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北大學
國立臺北大學
Loading...
跳到主要內容跳到主導覽列
主選單錨點
主內容錨點
訊息
GENERAL.
首頁訊息
【USR】「樂作創益協會」談公益變創意

社科院USR計畫為培育高齡化所需人才,412日辦理三鶯樹論壇邀請「台灣樂作創益協會」,分享如何以電商方式帶入資源,讓公益變創意,協會規模不大,卻能在網路資源募集及方案創新設計上有突出的表現,由社工系魏希聖老師特別邀請協會陳正評部長及林佩詩督導,為15位社工系學生帶來「創新公益,快樂服務」的講座。

樂作創益協會創辦人陳愛珠女士從20年前開始早療服務,輔導超過500位個案,不捨早療的孩子從學校畢業後,訓練及進步就中斷,甚至面臨求職碰壁及無處可去的困境。因此,在2018年與兩位專業夥伴,一起成立「台灣樂作創益協會」,期望用快樂、創新、創益且多元的培訓方式,打造身心障礙者的專業學習場域,幫助他們朝向自立生活的目標前進。目前協會主要服務對象為身障者及獨居長輩,並有四大目標:「身障者家庭支持」、「成人智障者照顧」、「公共環境與獨老環境改善」與「身障者代工作業」,提供身障者代工作業、多元培訓課程及社會參與等服務。

行政管理部長陳正評表示,協會於2018年創立後,以「快樂做公益」為理念,以智能障礙、唐氏症、自閉症、腦性麻痺及多重障礙症,經醫師評定心智年齡為12歲以下為服務對象,並稱為「身障樂兒」,有別以往的喜憨兒、慢飛天使等,是為了讓協會的服務專業做出區別。除此之外,為打破對於心智障礙者的刻板印象,制定宣傳策略時,也不單以容易辨識的唐氏症為主角,也加入綜合智能障礙、自閉症、腦性麻痺等一同現身,也教育社會大眾,心智障礙者單憑外觀是無法辨識的,不只是唐氏症,也有許多身心障礙的病症需要大家一起關心。

目前協會在桃園有兩個據點「樂作工坊1號站」、「樂村日照」,將不同障礙程度的樂兒們有不同的照顧,能力較佳的樂兒能在樂作工坊內,學習工作技能,例如代工作業、家事清潔等,可以換取工資並減輕家庭負擔。而樂村日照中心目標是要延緩樂兒的退化及老化,因此聘僱治療師進駐,針對樂兒的狀況進行個別化復健診療;為了提升社區適應,進行虛擬排演及實際操練,如大家以為很簡易的購物行為,樂兒們是需要反覆操作練習。

陳正評也表示,為了豐富樂兒們的課程,開辦了「藝術治療指尖畫」讓他們接觸藝術媒材,並練習分享作品的設計心得,並且收集作品開辦展覽。也成立「樂樂劇團」舉辦聖誕公演,這對工作人員和樂兒們是非常有挑戰性的,所謂台上10分鐘,台下十年功,籌備排演長達3年才能推出公演,只要給他們指導、練習跟時間,也啟發了樂兒們的多元潛能。

呼應台灣高齡化趨勢,協會也成立了「長者關懷部」,督導林佩詩表示,鑑於社會人口高齡化,及全球每3秒鐘就有一人患有失智症,而在台灣65歲以上人口有450萬人,就有35萬人患病,因此籌備「老來伴學堂」,看似與日照中心很相像,實際上老來伴學堂更看重失智家庭支持與互助環境,進而提供一個家屬陪伴相互分享的機會,對於失智症患者家屬更多了溝通、陪伴和真正的喘息時間與空間,對於患者更強調引導獨立完成,增加自我掌控能力,讓失智長者可以獲得自新、快樂及成就感。也因此老來伴學堂的長者,在活動參與度、情緒穩定度、食慾狀況及當日睡眠狀況都能有很好的表現。

因為協會服務身障樂兒及高齡者兩種對象,近年來也推動「樂作家務隊」,媒合樂兒們為獨居長者做家事清潔工作,此方案在網路上推出後大受歡迎,一種捐款可以幫助兩種人的CP值很高,同學們也對此相當好奇。陳正評回應在創辦夥伴中,有一位是具有電商專業背景,因此導入Facebook的投放經營,經過大數據分析後,發現協會受眾介於3545歲之間,有7成多為女性,另有1832歲的年輕族群選取每個月100元的小額捐款,因此協會會採立即回饋並發放禮物鼓勵捐款人,並於年末致電感謝捐款,是協會獨有的行銷手法。

同學在與NGO交流的過程中,不斷思考在實務上應如何創新服務及募集資源,陳正評也總結協會因為可以自籌資金,不依賴政府資源及標案介入運作,也因此可以發展出許多有創意的方案,並歡迎北大社工系的同學實習,發揮創意為高齡及身障者開啟更多不同的可能性。社科院USR計畫以大學為基地,回應超高齡社會的需求,培育高齡社會專業人才,以善盡大學社會責任;也鼓勵同學們透過自學、參與服務、實習、實作,並參與NGO的相關活動,為自己投入職場進行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