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北大學
國立臺北大學
Loading...
跳到主要內容跳到主導覽列
主選單錨點
主內容錨點
開幕式合照

第一屆新世紀永續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

November 13, 2025

第一屆新世紀永續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環境・人文・智慧

為呼應聯合國於2015年所通過的〈2030永續發展議程〉,並積極推動全球邁向永續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國立臺北大學永續辦公室與人文學院、世界華嚴總會於1031日至111日兩日,在臺北大學三峽校區人文學院101大會議廳聯合舉辦「第一屆新世紀永續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環境・人文・智慧」,且由華嚴學會協辦。本研討會旨在以跨領域視角探索新世紀永續議題,匯聚來自國內外的專家學者,共同思考環境保育、人文關懷與智慧創新三者的平衡之道,尋找邁向永續社會的新契機。

研討會於1031日上午正式揭幕,由國立臺北大學校長林道通與社團法人華嚴學會理事長陳錦勝共同致詞,為研討會揭開序幕。本次論壇以「環境・人文・智慧」為主題,首日上午安排兩場專題演講,特別邀請海雲繼夢和尚(大華嚴寺導師∕聯合國世界絲路論壇跨文化委員會主席)以及簡又新大使(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中華民國無任所大使)擔任專題講者,從宗教哲思與政策實踐兩個面向,探討永續發展的核心課題。另外,也邀請諸多學者、專家進行論文發表。

從心到行:以靈性哲思與制度實踐啟發永續新觀點

海雲繼夢和尚以〈全球治理制度倡議〉為題,從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與「全球契約」的歷史脈絡出發,指出當前國際合作體系面臨制度僵化與利益導向的困境,全球共同治理的理想正被地緣政治與經濟利益所分化。認為現代西方治理體系深陷零和思維的「相剋論」,導致人類文明在自我更新中不斷分裂;和尚提出以中國傳統的「相生論」作為對治之道,主張以「義利並舉」與「兼愛共生」為全球治理的倫理基礎,重新構築「相生」而非「相剋」的人類文明價值。和尚表示,永續不應該是議題的迭代,而是承先啟後、代代傳續的生命工程;唯有從人心出發、以良知為本,方能化解文明衝突,實現真正的和平與安全!

簡又新大使得以實務者的視角回應永續發展的落實問題。他指出,面對氣候變遷與能源轉型的雙重挑戰,唯有透過制度創新與教育推廣,才能讓永續發展從理念走入社會日常。簡大使回顧自1987年擔任行政院環境保護署首任署長以來的推動歷程,說明臺灣從「環保啟蒙」到「永續治理」的政策演進。他認為,當年以教育為起點的環境保護觀念,如今應進一步轉化為全民的永續素養。離開公職後,他於2008年創立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TAISE),以非政府組織之力推動「企業永續」、「淨零轉型」、「永續教育」等多項行動方案,展現出政策連貫與民間能量的結合。簡又新大使表示,永續是一個包含經濟發展、社會公平與環境責任的體系,不單純是一個議題。而基金會成立十五年以來,舉辦超過百場論壇、廣播與培訓課程,多所大學簽署合作備忘錄,致力於打造跨界合作的教育與產業生態系,簡大使相信,唯有讓企業與學校同時具備永續思維,才能使國家在全球競爭中持續前行。

多元學者共論永續:環境.人文.智慧的交融

繼專題演講之後,論壇進入學術論文發表階段,來自不同領域的學者輪番上台,從環境治理、金融永續、人文哲學到人工智慧與地方實踐,為我們進行一場跨越學科邊界的對話,是學術論述的匯流,是一場思想共鳴的盛宴。

以地方創生為例,談如何讓社區發展與生態復育並行;也有研究以綠色金融為主軸,分析企業在淨零轉型中的策略與挑戰。來自人文與宗教領域的發表,則引領與會者思考永續的精神根基——當「永續」不只是技術與制度的問題,而是回到人與自然、人與心靈的關係時,整個議題的層次也隨之深化。

