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幸純的彈與談:馬水龍與蕭邦的音樂人生對話
114學年度通識教育中心通識月閉幕式暨飛鳶博雅講座第六場,由通識教育中心與社會科學院USR辦公室「友善接待」方案聯合辦理,邀請到陽明交通大學音樂研究所教授、鋼琴家辛幸純,以「作品如詩如畫的臺灣作曲泰斗馬水龍與波蘭鋼琴詩人蕭邦的對話」為題,帶領參與之師生與新北市三峽區礁溪里的長輩,透過音樂連結,進而探索一場跨越時空的音樂文化之旅。
辛幸純教授畢業於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鋼琴博士,亦為英國皇家音樂院金牌最高榮譽得主。辛老師十三歲即進入英國著名的梅紐因音樂學校就讀,並曾與小提琴大師梅紐因合作演出。辛教授同時也多次獲得國際鋼琴大賽獎項,亦與多國交響樂團以及名家合作,活躍於獨奏、室內樂和大師班教學,足跡遍及倫敦、紐約、香港以及世界各地。目前辛老師致力於培育國內新世代之鋼琴家,創辦「交大室內樂集」,積極彈奏與推廣欣賞當代音樂以及經典作品。此外,辛幸純亦以馬水龍鋼琴獨奏作品全集《素描・台灣》,入圍第34屆金曲獎傳藝類最佳藝術音樂專輯獎。
活動開始,辛老師先是介紹了臺灣現代音樂的重要推手馬水龍教授的音樂生涯以及創作理念。馬水龍教授畢業於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音樂科作曲組,後獲德國雷根斯堡音樂學院獎學金。旅德期間,馬老師雖受西方作曲技法之薰陶,但卻也從未忘懷根植於家鄉土地的文化之情。辛老師道,馬老師的作品融合了傳統與現代之技法,並結合了臺灣本土客家、閩南以及原住民等文化元素,致力於開創與發展具臺灣現代音樂的語彙。馬老師的代表作如《臺灣組曲》(1966)、《雨港素描》(1969)、舞劇《廖添丁》(1978)等,皆展現如詩畫般之音樂意象以及深刻的人文本土情懷。同時,馬水龍老師亦於1982年任國立藝術學院(今臺北藝術大學)音樂系教授以及創系系主任,1991年擔任國立藝術學院校長,1999年獲頒第三屆國家文藝獎,2000年獲頒二等景星勳章,2004年獲金曲獎特別貢獻獎,對於臺灣音樂界影響深遠。
接著,辛老師介紹素有「鋼琴詩人」之稱的波蘭作曲家蕭邦。蕭邦是歷史上甚有影響力和受歡迎的鋼琴作曲家,是歐洲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之一,亦是波蘭音樂史上非常重要之人物。蕭邦的父親為法國人,母親則為波蘭人,其自幼就非常喜愛波蘭民族音樂,7歲即開始創作波蘭舞曲,成名於20歲之前。此外,蕭邦在作曲時,亦多會運用與結合波蘭音樂元素,如聞名於世的波蘭舞曲與馬厝卡舞曲等,因此蕭邦遂而有愛國音樂家之稱。蕭邦終其一生主要作品為鋼琴曲,在這些作品中,實有不少艱深技巧的練習安排,然而蕭邦之最終目的,實不以炫技為目的,而是希冀彈奏者在彈奏時,能更注重彈奏間所流露出的樂曲詩意與細膩的情感宣洩。在《二十四首練習曲》的創作中,蕭邦挑戰了演奏者的各種技巧,如快速琶音、連續跨度音程以及歌唱性旋律等,是極具音樂會價值的高難度作品。辛老師道,蕭邦是將鋼琴練習曲的高難度技巧,轉化成更具音樂詩意表現方式的高手。
