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R】第六屆老大人音樂節影片首播
為了慶祝「老大人音樂節」邁入第六屆,國立臺北大學社科院USR團隊與贊助單位富邦人壽,首次拍攝一支完整的紀念影片,以影像形式保存長輩與學生共同演出的動人時刻。六年來,這場音樂節累積了深厚的社區互動基礎,今年更藉由影像記錄升級,讓「演出」超越當下舞台,成為可回顧與共享的歷程。影片中,不只是音樂節當日的片段,還有長輩與學生樂團的心得、社區居民的笑容、以及校長與師生、在地長者的對話,使得這場活動不再只是一次演出,而是一段世代共融、校區與社區共築的友善記憶。影片連結https://youtu.be/4nayVE2DlTM
拍攝紀念影片對於老大人音樂節來說,是一次新的里程碑,雖然過去辦理了五屆老大人音樂節,卻因經費有限,少有系統性地將影像完整保存。今年因有富邦人壽贊助,得以製作出紀念影片;影片中也有富邦人壽志工富鴻團隊的身影,學生認真的演出、還有觀眾歡樂專注的神情,創造出青銀共同參與的回憶,也為「大學城系列節慶」留下視覺資產,有助於未來大學社會責任的宣傳與推廣。
本次老大人音樂節邀請了聲樂家趙蓮英教授、天韻薩克斯風樂團、北大管樂團、北大國樂團等團隊,演繹懷念組曲、動畫配樂和經典流行老歌,不僅讓長輩回味青春年代的旋律,也讓學生展現活力與社團成果。學生團隊在服務中得到的感動、還有長輩在台下肯定的眼神,讓大學與社區、青銀世代能在音符中彼此串連。
北大校長林道通於致詞中表示,台灣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藉由音樂讓不同世代相遇,透過節慶讓大學連結社區,擴大臺北大學的影響力,進而達到社會共融的目標。計畫主持人曾敏傑教授八年來也致力於大學城系列節慶,這是第38場的大型節慶活動;讓學生透過音樂服務社區,不但培育人才,也讓學生透過服務學習得到成就感。培育音樂性社團需要很多資源,不只專業師資費用的支持,以及為學生開創展演機會,因此老大人音樂節更是「在地連結」與「人才培育」的重要呈現。
社科院USR團隊把老大人音樂節從單次演出,升級到社區影像保存,與情感傳承的層次,讓演出成為可長期保存、可回味的共同經驗,也讓北大和社區的連結更具「可視化」與「可分享性」。音樂正是橋梁,影像創造回憶,而校園與社區共好,世代相互協力,正是大學城最佳寫照。
走出象牙塔,走進永續現場——2025 創新・永續實踐競賽見證青年行動力
在聯合國《2030 永續發展議程》的指引下,如何將永續發展目標(SDGs)從口號落實為具體的社會行動,已成為全球高等教育的重要課題。由國立臺北大學、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及臺北醫學大學四校共同承辦的「2025 第三屆創新・永續實踐競賽(U-STEP 永續行動獎)」,正是展現大學社會責任與青年創新能量的指標性平台。本屆競賽特別強調跨領域知識整合,並鼓勵學生打破校際與學科邊界,針對環境、社會與經濟議題,提出兼具「AI 智慧科技」與「人文關懷」的創新行動方案。
「U-STEP」不僅是一項競賽,更是一個具有深刻品牌理念的行動標誌。其中,「U」象徵「University」、「United」(大學聯盟)以及「You」(每一位行動者),代表大學與個人攜手前行;「STEP」則承載了實踐與前進的意涵,鼓勵學生走出教室,將所學轉化為改變社會的具體行動,而非僅止於象牙塔中的理論堆疊。臺北聯合大學系統整合四所大學在海洋生態、法政商管、工程科技與醫療衛生等領域的頂尖資源,為參賽團隊提供多元學術支持與實作場域;跨校、跨域的合作模式,也為回應當代複雜的永續難題提供了創新解方。