科技與倫理的辯證亦成為焦點之一。人工智慧如何在ESG治理中發揮作用?數位轉型如何兼顧公平與環境責任?學者從歐盟監管沙盒到AI倫理治理的案例,鋪陳出永續與科技共進的藍圖。

除了理論的交鋒,現場討論也回到了地方的現實脈絡。從文化資產保存到河川治理,從佛教經典的「環境靈性學」到城市更新的社會正義,學者用多重視角詮釋何謂「實踐中的永續」。

論壇於111日下午舉行閉幕式,由林映辰組長與陳執中總經理致詞,為兩日的跨域交流畫下句點。林組長強調人文思維應作為永續發展的核心驅力,而陳總經理則期勉學術研究能轉化為具體的社會實踐,讓永續理念在不管是教育界、產業界,抑或是人心與文化中都能被持續探討,以及承蒙海雲繼夢和尚與簡大使所言,在永續方面我們用心感受,並做正確的事情。

結語:環境・人文・智慧的持續對話

為期兩日的「第一屆新世紀永續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環境・人文・智慧」圓滿落幕。本次研討會以宗教哲思為起點,也共融其他面向如政策實踐、科技創新與地方行動等來探討永續議題,為永續發展在理論與實務間製造多層次的對話,促進不同想法的交流與反思。從海雲繼夢和尚提出的「相生論」人文思維,到簡又新大使倡導的制度與教育並進的永續治理,再到各場次學者的深入研究與交流,可以知道永續不只是單一個問題,而是需要跨領域去善修的大體系。

本次研討會為臺北大學和華嚴學會首次以「永續發展」為主軸,共同舉辦的國際性學術盛會,具有相當大的意義。活動成功串聯宗教、人文、科技與政策等多元領域,亦為永續教育與研究奠定跨域合作的新基礎。兩日會程內容豐富、討論熱烈,展現學術界與社會實踐的雙向能量。希冀能以本屆成果為起點,持續推動後續研討會與學術出版,深化「環境・人文・智慧」的核心精神,讓永續成為校園文化與社會發展的共同語言。未來,透過更多實質交流與研究合作,期望臺北大學能成為引領臺灣邁向永續未來的重要智庫與行動樞紐。

SYSTEM.NEWS.閱讀全文 關於第一屆新世紀永續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
與會貴賓及師長同學合影

圖資月開幕 邀玉山談永續實踐

November 11, 2025

2025臺北大學圖資月於1111日開幕,今年圖資月由圖書館、資訊中心及永續辦公室共同合辦,主題為「AI閱進 永續同行」,一系列活動扣緊AI與永續。開幕式邀請玉山銀行行銷長林俊佑,介紹玉山金控的永續實踐過程,探討玉山如何攜手各界共同落實永續行動,發揮企業影響力。

林道通校長說明,圖資月以AI和永續為主題,符合臺北大學近年來積極推動「數位轉型」與「永續發展」雙軸並進的策略,打造臺北大學成為一所具有影響力的頂尖大學。他特別感謝玉山金控創辦人黃永仁先生及金控團隊的努力,讓世界級建築師安藤忠雄先生所設計的「玉山永續講堂」,能座落在臺北大學,成為臺北大學的嶄新地標,也讓這座講堂共同肩負起落實永續的重要理念。

玉山ESG的經營與實踐

玉山銀行協理陳佩芬首先透過簡報說明玉山擘劃永續發展藍圖,她從⻑短期發展策略,說明如何從國際接軌、創造價值、發揮影響力、制度與風險、文化與人才等面向,成為亞洲的永續標竿。

「⼀個好的ESG策略,就是好的企業發展策略」,陳佩芬細數玉山的相關作為,包括連續四年受邀代表臺灣金融業赴COP27COP30世界氣候峰,與各國分享臺灣的成功經驗。連續2年前往紐約世界生物多樣性峰會(WBS)發表專題演說,藉由分享臺灣經驗,來接軌國際趨勢。