本活動,辛老師現場亦演奏了馬水龍的《臺灣組曲》與《雨港素描》選粹、《關渡素描》、《鋼琴奏鳴曲》第二樂章以及蕭邦的《二十四首練習曲》之選粹。演奏中,辛老師以細膩的觸鍵技巧以及豐富的情感,詮釋了兩位作曲家的詩意音樂,現場之師生與社區長輩們,皆沉浸在琴音之中,想像畫境,感受詩意與音樂的交融。辛老師在場亦特別引用馬水龍在《雨港素描》手稿中所言:「詩是無形的畫,畫是有形的詩」,比擬音樂中有詩意,詩中有畫境,三者之交融的情境。最後,辛老師亦特別指出,蕭邦與馬水龍,一位在西洋音樂史上具特定風格代表,另一位則是在臺灣本土音樂發展上執牛耳之地。儘管,兩位作曲家來自不同東西方文化的薰陶,終其一生,卻也都將音樂視為是文化的載體,將個人生命與其家鄉文化精神,融合在手中所創作的音符當中,轉化為更深一層次的藝術人文關懷。
本場活動,不僅讓與會者認識作曲家馬水龍與蕭邦的音樂世界,同時也引發大家對音樂與自身文化價值的重新思考。本學期通識月以「安住身心」為主題,最後就也在辛老師的引導與彈樂間,溫馨圓滿落幕。
【USR】第六屆老大人音樂節影片首播
為了慶祝「老大人音樂節」邁入第六屆,國立臺北大學社科院USR團隊與贊助單位富邦人壽,首次拍攝一支完整的紀念影片,以影像形式保存長輩與學生共同演出的動人時刻。六年來,這場音樂節累積了深厚的社區互動基礎,今年更藉由影像記錄升級,讓「演出」超越當下舞台,成為可回顧與共享的歷程。影片中,不只是音樂節當日的片段,還有長輩與學生樂團的心得、社區居民的笑容、以及校長與師生、在地長者的對話,使得這場活動不再只是一次演出,而是一段世代共融、校區與社區共築的友善記憶。影片連結https://youtu.be/4nayVE2DlTM
拍攝紀念影片對於老大人音樂節來說,是一次新的里程碑,雖然過去辦理了五屆老大人音樂節,卻因經費有限,少有系統性地將影像完整保存。今年因有富邦人壽贊助,得以製作出紀念影片;影片中也有富邦人壽志工富鴻團隊的身影,學生認真的演出、還有觀眾歡樂專注的神情,創造出青銀共同參與的回憶,也為「大學城系列節慶」留下視覺資產,有助於未來大學社會責任的宣傳與推廣。
本次老大人音樂節邀請了聲樂家趙蓮英教授、天韻薩克斯風樂團、北大管樂團、北大國樂團等團隊,演繹懷念組曲、動畫配樂和經典流行老歌,不僅讓長輩回味青春年代的旋律,也讓學生展現活力與社團成果。學生團隊在服務中得到的感動、還有長輩在台下肯定的眼神,讓大學與社區、青銀世代能在音符中彼此串連。
北大校長林道通於致詞中表示,台灣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藉由音樂讓不同世代相遇,透過節慶讓大學連結社區,擴大臺北大學的影響力,進而達到社會共融的目標。計畫主持人曾敏傑教授八年來也致力於大學城系列節慶,這是第38場的大型節慶活動;讓學生透過音樂服務社區,不但培育人才,也讓學生透過服務學習得到成就感。培育音樂性社團需要很多資源,不只專業師資費用的支持,以及為學生開創展演機會,因此老大人音樂節更是「在地連結」與「人才培育」的重要呈現。
社科院USR團隊把老大人音樂節從單次演出,升級到社區影像保存,與情感傳承的層次,讓演出成為可長期保存、可回味的共同經驗,也讓北大和社區的連結更具「可視化」與「可分享性」。音樂正是橋梁,影像創造回憶,而校園與社區共好,世代相互協力,正是大學城最佳寫照。
走出象牙塔,走進永續現場——2025 創新・永續實踐競賽見證青年行動力
在聯合國《2030 永續發展議程》的指引下,如何將永續發展目標(SDGs)從口號落實為具體的社會行動,已成為全球高等教育的重要課題。由國立臺北大學、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及臺北醫學大學四校共同承辦的「2025 第三屆創新・永續實踐競賽(U-STEP 永續行動獎)」,正是展現大學社會責任與青年創新能量的指標性平台。本屆競賽特別強調跨領域知識整合,並鼓勵學生打破校際與學科邊界,針對環境、社會與經濟議題,提出兼具「AI 智慧科技」與「人文關懷」的創新行動方案。