本屆競賽共有四十九組學生隊伍投入參與角逐,國立臺北大學共有三組學生團隊脫穎而出,分別榮獲「永續實踐金牌獎」、「永續實踐銅牌獎」及「永續創新銅牌獎」,展現北大學生在硬體科技研發、AI應用以及人文社會設計等面向的多元創新實力。本校三組得獎團隊分別為:以電動車能量回收技術獲得永續實踐金牌獎的「宜智科技」;以 AI 建構偏鄉心理照護平台、榮獲永續創新銅牌獎的「Emoto」;以及以永續沙龍與桌遊設計獲得永續實踐銅牌獎的「Green Stocking Society」。
本屆參賽隊伍展現出高度的議題敏感度與執行力,本校獲獎的三組團隊尤為亮眼,從硬體科技研發、心理健康支持到社會人文的哲學實驗,具體呈現新世代對永續議題的多元想像與實際行動。
跨校科技力:為電動車裝上「綠色心臟」
在氣候變遷與能源轉型的浪潮下,由本校企業管理學系與中原大學電機工程學系、商業設計學系學生組成跨校團隊「宜智科技」,在本校企業管理學系 蔡顯童特聘教授兼系主任的指導下,將目光聚焦於快速發展的電動車產業。面對電動車普及過程中的「里程焦慮」與能源效率問題,團隊提出「PESA-01 壓電能量回收避震器」方案,嘗試在行車過程中回收振動能量、提升整體能源利用效率。
此項提案的亮點在於高度跨域整合:團隊成員背景涵蓋企業管理、電機工程與商業設計,成功將工程技術、產品設計與商業模式佈局有機結合。不僅回應 SDG 13(氣候行動)與 SDG 12(負責任的消費與生產),也展現跨校學生在硬體研發與專利佈局上的專業能力,證明學生團隊同樣有實力挑戰高技術門檻的創新領域。
數位同理心:用 AI 搭起偏鄉心理照護的橋樑
由本校法律學系與東吳大學法律學系、心理學系及經濟學系學生共同組成的「Emoto」團隊,在實踐家創創基地 鄭美鈴執行長的指導下,看見臺灣長期存在的城鄉醫療資源不均問題。對偏鄉居民而言,心理諮商往往面臨資源不足、預約等待時間過長以及費用負擔沉重等多重困境。
「Emoto」團隊提出的「心橋計畫(MindBridge Project)」,致力運用 AI 人工智慧與遠距通訊技術,建構一個即時、保密且可負擔的線上心理支持平台。透過演算法媒合機制,讓有需求的偏鄉居民能更快速連結到合適的專業諮商師,突破地理與時間的限制。團隊結合法律人的制度與權益思維、心理專業的同理與陪伴,以及經濟學的市場與商業模式規劃,示範科技如何以溫柔的方式落地實踐,呼應 SDG 3(健康與福祉)與 SDG 10(減少不平等)的核心精神。
人文新實驗:從沙龍到桌遊的社會關懷
相較於以科技為主軸的提案,來自國立臺北大學永續城邦社的「Green Stocking Society」團隊,則為「永續」提出一種更具感性的詮釋。他們認為,在氣候危機與資訊爆炸的當代社會,永續不應只被理解為節能減碳或資源回收,更應關注「人如何與自己、他人及世界建立長久而良善的關係」。
團隊靈感取材自 18 世紀英國女性知識分子組成的「藍襪社(Bluestocking Society)」,試圖為當代青年打造一個深度對話與共同學習的公共場域。他們設計了一系列涵蓋自我認同、性別議題、消費選擇與孤獨感等八大主題的永續沙龍,透過引導式對話與書寫實作,陪伴參與者覺察內在狀態與價值選擇。更具創意的是,團隊計畫將沙龍中累積的生命故事與觀點,轉化為一套原創桌遊,藉由遊戲化設計,將議題推向更廣泛的社群與學習場域。
這種從「內在感知」出發,進一步促發「外在行動」的教育模式,為永續教育開闢出融合社會設計與遊戲化學習的新路徑,呼應 SDG 4(優質教育)與 SDG 17(夥伴關係)所強調的合作與共學精神。
U-STEP:連結資源、陪伴行動的永續平台
「2025 第三屆創新・永續實踐競賽」不僅是一場競賽,更是北聯大系統實踐永續與大學社會責任的重要里程碑。透過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國立臺北大學、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與臺北醫學大學四校的緊密合作,看見跨校資源整合如何成為孕育創新行動的沃土。
不只獲獎的三組團隊值得肯定,本屆共有四十九組學生隊伍投入參與,他們以行動證明:當想法獲得適切的舞台與支持資源,學生便有能力跨越學科與校際的邊界,運用AI、工程技術、法律專業與人文藝術等多元工具,為複雜的永續議題提出具體解方。