關於如何創造價值,她指出,玉山以「成為企業顧客永續轉型的靠山」理念,來創造企業價值,從「提供多元永續金融產品與服務」的金融需求,到「串聯外部專家提供永續轉型解方」的非金融需求,來提供多面向永續服務。

攜手政府與同業推動臺灣金融業淨零轉型,則是玉山發揮影響力的途徑之一,這些具體作法,包括擔任第二屆永續金融先行者聯盟主席,召集聯盟成員組成政府重要政策的諮詢平臺,共同推動「金融機構防漂綠參考指引」、「ESCO節能服務業相關融資機制」以及「綠色及轉型金融行動方案」。另外也擔任金融業淨零工作平臺-政策與指引工作群召集⼈,從財務碳盤查、減碳目標設定和轉型授信審查,來統籌訂定臺灣金融業指引。最後,與國際接軌並舉辦ESG倡議活動,賦能產業邁向永續。

「先培育⼈才,再經營事業。」行銷長林俊佑指出,玉山的「黃金種子計畫」,18年來完成196所玉山圖書館;連續20舉辦的「玉山傑出⼈才獎學金」,累計頒予321位傑出⼈才;「玉山學術獎」,15年來攜手國內11所指標性大學,鼓勵頂尖學術研究,累計頒發91座獎項。這些人才培育與文化發展的行動,也是永續發展重要一環。希望這些⻑期的深耕投入,播下更多希望的種子。

林俊佑也提到當初玉山永續講堂的選址和規劃過程,安藤先生詳盡地透過玉山及臺北大學團隊,了解校地概況、空間使用,以及最重要的未來使用願景,並且和臺灣的建築團隊分享經驗。安藤先生希望這座講堂,能讓臺灣及世界各地的人們展開對話,共同思索所處的環境,關注人類及地球的未來,使講堂成為此⼀理念的核心所在。

圖資月一系列活動馬不停蹄

除開幕式專題演講,圖資月接下來有更多精采活動,包括擺攤集章、校園資通安全與AI應用系列講座、電子資料庫教育訓練、AI主題書展丶線上書展X金句分享、主題選片等活動。透過一系列推廣活動,引導師生利用圖書館和資中提供的各項資源與服務,共同探索AI時代下數位科技與永續發展重要議題。

SYSTEM.NEWS.閱讀全文 關於圖資月開幕 邀玉山談永續實踐
2025走路節終點大溪區永福里龍山寺前大合影

2025大三鶯走路節「乙未海山抗日志」活動紀實

November 11, 2025

本校海山學研究中心自2016年以來,在教育部USR種子型、萌芽型與深耕型計畫以及本校特色領域計畫的經費支持下,結合新北市三鶯社區大學、新北市立北大高級中學、新北市客家文化園區、三峽區公所、三峽區農會與永續三峽環境文化工作室等地方文史團體共同舉辦大三鶯走路節活動,每年廣邀社區民眾、本校師生與外來遊客以「走讀」方式,探訪淡水河流域的自然生態與人文底蘊,以凝聚地方認同與環保意識,強化大學的在地鏈結。歷經逐年一步一腳印的累積,已然從大三鶯走路節「走出一個傳統」,加上自2021年度起在GIS專家張智傑老師的協助下所啟動的「數位海山」計畫,讓走路節活動路線透過GIS資訊系統所建置的數位走讀地圖而達到無遠弗屆的教育推廣效應,成為臺北大學與各夥伴單位在海山地區共同創造的學術文化傳承。