「U-STEP」不僅是一項競賽,更是一個具有深刻品牌理念的行動標誌。其中,「U」象徵「University」、「United」(大學聯盟)以及「You」(每一位行動者),代表大學與個人攜手前行;「STEP」則承載了實踐與前進的意涵,鼓勵學生走出教室,將所學轉化為改變社會的具體行動,而非僅止於象牙塔中的理論堆疊。臺北聯合大學系統整合四所大學在海洋生態、法政商管、工程科技與醫療衛生等領域的頂尖資源,為參賽團隊提供多元學術支持與實作場域;跨校、跨域的合作模式,也為回應當代複雜的永續難題提供了創新解方。
本屆競賽共有四十九組學生隊伍投入參與角逐,國立臺北大學共有三組學生團隊脫穎而出,分別榮獲「永續實踐金牌獎」、「永續實踐銅牌獎」及「永續創新銅牌獎」,展現北大學生在硬體科技研發、AI應用以及人文社會設計等面向的多元創新實力。本校三組得獎團隊分別為:以電動車能量回收技術獲得永續實踐金牌獎的「宜智科技」;以 AI 建構偏鄉心理照護平台、榮獲永續創新銅牌獎的「Emoto」;以及以永續沙龍與桌遊設計獲得永續實踐銅牌獎的「Green Stocking Society」。
本屆參賽隊伍展現出高度的議題敏感度與執行力,本校獲獎的三組團隊尤為亮眼,從硬體科技研發、心理健康支持到社會人文的哲學實驗,具體呈現新世代對永續議題的多元想像與實際行動。
跨校科技力:為電動車裝上「綠色心臟」
在氣候變遷與能源轉型的浪潮下,由本校企業管理學系與中原大學電機工程學系、商業設計學系學生組成跨校團隊「宜智科技」,在本校企業管理學系 蔡顯童特聘教授兼系主任的指導下,將目光聚焦於快速發展的電動車產業。面對電動車普及過程中的「里程焦慮」與能源效率問題,團隊提出「PESA-01 壓電能量回收避震器」方案,嘗試在行車過程中回收振動能量、提升整體能源利用效率。
此項提案的亮點在於高度跨域整合:團隊成員背景涵蓋企業管理、電機工程與商業設計,成功將工程技術、產品設計與商業模式佈局有機結合。不僅回應 SDG 13(氣候行動)與 SDG 12(負責任的消費與生產),也展現跨校學生在硬體研發與專利佈局上的專業能力,證明學生團隊同樣有實力挑戰高技術門檻的創新領域。
數位同理心:用 AI 搭起偏鄉心理照護的橋樑
由本校法律學系與東吳大學法律學系、心理學系及經濟學系學生共同組成的「Emoto」團隊,在實踐家創創基地 鄭美鈴執行長的指導下,看見臺灣長期存在的城鄉醫療資源不均問題。對偏鄉居民而言,心理諮商往往面臨資源不足、預約等待時間過長以及費用負擔沉重等多重困境。
「Emoto」團隊提出的「心橋計畫(MindBridge Project)」,致力運用 AI 人工智慧與遠距通訊技術,建構一個即時、保密且可負擔的線上心理支持平台。透過演算法媒合機制,讓有需求的偏鄉居民能更快速連結到合適的專業諮商師,突破地理與時間的限制。團隊結合法律人的制度與權益思維、心理專業的同理與陪伴,以及經濟學的市場與商業模式規劃,示範科技如何以溫柔的方式落地實踐,呼應 SDG 3(健康與福祉)與 SDG 10(減少不平等)的核心精神。
人文新實驗:從沙龍到桌遊的社會關懷
相較於以科技為主軸的提案,來自國立臺北大學永續城邦社的「Green Stocking Society」團隊,則為「永續」提出一種更具感性的詮釋。他們認為,在氣候危機與資訊爆炸的當代社會,永續不應只被理解為節能減碳或資源回收,更應關注「人如何與自己、他人及世界建立長久而良善的關係」。