未來,北聯大 U-STEP 永續行動獎將持續扮演「連結者」與「推動者」的角色,串聯校內外資源,陪伴每一位心懷理想的青年,在永續發展的道路上穩健踏出屬於自己的一步。
美國西北大學法學院蒞校介紹 MSL 學程:打造科技×法律的專業人才
2025 年 11 月 14 日,國際事務處接待來自美國西北大學法學院(Northwestern Pritzker School of Law)的代表團,由西北大學普利茲克法學院名譽院長 Daniel B. Rodriguez 教授率團蒞校訪問。此行旨在深化雙方校際交流並向本校學生介紹該校的Master of Science in Law (MSL) 創新學程。國際處並於當日中午舉辦學程說明會,協助學生了解跨領域法律教育的新趨勢,進一步拓展海外學習與升學的國際視野。
說明會由 MSL 學程主任 Professor Leslie Oster 擔任主講人,向出席學生深入介紹學程的課程架構、培育目標及未來職涯方向,並邀請畢業校友分享就讀經驗與職涯發展,讓同學對學程更了解。同時,本校法律系林超駿教授 與國際處國際教育發展組蔡蕙如組長 亦親自出席,並於會中與教授進行交流,協助詢問包含「適合修讀之學生背景」、「費用與行政流程」等學生最關心的議題,使現場互動更為熱烈,資訊也更完整,而同學們亦踴躍提問,展現對國際法學教育與跨國研究的高度興趣。
西北大學法學院(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itzker School of Law)是2025 QS世界大學排名第五十名、美國排名前十的老字號法學院,在法學、公共政策與科技法等領域享有極高國際聲譽。而法學院Master of Science in Law 學程專為理工、科技、商管、生醫、創新與創業領域等非法律背景之學生設計,強調法律、科技與商業的跨域整合。課程內容涵蓋科技法規、資料隱私、智慧財產權、創新管理、法規策略等主題,適合未來希望在科技產業、生技醫療、研發管理、數位治理與其他法律密切相關領域發展的學生修讀。學生將能在跨界知識與實務技能的加值下,取得面向未來的專業競爭力。
欲了解更多學程資訊,請參閱該校網頁:
https://www.law.northwestern.edu/academics/degree-programs/msl/
臺北大學國際學院華語中心《華力全開》才藝秀亮眼登場,越南與臺灣學生合演歌仔戲奪首獎
臺北大學國際學院華語中心延續春季華語歌唱比賽「與你分享這首歌」的熱力與感動,秋季於2025年11月7日再度推出國際生與臺灣學生共同演出的華語才藝秀「華力全開 Mandarin Power On!」,並鼓勵觀眾穿著民族、傳統或特色服飾進場觀賞,使觀演空間更添文化多元與活力。本次共有五組節目登場,其中由華語學程(ITCSL)越南學生楊天玉(Dương Thiên Ngọc)與行政系臺灣學生黃靖恩攜手呈現的歌仔戲《四美圖‧賞花》奪得首獎,演出效果極佳,觀眾又笑又叫,簡直「樂翻了」。
此次奪冠作品最令人讚賞之處,在於楊天玉的突破與投入。作為一位母語為越南語、平日以華語學習的國際學生,她首次接觸到臺灣傳統戲曲便挑戰以「全台語演唱歌仔調」。台語的發音與聲調對初學者而言並不是那麼容易就能掌握,但凡事都力求問心無愧的楊天玉,在短短三週內便記熟所有唱詞與旋律,並能穩定地掌握身段動作,呈現自然大方的舞台效果。練習過程中,她不僅主動調整打工班表,甚至為了排練請假,以確保每次練習都能做到最好。她反覆聆聽歌仔調與練唱,排練時也會逐字詢問正確發音,最終成果在演出當日充分展現,成為全場討論焦點,同時也展現了她在語言適應、跨文化理解與實作上的卓越能力。