今年度邁入第13年的大三鶯走路節活動,適逢1895年海山抗日130周年,來到了當年日軍沿著三角湧老街行經弘道里、分水崙古戰場南下大嵙崁的古道路線,走過當時三角湧居民奮勇反抗異族統治的歷史現場,體會他們串聯海山各區鄉親及團練組成義民營的保鄉精神。全程步行約10餘公里,參與夥伴160餘人,分為11隊伍,各由1位導覽老師沿途解說,期望所有參與者皆能在主辦團隊規劃從三峽長福巖清水祖師廟、土地公坑到大溪永福里龍山寺的景點,瞭解壯烈激昂的乙未抗日保臺事件,同時探訪土地公坑溪、永福溪流域的自然生態、人文地景、聚落變遷與產業發展,喚起對於流域環境保護的關懷。

走路節隊伍抵達龍山寺廣場會師之後,也應時地參與永福里「苦茶油季」之地方創生活動,享受主辦單位委請當地總鋪師精心設計的海山古早味風土宴,讓今年度的走路節活動,不僅是場身體力行的知識饗宴,同時也是場品味在地的美食饗宴。

永續三峽環境文化工作室主持人、海山學研究中心諮詢委員林炯任老師所帶領的大海山地方學研究社方文樹、林三德、張銓津、陳粉、黃君琪、王啟畇、蕭秀梅、周玉麟、何丁川、張純華、陳亞寧、黃秋菊、枋彩蓉、王信喜、廖雅玲、高珠容、翁建道、江麗芬、李錦煒、楊謨民、王美華等多位老師們,一起完成走讀路線的踏勘策劃與導覽手冊的文稿撰寫,張智傑老師與智紳數位文化事業團隊協助建置圖文並茂的數位走讀文化路徑資料,共同實踐了大眾史學(history of/for/by the public)的理念,也成為海山地方知識學建構的亮點,以及學校、社區與海內外各界共享的資料庫平臺。謝基煌主任與三峽區成福國小師生團隊所製作的走路節完走紀念章,為本年度活動留下了深刻的教育文化印記。

玉山文教基金會對於本活動的贊助,共同主辦單位新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局、客家文化園區、三峽區農會、財團法人新北市樹春教育基金會、救國團三峽團委會、協辦單位國立臺北大學人文學院、歷史學系、新北市三峽區成福國民小學、桃園市大溪區永福國民小學、三峽區弘道里辦公室、大溪區永福里辦公室、永福社區發展協會、北大特區互聯網社群、享想社群,以及海山學研究中心同仁支援行政作業與聯繫工作,由於所有支持與投入活動之參與者的齊心協力,讓2025年的大三鶯走路節順利成功,更期待明年再相見!

SYSTEM.NEWS.閱讀全文 關於2025大三鶯走路節「乙未海山抗日志」活動紀實
李後璁老師邀請大家圍座分享

生命教育 × 山林航海 × 探索自由—李後璁老師的行動敘事與教學設計

November 11, 2025

本學期通識教育中心通識月第五場《飛鳶博雅講座》,邀請到山鹿自然工作室創辦人李後璁老師,以〈當人生沒有地圖:我在荒野裡走出的自由路〉為題進行分享。講座尚未開始,場內便先出現了一個打破教室慣例的畫面:沒有講台與聽眾的距離,也沒有「請坐好、請安靜」的傳統教學語氣,而是一句開場白,直接揭示這場演講的精神:

「如果你覺得坐在座位上不舒服,可以起身走到台前,坐在地上一起圍圈;如果你覺得不想待在這裡,也可以自由離開。因為浪費時間,就是浪費生命。」

這不是提醒,而是一種立場—自由應該被允許、被體現,而不是被口號化。於是,有學生真的站了起來,走向講台前,席地而坐;有些人仍坐在原位,但神情明顯從「聽講者」轉變為「參與者」。講座就從這個「能夠選擇」的場景開始。

離開安穩人生:從醫院放射師到荒野旅人

李後璁老師曾在醫院擔任放射師,工作穩定、薪資不錯,甚至已在升遷軌道上。然而,一名年輕病患因長期過勞中風、急救無效前的最後一眼,讓他的人生軸線從此改變。他說,那道眼神讓他忍不住問自己:

「如果我明天就死了,我真的會心甘情願嗎?」

「我知道什麼叫活著嗎?還是我只是在維持一個看起來正常的日子?」

那一年,他辭去工作,帶著醫院院長簽署的准假信、十公斤備用藥物與一顆「去理解生命」的執念,踏上橫跨不同地區,運用不同方式,以及因應各種不同地勢與地形所展開的旅程。

行動比語言更誠實:從沙漠到雪地、從自行車到獨木舟

李老師的行旅,不是從企劃書之撰寫與分析其行動之後所帶來的意涵開始,而是直接出發。他騎著單車,一路從中國進入印度,穿越沙漠日夜 50 度溫差,帳篷被大雪掩埋後徒手挖出;他在北美參與荒野求生訓練,以石頭和木頭取火,搭建庇護所,學習如何只靠自己活下來;他也曾在海上以星空為導航,而非藉用儀器跨越海域。夜間划槳與繁星對話,經驗「人在宇宙間的最小尺度」。

他說,「比起語言,行動會讓人更快知道自己是誰。」語言能延遲真相,行動不能。在荒野裡,沒有浪漫,只有選擇與結果。

自然不是他者:部落、海洋與共同體的學習

行動後的一切,李老師並不將自己定位成為是一位「旅行者」,而是一位「學習者」。他長期與排灣、魯凱族人生活,學習造船文化、出海儀式,也住過蘭嶼,認識一種「行動先於言語」的價值觀:捕到魚之前不談收穫,成功之前不談目標,事情做成後才有說話的資格。

他也曾前往菲律賓,觀察村落孩子五歲能划船出海、三歲能徒手抓魚—這一切並非因為「被訓練」,而是因為生活與自然從未被切割。他說,現代人總想「重新連結自然」,但孩子從未斷過連結,斷掉的是大人。他以這些經驗提醒學生,「很多時候我們不是不懂自由,而是我們太習慣被安排著生活。」

自由不是想要什麼都能得到,而是需要什麼都能放下

講座中,李老師提出一個關鍵且生活的問題:「如果你失去手機、電力、便利商店、網路,你還能活著嗎?」接著,他用航海的例子說明:「當海上航行十天以上,所有娛樂與選擇都消失,最後留下的其實很簡單—水、火、庇護、夥伴。真正需要的,沒有想像中那麼多。」於是,李老師說,「自由不是擁有得多,而是依賴得少。」在此,李老師並不是鼓勵每個人都非得去荒野求生,而是要能分辨:「哪些是制度灌進來的需求、哪些是生命實際需要?」行動自由的前提,從來不是勇氣,而是減法。

給大學生的行動建議:不要等熱情再出發

分享的當下,有學生問李老師,「要怎麼找到熱情?」李老師回道,「不要等找到熱情才開始,行動會把熱情創造出來。」接著,李老師提出三個行動建議,一是 「不要等到準備好;條件不完美時出發,才會知道自己要補些什麼」,二是「善用手邊資源;校園裡的老師、社團、空間、制度,都是能把想法變成行動的基礎」,最後則是「先連結,再體驗,再學習。不是先理解才去做,而是先做再理解」。同時,李老師也說「行動不是為了證明自己,而是為了認識自己」。

活著,然後自由

活動結束之際,李老師沒有給任何人方向指南,也沒有提供大家一套成功的模式。相反地,他把問題丟回給在場的每一個人:

「如果明天會結束,你還會用今天的方式活著嗎?」

「你擁有的,是生活,還是被安排好的安全感?」

「你說你想追求自由,但你能承受自由帶來的不確定嗎?」

李老師深覺,生命教育從來不是教什麼,而是著重在逼問自己,與直視自己的過程:「我是否正在活著?」、「我是否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以及「我是否願意行動,而不是等待?」。講座最後沒有慣常的掌聲,有的只是大家一片靜默、沉思與均勻的呼吸聲…… 就像一艘準備揚帆,卻又離岸未遠的船隻,這一切雖沒有著華麗波紋相伴,但此時此刻確實是已經開始—遠行。