團隊靈感取材自 18 世紀英國女性知識分子組成的「藍襪社(Bluestocking Society)」,試圖為當代青年打造一個深度對話與共同學習的公共場域。他們設計了一系列涵蓋自我認同、性別議題、消費選擇與孤獨感等八大主題的永續沙龍,透過引導式對話與書寫實作,陪伴參與者覺察內在狀態與價值選擇。更具創意的是,團隊計畫將沙龍中累積的生命故事與觀點,轉化為一套原創桌遊,藉由遊戲化設計,將議題推向更廣泛的社群與學習場域。
這種從「內在感知」出發,進一步促發「外在行動」的教育模式,為永續教育開闢出融合社會設計與遊戲化學習的新路徑,呼應 SDG 4(優質教育)與 SDG 17(夥伴關係)所強調的合作與共學精神。
U-STEP:連結資源、陪伴行動的永續平台
「2025 第三屆創新・永續實踐競賽」不僅是一場競賽,更是北聯大系統實踐永續與大學社會責任的重要里程碑。透過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國立臺北大學、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與臺北醫學大學四校的緊密合作,看見跨校資源整合如何成為孕育創新行動的沃土。
不只獲獎的三組團隊值得肯定,本屆共有四十九組學生隊伍投入參與,他們以行動證明:當想法獲得適切的舞台與支持資源,學生便有能力跨越學科與校際的邊界,運用AI、工程技術、法律專業與人文藝術等多元工具,為複雜的永續議題提出具體解方。
未來,北聯大 U-STEP 永續行動獎將持續扮演「連結者」與「推動者」的角色,串聯校內外資源,陪伴每一位心懷理想的青年,在永續發展的道路上穩健踏出屬於自己的一步。
美國西北大學法學院蒞校介紹 MSL 學程:打造科技×法律的專業人才
2025 年 11 月 14 日,國際事務處接待來自美國西北大學法學院(Northwestern Pritzker School of Law)的代表團,由西北大學普利茲克法學院名譽院長 Daniel B. Rodriguez 教授率團蒞校訪問。此行旨在深化雙方校際交流並向本校學生介紹該校的Master of Science in Law (MSL) 創新學程。國際處並於當日中午舉辦學程說明會,協助學生了解跨領域法律教育的新趨勢,進一步拓展海外學習與升學的國際視野。
說明會由 MSL 學程主任 Professor Leslie Oster 擔任主講人,向出席學生深入介紹學程的課程架構、培育目標及未來職涯方向,並邀請畢業校友分享就讀經驗與職涯發展,讓同學對學程更了解。同時,本校法律系林超駿教授 與國際處國際教育發展組蔡蕙如組長 亦親自出席,並於會中與教授進行交流,協助詢問包含「適合修讀之學生背景」、「費用與行政流程」等學生最關心的議題,使現場互動更為熱烈,資訊也更完整,而同學們亦踴躍提問,展現對國際法學教育與跨國研究的高度興趣。
西北大學法學院(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itzker School of Law)是2025 QS世界大學排名第五十名、美國排名前十的老字號法學院,在法學、公共政策與科技法等領域享有極高國際聲譽。而法學院Master of Science in Law 學程專為理工、科技、商管、生醫、創新與創業領域等非法律背景之學生設計,強調法律、科技與商業的跨域整合。課程內容涵蓋科技法規、資料隱私、智慧財產權、創新管理、法規策略等主題,適合未來希望在科技產業、生技醫療、研發管理、數位治理與其他法律密切相關領域發展的學生修讀。學生將能在跨界知識與實務技能的加值下,取得面向未來的專業競爭力。
