動,不僅讓與會者認識作曲家馬水龍與蕭邦的音樂世界,同時也引發大家對音樂與自身文化價值的重新思考。本學期通識月以「安住身心」為主題,最後就也在辛老師的引導與彈樂間,溫馨圓滿落幕。
【USR】第六屆老大人音樂節影片首播
為了慶祝「老大人音樂節」邁入第六屆,國立臺北大學社科院USR團隊與贊助單位富邦人壽,首次拍攝一支完整的紀念影片,以影像形式保存長輩與學生共同演出的動人時刻。六年來,這場音樂節累積了深厚的社區互動基礎,今年更藉由影像記錄升級,讓「演出」超越當下舞台,成為可回顧與共享的歷程。影片中,不只是音樂節當日的片段,還有長輩與學生樂團的心得、社區居民的笑容、以及校長與師生、在地長者的對話,使得這場活動不再只是一次演出,而是一段世代共融、校區與社區共築的友善記憶。影片連結https://youtu.be/4nayVE2DlTM
拍攝紀念影片對於老大人音樂節來說,是一次新的里程碑,雖然過去辦理了五屆老大人音樂節,卻因經費有限,少有系統性地將影像完整保存。今年因有富邦人壽贊助,得以製作出紀念影片;影片中也有富邦人壽志工富鴻團隊的身影,學生認真的演出、還有觀眾歡樂專注的神情,創造出青銀共同參與的回憶,也為「大學城系列節慶」留下視覺資產,有助於未來大學社會責任的宣傳與推廣。
本次老大人音樂節邀請了聲樂家趙蓮英教授、天韻薩克斯風樂團、北大管樂團、北大國樂團等團隊,演繹懷念組曲、動畫配樂和經典流行老歌,不僅讓長輩回味青春年代的旋律,也讓學生展現活力與社團成果。學生團隊在服務中得到的感動、還有長輩在台下肯定的眼神,讓大學與社區、青銀世代能在音符中彼此串連。
北大校長林道通於致詞中表示,台灣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藉由音樂讓不同世代相遇,透過節慶讓大學連結社區,擴大臺北大學的影響力,進而達到社會共融的目標。計畫主持人曾敏傑教授八年來也致力於大學城系列節慶,這是第38場的大型節慶活動;讓學生透過音樂服務社區,不但培育人才,也讓學生透過服務學習得到成就感。培育音樂性社團需要很多資源,不只專業師資費用的支持,以及為學生開創展演機會,因此老大人音樂節更是「在地連結」與「人才培育」的重要呈現。
社科院USR團隊把老大人音樂節從單次演出,升級到社區影像保存,與情感傳承的層次,讓演出成為可長期保存、可回味的共同經驗,也讓北大和社區的連結更具「可視化」與「可分享性」。音樂正是橋梁,影像創造回憶,而校園與社區共好,世代相互協力,正是大學城最佳寫照。
SYSTEM.REAL_TIME_INFO.點擊編號可查詢公車動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