或許真正的自由,從來不是學會離開世界,而是學會回到自己。

本學期通識月最後一場《飛鳶博雅講座》,將邀請辛幸純老師為我們開啟臺灣作曲泰斗馬水龍與波蘭鋼琴詩人蕭邦的對話,並從音樂思考人生。

SYSTEM.NEWS.閱讀全文 關於生命教育 × 山林航海 × 探索自由—李後璁老師的行動敘事與教學設計
朱國珍老師談孤獨

朱國珍從文學經典中的獨樂樂談獨處

November 11, 2025

本學期通識教育中心通識月第四場《飛鳶博雅講座》,特別邀請知名文學作家朱國珍女士蒞臨,其以「如何獨處—文學經典中的獨樂樂」為題,帶領大家從中國古典文學作品出發,思索「獨處」的多重面向。朱老師透過古典經典文本與自身創作之經驗,分享人該如何在孤獨中尋找自我,並與自我對話,同時也從閱讀與書寫的過程中體會「獨樂樂」的深層意涵,最後也引領大家思考,如何在喧囂的生活中,重新學會與自身相處,發現獨處的自由與樂趣。

講座一開始,朱老師以自身的生命經驗為起點帶出「如何獨處」這個主題。她提到,在我們的人生旅途中,無論是學習、工作或生活,都不斷地與他人相處、社交以及連結。在此,朱老師拋出一個耐人尋味的問題—當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努力融入群體,追求熱鬧與歸屬感之時,是否曾停下腳步思考:「快樂,究竟是什麼?」這個簡單卻又深刻的問題,成為整場講座的開端與核心,並引導大家重新審視獨處與快樂之間微妙而真實的關係。

之後,朱老師以「萬物靜觀皆自得」作為談論「獨處之樂」的引言。她分享自身獨自登山的經驗,回憶起那一段與山林、瀑布為伴的時光,縱使身邊沒有夥伴同行,但當下感受的自在與充盈,卻是有一種「天地有大美」,與自然以及自身深層對話的平靜。

朱老師說:「寂寞的解方,其實就是學會認識孤獨。」唯有在獨處之時,我們才有機會看見內在的自己。她也指出,日常生活中,許多人在面對需獨自從事一些活動時,會略感不安—如獨自用餐,會在意他人的目光,或是在沒有他人陪伴的假日裡,感受到空虛與焦慮。這些情緒的背後,其實有很多都來自於自身太在意他人眼光的結果,以及大多數人士對於孤獨的誤解與看法。

朱老師亦提到,過去在韓國的文化裡,大家對於「獨食」其實是相當抗拒,同時日本也曾將「孤獨」一詞,視為是人之負面情緒的代表。然而,隨著時代變遷,目前日本逐漸興起「一人餐」或「一人旅」等社會風潮,大家開始藉由此等活動,學會享受與自身相處的時光。朱老師也進一步強調,當我們能真正接納「一個人」之自處狀態,當下便會發現獨處其實不是寂寞,而是一種內在豐盈與自由的展現。

講座的下半場,朱老師以中國古典文學為核心,將古典文學中所呈現的種種關於「孤獨」的思考,進一步引領大家面對孤獨與探討。她引用莊子以及唐朝詩人李白、王維、陶淵明以及宋代詞人蘇東坡等文壇大家的創作,說明真正的感受與創造往往誕生於寂靜與獨處之中。莊子強調「獨與天地精神往來」,那是一種與萬物同頻、與自我對話的境界。藉此,朱老師指出,自古以來眾多的文學作品靈感,正是在孤獨的時刻萌發—當人遠離喧囂、回歸內在,文字才有機會承載真實的情感與思想。