黃靖恩則從小受到野台戲影響,對歌仔戲懷抱深厚熱情。與歌仔戲結緣始於國小二年級,阿嬤帶他觀看家門口搭起的野台戲,他自此迷上歌仔戲的曲調、故事與武戲的生動節奏。他於2025年4月30日創立臺北大學歌仔戲社,推廣歌仔戲文化不遺餘力,社團 IG 也以「ntpu430」紀念成立日。此次演出的劇本、唱詞與曲調皆由黃靖恩親自撰寫與挑選,並在題材上精心取捨,從原本較為悲傷的母子離別戲碼,改為更適合觀眾、曲風輕快、故事諧謔逗趣的《四美圖‧賞花》。題材與表演設計皆充滿性別反轉的樂趣,楊天玉以小生裝扮飾演少年將軍,黃靖恩在戲裡真身雖為男子,但為親近美人,男扮女裝混入將軍府當丫鬟,卻意外成為將軍獵艷的對象。為了保留戲劇節奏,黃靖恩與楊天玉協調以「台語對白與華語對白交錯」的方式呈現,反而形成別具趣味的語言層次,深受觀眾喜愛。
儘管兩位演出者都非專業戲曲演員,整齣戲仍呈現超越預期的完整度。兩人每週練習兩次、每次約三小時,而楊天玉的投入與練習密度甚至高於一般社團學生。黃靖恩也向一起學戲的朋友尋求協助,協力準備服裝與容妝,使演出在視覺與動作設計上更加完整。這樣的團隊合作,不僅讓作品呈現出相當水準,也讓歌仔戲社首次在校內舞台上獲得更大的曝光。
今年的《華力全開》展現的不僅是一場才藝競演,更是國際學生與本地學生跨越語言、文化、藝術邊界的合作成果。越南學生以台語演唱歌仔調、臺灣學生憑著對歌仔戲的熱情與掌握設計表演內容並帶領排練,兩人合力完成一齣具有高完成度的作品。華語中心期望透過這樣的活動,使國際學生在語言訓練之外,也能深入理解臺灣文化的豐富面貌,並在合作中激盪更多跨文化的可能性,為校園帶來更多動人的故事。
【USR】基隆市致謝狀 合作推動學老
基隆市社會處於114年11月12日下午,在基隆市政府四樓舉辦114年度第四次社區照顧關懷據點會報,會中由楊玉欣處長代表謝國樑市長,致贈感謝狀予國立臺北大學社科院USR計畫及高齡與社區研究中心,感謝今年捐贈1,000冊《學老誌》,作為基隆市於社區及宮廟中向中高齡民眾推廣學老。當天共有約100位基隆市社區據點的工作人員與志工參加,並邀請《學老誌》總編輯曾敏傑教授向出席人員,介紹臺北大學如何推廣《學老誌》,以及個人應該如何學老。
社會處楊玉欣處長於致詞時表示,今年台灣已經進入超高齡化的社會,高齡教育和倡議都需要獲得據點的重視,而曾敏傑教授二十餘年前推動社會重視罕見疾病的議題,也讓國家和社會開始關注到罕見疾病,並且做出重大的改革和成果。近年來,曾敏傑教授更投入創立《學老誌》,並且集結許多有助於長輩健康老化的好文章,透過推廣閱讀《學老誌》,以及在生活中實踐,希望長輩也能持續終身學習,追求精彩的第三人生。
曾敏傑教授演講時指出,社會的超高齡化多數人沒有感覺,但是換一個角度看,對於個人而言,其實就是「長壽化」;隨著公共衛生的進步、營養的提升,以及醫療的普及,加上再生醫療的創新,人類的壽命正在延長當中。但是壽命的延長,並不代表銀髮生活品質的提升,我們還要面對七八年的不健康餘命,將可能需要依賴他人在生活上的各種照顧,加以壽命延長也帶來財務的負擔,因此越早認識老化、提前知道老化可能帶來的問題,以及做好生活各方面的準備和因應,都可以讓我們的老年生活更有保障,更能夠維持精彩的銀髮生活。
曾敏傑教授也指出高齡的人口越來越多,但是高齡的雜誌卻越來越少,許多高齡生活的經驗迫切需要分享,但是大家卻是缺乏討論,也沒有管道獲得。因此國立臺北大學為了善盡大學社會責任,於2023年9月創刊《學老誌》,就是希望發掘好的文章和案例,讓大家可以預見老年生活中可能發生的變化,以及現在可以為老年生活做出規劃,並在生活中落實好的習慣,讓自己可以朝向健康老化。
目前《學老誌》每三個月出刊一次,已持續出刊九期,在現有出版的100篇文章中,約有一半的文章獲得聯合報、天下文化、今周刊、以及康健雜誌等媒體的數位轉載,顯見內容的專業性已經獲得肯定。同時也有系統的將《學老誌》與各地方政府合作,期能幫助更多社區關懷據點的長輩獲得這些有用的資訊,包括基隆市、新北市、新竹縣、台中市,以及後續的宜蘭縣等,透過大學與地方政府的合作,培力個人要為自己的老化進行準備,同時也呼籲重建家庭的功能,以因應家中長輩老化過程的需求與解決,而非只是依賴醫生、依賴藥物、或是依賴政府。而社區關懷據點正是家庭和社會的介面,如果社區據點也能扮演教育、媒合、和服務的多元角色,也會讓超高齡社會更具有韌性因應人口結構的重大轉變。