欲了解更多學程資訊,請參閱該校網頁:
https://www.law.northwestern.edu/academics/degree-programs/msl/
臺北大學國際學院華語中心《華力全開》才藝秀亮眼登場,越南與臺灣學生合演歌仔戲奪首獎
臺北大學國際學院華語中心延續春季華語歌唱比賽「與你分享這首歌」的熱力與感動,秋季於2025年11月7日再度推出國際生與臺灣學生共同演出的華語才藝秀「華力全開 Mandarin Power On!」,並鼓勵觀眾穿著民族、傳統或特色服飾進場觀賞,使觀演空間更添文化多元與活力。本次共有五組節目登場,其中由華語學程(ITCSL)越南學生楊天玉(Dương Thiên Ngọc)與行政系臺灣學生黃靖恩攜手呈現的歌仔戲《四美圖‧賞花》奪得首獎,演出效果極佳,觀眾又笑又叫,簡直「樂翻了」。
此次奪冠作品最令人讚賞之處,在於楊天玉的突破與投入。作為一位母語為越南語、平日以華語學習的國際學生,她首次接觸到臺灣傳統戲曲便挑戰以「全台語演唱歌仔調」。台語的發音與聲調對初學者而言並不是那麼容易就能掌握,但凡事都力求問心無愧的楊天玉,在短短三週內便記熟所有唱詞與旋律,並能穩定地掌握身段動作,呈現自然大方的舞台效果。練習過程中,她不僅主動調整打工班表,甚至為了排練請假,以確保每次練習都能做到最好。她反覆聆聽歌仔調與練唱,排練時也會逐字詢問正確發音,最終成果在演出當日充分展現,成為全場討論焦點,同時也展現了她在語言適應、跨文化理解與實作上的卓越能力。
黃靖恩則從小受到野台戲影響,對歌仔戲懷抱深厚熱情。與歌仔戲結緣始於國小二年級,阿嬤帶他觀看家門口搭起的野台戲,他自此迷上歌仔戲的曲調、故事與武戲的生動節奏。他於2025年4月30日創立臺北大學歌仔戲社,推廣歌仔戲文化不遺餘力,社團 IG 也以「ntpu430」紀念成立日。此次演出的劇本、唱詞與曲調皆由黃靖恩親自撰寫與挑選,並在題材上精心取捨,從原本較為悲傷的母子離別戲碼,改為更適合觀眾、曲風輕快、故事諧謔逗趣的《四美圖‧賞花》。題材與表演設計皆充滿性別反轉的樂趣,楊天玉以小生裝扮飾演少年將軍,黃靖恩在戲裡真身雖為男子,但為親近美人,男扮女裝混入將軍府當丫鬟,卻意外成為將軍獵艷的對象。為了保留戲劇節奏,黃靖恩與楊天玉協調以「台語對白與華語對白交錯」的方式呈現,反而形成別具趣味的語言層次,深受觀眾喜愛。
儘管兩位演出者都非專業戲曲演員,整齣戲仍呈現超越預期的完整度。兩人每週練習兩次、每次約三小時,而楊天玉的投入與練習密度甚至高於一般社團學生。黃靖恩也向一起學戲的朋友尋求協助,協力準備服裝與容妝,使演出在視覺與動作設計上更加完整。這樣的團隊合作,不僅讓作品呈現出相當水準,也讓歌仔戲社首次在校內舞台上獲得更大的曝光。
今年的《華力全開》展現的不僅是一場才藝競演,更是國際學生與本地學生跨越語言、文化、藝術邊界的合作成果。越南學生以台語演唱歌仔調、臺灣學生憑著對歌仔戲的熱情與掌握設計表演內容並帶領排練,兩人合力完成一齣具有高完成度的作品。華語中心期望透過這樣的活動,使國際學生在語言訓練之外,也能深入理解臺灣文化的豐富面貌,並在合作中激盪更多跨文化的可能性,為校園帶來更多動人的故事。
【USR】基隆市致謝狀 合作推動學老