最後,朱老師進一步說道,文學的創造不只是技巧的展現,更是一場人與其心靈對話的開端。「孤獨」讓作家得以觀照世界與自我,從中孕育出深刻且動人的故事。朱老師在場並也鼓勵今天參與的師生,期待大家學會在生活中保留片刻的靜謐,讓自身在孤獨中思考、在文字中呼吸,如此才能在現代的繁雜生活裡,找到屬於自己的創造力與精神的自由所在。

本學期接下來的兩場通識月《飛鳶博雅講座》,將邀請不同講者透過自身的生命歷程,帶領師生學習培養穩定的力量,並從中汲取面對人生挑戰的智慧與韌性。

SYSTEM.NEWS.閱讀全文 關於朱國珍從文學經典中的獨樂樂談獨處
永續大學獎決選

2025 第二屆台灣永續大學獎 國立臺北大學勇奪四項大獎

November 8, 2025

第二屆「台灣永續大學獎」揭曉,國立臺北大學在多項評比中脫穎而出,一舉獲得「台灣永續楷模大學」、「永續報告書白金級」、「永續發展教育領袖獎」三項大獎,並由高齡與社區研究中心曾敏傑主任榮獲「永續傑出人物獎」,展現本校在治理、教學、研究與社會影響面的整體實力。 

「台灣永續大學獎」由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TAISE)創立,鼓勵高等教育以系統化治理推動永續轉型,從校務治理、學術研究、課程教學到社會實踐與SDGs整合,評比機制具高度標竿性,已成為大學界檢視永續治理成熟度、報告透明度與跨域影響力的重要坐標。本屆評選過程中,國立臺北大學永續辦公室代表參加決選,完整呈現學校在環境(E)、社會(S)與治理(G)面的長期布局,最終獲評審團一致肯定。此外,本校自2017年起即與TAISE合作推進校務永續,2018年自發性發布永續報告,2023年成立永續辦公室並由財務暨永續發展副校長強化決策與執行的鏈結,逐步形成以資料治理支撐之永續管理體系。

今年度的「永續傑出人物獎」由本校高齡與社區研究中心曾敏傑主任獲得。曾主任具社會工作學術背景與長期行動實踐經驗,早在2017年教育部推動大學社會責任(USR)計畫之初,即以當時社會科學學院院長之姿,帶領跨院教師走入北大特區,從在地需求出發設計服務與課程,並以系列創意節慶活動營造「臺北大學城」的公共性與連結度。隨著實作逐步深化,他與團隊整合校內外資源,育成「鳶山社會實踐協會」並催生「高齡與社區研究中心」,形成兼具研究、教學與服務的長期、系統性永續實踐網絡。 

TAISE今(2025)年揭曉資訊顯示,本屆共有43校繳件,其中24校角逐綜合績效類別,並就大學永續報告書等獎項進行評比;在32本報告書中,國立臺北大學名列白金等級榮譽之列。為表彰得獎學校之成就,頒獎典禮將於11月26日在臺北圓山大飯店隆重舉行,屆時產官學研與公民社會代表將齊聚一堂,共同見證臺灣高教永續發展的新里程碑。

SYSTEM.NEWS.閱讀全文 關於2025 第二屆台灣永續大學獎 國立臺北大學勇奪四項大獎

活動訊息

SYSTEM.NEWS.公告列表

全部訊息

SYSTEM.NEWS.公告列表
GENERAL.三峽校區
SYSTEM.REAL_TIME_INFO.天氣資訊

SYSTEM.REAL_TIME_INFO.公車(正門) :
SYSTEM.REAL_TIME_INFO.點擊編號可查詢公車動態
SYSTEM.REAL_TIME_INFO.鶯歌火車站
YouBike
SYSTEM.REAL_TIME_INFO.新北市YouBike站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