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化過程中必然要面對自我的不完美,不再是年輕美貌、身強體壯,但這個自然的過程中,應該要如何坦然面對與接納呢?國立臺北大學社科院USR計畫、高齡中心與耶魯心靈工作坊、任林基金會協力合作,於11月30日辦理了「魔法滿屋」電影讀書會。為呼應11月份感恩節的到來,本次於北大圖書館六樓會議室辦理,有將近20位社區居民參與,從動畫中認識自我,接納老化。
劇情講述哥倫比亞的群山裡有座充滿魔法的神祕小鎮,住在那裡的馬瑞格家族於一次災難中觸發魔法蠟燭降臨奇蹟,每個人都被賜與一種魔法天賦,唯獨女主角米拉貝兒,成為家族中的「特別不特別」,當日後家族面臨危機時,雖然沒有魔法能力,她仍沒有看輕自己,仍努力以自身力量拯救家人;即使家人或多或少還是有些看不起她。而在一次的危機中,米拉貝兒察覺家人的天賦,其實是伴隨著壓力的,因為總是活在他人的期待裡。反倒是米拉貝兒總是正面樂觀看待自己的平凡,仍能找到自我的優點並為自己打氣,這是比「魔法」更珍貴的能力。
任林基金會主領老師梁美霞在觀影後,鼓勵長輩不要排斥接觸動畫電影,許多動畫電影不只畫面、劇情精彩,更蘊含蓄多訊息,看動畫片更能喚醒心中的內在小孩。老師更引導長輩思考,電影中人物有什麼特質、魔法,在看完電影後覺得自己身上跟劇中人物有哪些特質相似、有哪些人物特質值得自己學習?老師特別提到劇中「祖母」的角色,為了要保護家人,設下許多的禁忌,也隱約歧視米拉沒有魔法這件事。
耶魯社區的素卿大姊分享對於畫面的喜愛,包括劇中畫面色彩、劇情都十分用心,畫面細節栩栩如生,更提到劇中家庭成員一同攜手克服了困難,迎來快樂大結局,看了很是溫馨感動。老師也引導長輩們思考,現實生活中是否也像劇中家庭有著不能說的秘密呢?簡淑貞大姊分享,在劇中家人都有魔法能力的情況下,其實劇中家人都承受著很大的壓力,進而不敢表達出自己的弱點,也因此壓抑過度後,魔法屋垮了。但也因為壓力散了,大家心情輕鬆起來,反而家庭關係和諧了起來、團結起來,氣氛好了,反而促進鄰里間的凝聚力。
林芳梅大姊分享,認為劇中人物態度的轉化很重要,畫面中人物造型會跟著角色情緒轉變,十分令人驚豔。她很喜歡劇中角色在把身上特殊能力卸下時,同時也卸下了隔閡,能使不快樂消融、擁抱彼此的缺點。最喜歡的台詞是「我是我家人」在生活中,有時我們顧著責怪自己的家人,卻忘了自己也是家庭的一份子,這句台詞讓人重新找回歸屬感,且每個人都是有價值的,平凡也有它的重要性;這部電影讓人重新思考看待事物的價值,以及擁抱所愛之人的方法。在場唯一男性方進福大哥表示,參與者也十分贊同其他人分享的心得,並認為這部電影十分具啟發性,對於不了解的人事物不要隨意產生偏見、遇到挫折時也不要輕易放棄。
子菡老師認為此部片是一個家庭撕裂並重建的故事,家庭成員皆善良、共同努力、彼此相愛,但卻因種種原因破碎了。而這樣的破碎卻不是一件壞事,反而讓人們看見了自己的恐懼與軟弱,魔法本是一種祝福,卻造成了人們內心的恐懼;而當魔法消失了,人們才認知到,自己的價值並不在所擁有的事物,進而去解除內心的恐懼。每一件事情的發生,不必用自己主觀去定義其好壞、或是逃避,當有天我們能勇於面對事情的發生,才能夠真正的接受,並突破當下、向前邁進成長。
當我們老了以後,我的美貌、名利、地位、聰明,我還可以看得到我自己的價值,我還可以喜歡我自己嗎?導演非常有趣,在米拉貝爾看到的圖像中,房子粉粹後又重建,最後美好的結局是讓自己接受不完美,可以接受別人的幫助,成為相互流動的新關係,而魔法回來後,就成為家庭的祝福。老化過程中面對自我與他人的關係,可以思考如何重建自我的價值,當名利錢財留在人世帶不走的時候,留下愛與被愛的關係,也成為老化重要的議題。
北大高齡中心、社科院USR計畫,將持續與耶魯心靈工作坊合作,透過電影讀書會來認識人生與因應老年,歡迎社區高齡者加入,透過電影來觀照自我內心,透過社群來促進人際互動,也持續創造高齡友善的臺北大學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