目前《學老誌》已贈送國家圖書館、大學圖書館、六都圖書館及各縣市主要圖書館,上架方便民眾閱讀,加入官方Line帳號好友數已超過六千位。歡迎大家連結下列網路平台,將《學老誌》推薦給家中的長輩閱讀,幫助他們建立正確的觀念,以正向積極的心態,面對老化帶來的種種衝擊,並且朝向活躍老化的第三人生。
📣 追蹤學老誌社群平台
✨ 閱讀學老誌,一起學習老化知識|https://www.learningandaging.com/
✨ 使用Youtube有聲書服務|https://www.youtube.com/@USR-qb6yr
✨ 加入官方LINE,每周瀏覽一篇好文|https://lin.ee/DvIX9mL
✨ 追蹤按讚學老誌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Learning
科技與人文的對話:公民LIGHT HOUSE帶領青年航向AI新世代
「世界地圖上的臺灣:AI時代領航未來的教育願景」主題講座
—以跨世代對話啟航AI新教育思維—
為歡慶國立臺北大學76週年校慶暨「跨域融合;AI賦能」校務發展方針,學務處課外活動組與余紀忠文教基金會、智榮基金會攜手合辦【公民LIGHT HOUSE】校慶講座活動,於114年11月13日(星期四)下午13時10分至15時,假公共事務學院119會議廳舉行「世界地圖上的臺灣:AI時代領航未來的教育願景」主題講座。本場講座以「AI時代下的教育轉型與人文價值」為核心,邀請前考試院長、前教育部長黃榮村教授擔任主持人,並由兩位重量級學者──臺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系教授陳郁秀與陽明交通大學榮譽教授、前中華電信董事長呂學錦──分別從人文藝術與科技產業的角度,共同探討人工智慧對未來社會、教育及人類創造力的深遠影響。現場亦有林道通校長、張玉山副校長、王佳惠總務長、胡中宜學務長、亞洲暨泛太平洋地區研究中心陳俊強主任、通識教育中心王冠生主任、經濟系郭文忠主任、法律系黃銘輝主任及校內多位師長蒞臨聆聽;余範英董事長率余紀忠文教基金會貴賓一行亦親臨指導。同學參與踴躍,氣氛熱烈。
本次講座為【公民LIGHT HOUSE】青年品牌系列活動之一。該計畫由余紀忠文教基金會發起,以「擁抱失敗、築夢踏實、放手實踐」為精神,旨在凝聚不同世代的智慧與勇氣,搭建跨世代對話的平臺,讓青年在科技浪潮與社會變革之間,重新思考「臺灣在世界地圖上的定位」。活動以故事與行動為引,透過典範人物的分享,讓理想與夢想不再遙不可及,而是能在生活與教育中實踐的力量,期盼點亮青年心中的微光,共同勾勒AI時代的未來藍圖。
科技與教育並行:以AI驅動教育轉型願景
講座伊始,播放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董事長的錄影引言。他以「地球是圓的,任何一點都是中心」為開場,指出臺灣在全球舞臺上不僅是科技中心,更應成為對人類有貢獻的創新中心。他鼓勵青年在AI與創新的時代背景下,找到屬於自己為人類社會努力的方向,並以實踐行動讓世界看見臺灣。
林校長於致詞時指出,本校正推動「雙軸轉型」——以AI賦能與永續發展為核心,將法商社會科學與科技結合,培養具跨域整合力的新世代人才。校長以建築師安藤忠雄的故事勉勵同學:「青春,是不斷在失敗中成長的勇氣。」他強調,AI技術的發展固然迅速,但教育的本質仍是培養有夢想、有判斷力與創造力的公民,而非被科技取代的操作者。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董事長致詞時亦提到,基金會多年來持續關注青年世代的教育與社會參與,希望透過【公民LIGHT HOUSE】系列活動,讓青年學子有機會接觸真正有行動、有理念、願意承擔時代責任的典範人物。她指出:「教育的價值在於啟發與感動,一次良善的互動,可能改變他人的一生。」並期盼青年能「活出自己、感念他人」,在AI浪潮下仍保持人文溫度與社會責任。