基隆市社會處於114年11月12日下午,在基隆市政府四樓舉辦114年度第四次社區照顧關懷據點會報,會中由楊玉欣處長代表謝國樑市長,致贈感謝狀予國立臺北大學社科院USR計畫及高齡與社區研究中心,感謝今年捐贈1,000冊《學老誌》,作為基隆市於社區及宮廟中向中高齡民眾推廣學老。當天共有約100位基隆市社區據點的工作人員與志工參加,並邀請《學老誌》總編輯曾敏傑教授向出席人員,介紹臺北大學如何推廣《學老誌》,以及個人應該如何學老。
社會處楊玉欣處長於致詞時表示,今年台灣已經進入超高齡化的社會,高齡教育和倡議都需要獲得據點的重視,而曾敏傑教授二十餘年前推動社會重視罕見疾病的議題,也讓國家和社會開始關注到罕見疾病,並且做出重大的改革和成果。近年來,曾敏傑教授更投入創立《學老誌》,並且集結許多有助於長輩健康老化的好文章,透過推廣閱讀《學老誌》,以及在生活中實踐,希望長輩也能持續終身學習,追求精彩的第三人生。
曾敏傑教授演講時指出,社會的超高齡化多數人沒有感覺,但是換一個角度看,對於個人而言,其實就是「長壽化」;隨著公共衛生的進步、營養的提升,以及醫療的普及,加上再生醫療的創新,人類的壽命正在延長當中。但是壽命的延長,並不代表銀髮生活品質的提升,我們還要面對七八年的不健康餘命,將可能需要依賴他人在生活上的各種照顧,加以壽命延長也帶來財務的負擔,因此越早認識老化、提前知道老化可能帶來的問題,以及做好生活各方面的準備和因應,都可以讓我們的老年生活更有保障,更能夠維持精彩的銀髮生活。
曾敏傑教授也指出高齡的人口越來越多,但是高齡的雜誌卻越來越少,許多高齡生活的經驗迫切需要分享,但是大家卻是缺乏討論,也沒有管道獲得。因此國立臺北大學為了善盡大學社會責任,於2023年9月創刊《學老誌》,就是希望發掘好的文章和案例,讓大家可以預見老年生活中可能發生的變化,以及現在可以為老年生活做出規劃,並在生活中落實好的習慣,讓自己可以朝向健康老化。
目前《學老誌》每三個月出刊一次,已持續出刊九期,在現有出版的100篇文章中,約有一半的文章獲得聯合報、天下文化、今周刊、以及康健雜誌等媒體的數位轉載,顯見內容的專業性已經獲得肯定。同時也有系統的將《學老誌》與各地方政府合作,期能幫助更多社區關懷據點的長輩獲得這些有用的資訊,包括基隆市、新北市、新竹縣、台中市,以及後續的宜蘭縣等,透過大學與地方政府的合作,培力個人要為自己的老化進行準備,同時也呼籲重建家庭的功能,以因應家中長輩老化過程的需求與解決,而非只是依賴醫生、依賴藥物、或是依賴政府。而社區關懷據點正是家庭和社會的介面,如果社區據點也能扮演教育、媒合、和服務的多元角色,也會讓超高齡社會更具有韌性因應人口結構的重大轉變。
目前《學老誌》已贈送國家圖書館、大學圖書館、六都圖書館及各縣市主要圖書館,上架方便民眾閱讀,加入官方Line帳號好友數已超過六千位。歡迎大家連結下列網路平台,將《學老誌》推薦給家中的長輩閱讀,幫助他們建立正確的觀念,以正向積極的心態,面對老化帶來的種種衝擊,並且朝向活躍老化的第三人生。
📣 追蹤學老誌社群平台
✨ 閱讀學老誌,一起學習老化知識|https://www.learningandaging.com/
✨ 使用Youtube有聲書服務|https://www.youtube.com/@USR-qb6yr
✨ 加入官方LINE,每周瀏覽一篇好文|https://lin.ee/DvIX9mL
✨ 追蹤按讚學老誌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Learning
活動訊息
全部訊息
SYSTEM.REAL_TIME_INFO.點擊編號可查詢公車動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