AI時代的人文省思:藝術、創造力與教育的再定義
首先登場的與談人陳郁秀教授以〈AI時代,領航未來的教育願景〉為題,從藝術家的角度剖析AI與人類創作力的根本差異。她指出,歷次工業革命雖帶來技術革新,但最終仍需以「人」為中心的教育轉型。AI可以在短時間創作上千首音樂、生成無數畫作,但無法取代人類內在的情感與感動,因為「藝術的靈魂來自心靈的共鳴,而非演算法的模擬」。
陳教授以音樂與繪畫為例,說明科技如何推動藝術形式的突破。從印象派畫家走出室內捕捉自然光線的革命,到當代建築師運用數位建模完成複雜結構,她指出:「每一場技術革命都是挑戰,也同時是機會。唯有參與,才能創造。」
在教育層面上,她認為AI時代的人才培育應強調「技術思維與藝術感性並重」,讓理工與人文從對立走向協同共生。她強調:「AI無法取代人文價值與創造力,我們要教會學生的不只是操作技術,而是如何在AI世界中,保有人性與靈魂。」
智能與人性共存:AI時代的挑戰與認知啟示
第二位與談人呂學錦教授以〈AI時代,智能科技智慧個人〉為題,從電信與產業發展的宏觀視角切入,回顧自1965年至今科技發展的四個階段——從大型電腦、網際網路、雲端運算到生成式AI——闡述AI如何成為「以電為血液、以資料為靈魂」的產業核心。他以半導體產業為例指出,臺灣之所以能在全球科技版圖中佔有一席之地,關鍵在於持續創新與跨界整合的能力。
他同時提醒,生成式AI的能量巨大,但仍受限於演算法本質。「AI是處理『或然率』的機器,並不具真正的理解能力。」AI的運作雖可帶來效率,卻可能導致「認知負債」——過度依賴AI將削弱人類的深度思考與記憶力。
呂教授引用研究指出,長期使用AI輔助學習的學生,其語意判斷與記憶表現皆顯著下降。「不要讓AI乾掉你的大腦。」他語重心長地提醒青年,AI應是工具,而非思想的替代者。
他進一步分析未來職場的轉變,指出AI將大量取代例行性工作,但也將創造管理與創新職缺。他呼籲年輕世代培養三項關鍵能力:學習力、深度溝通力與情感理解力。「真正不會被取代的人,是懂得如何與AI共處、懂得使用AI的人。」
問答與對談:AI無法取代的,是「靈魂」
在綜合座談與現場提問中,師生踴躍發問,討論焦點聚於AI能否取代心理師與教育者。心理輔導的核心在於「同理心」,而同理心無法被演算法複製。AI沒有靈魂,它可以模擬情緒,卻無法理解痛苦。
呂教授則以真實案例分享,一名學生長期與AI對話後逐漸重拾社交信心,顯示AI雖非具情感的主體,但在陪伴性互動上已展現潛在療癒功能。陳教授則提醒:「科技能輔助人,但不能取代人。真正的關鍵,是如何讓AI成為人類情感的延伸,而非替代。」
AI的顛覆不可避免,未來社會最具韌性的能力,在於「人文感受力」與「跨域整合力」。聽從你的心,做你熱愛的事。只要專業夠深、願意學習,你永遠能在AI世界中找到位置。
教育與文化的燈塔:共創AI時代的臺灣願景
本場講座在思想激盪與掌聲中圓滿落幕。黃榮村教授於結語中指出,AI的發展雖為不可逆趨勢,但教育的任務始終如一——「讓學生成為會思考、能感動、有判斷力的人」。他以「AI是工具,人是靈魂」作為全場總結,提醒青年在擁抱科技的同時,切莫遺忘作為人的溫度與倫理。
此次活動不僅展現臺北大學在推動AI跨域教育的積極作為,更體現致力於打造學術交流與公共討論平臺的宗旨。透過跨世代、跨領域的對話,本校期盼青年學子能在AI浪潮中培養批判思考、創意表達與社會關懷的能力,並以行動實踐「公民LIGHT HOUSE」的精神——擁抱失敗、逐夢踏實、放手實踐,讓臺灣在世界地圖上,繼續發光發熱。
活動訊息
全部訊息
SYSTEM.REAL_TIME_INFO.點擊編號可查詢公車動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