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USR計畫關注高齡議題,支持在地樂齡社群,與耶魯心靈工作坊合作,由財政系楊子菡老師邀請任林基金會梁美霞老師,定期為社區長者帶來電影讀書會,9月21日於北大社科院807會議室辦理了「天才的禮物」觀影會,探討代間衝突。現場共有26位社區長者參與,討論人生的「成功」與「幸福」,究竟如何取捨?特別以高齡的視角觀看此片,也讓長者們道出心中的人生的價值。
「天才的禮物」主角瑪莉是一個7歲女孩,出生時媽媽自殺前,將其扶養權交給舅舅法蘭克,入學時被國小老師發現具有驚人的數學天賦,而法蘭克竭盡所能地讓瑪莉過著正常七歲小孩的生活,但這一切平靜就在外婆出現後,就開始爭奪撫養權,瑪莉也面臨被迫與相依為命的舅舅分開。在雙方律師攻防的過程中,拼湊出瑪莉的媽媽黛安,也是具有超凡的數學天賦,但在外婆伊芙琳高壓管教之下,完全斷絕黛安的交友、生活的樂趣,只能不斷地鑽研數學,直到黛安懷孕生下瑪莉後,決定以自殺報復外婆,並將瑪莉託付給舅舅法蘭克撫養。
而法蘭克因為看到妹妹黛安雖有天賦,卻在伊芙琳的錯誤對待之下,換來一個破碎的人生,也因此法蘭克不想讓悲劇再度發生。而法官最後判定瑪莉住進寄養家庭,在正常的家庭中長大,因為外婆與舅舅都有撫養上的缺陷,外婆過於高壓、舅舅生活環境不佳,而瑪莉被迫要離開感情依附最深的舅舅,也陷入極大的憤怒中,卻也無能為力。
然而,在寄養家庭生活一段時間後,瑪麗原有的生活完全被摧毀了。法蘭克得知跟著瑪莉一起去寄養家庭的愛貓無預警被抓去收容所,即將被安樂死之際被法蘭克制止。法蘭克發現對貓過敏的伊芙蓮已經住在瑪麗的寄養家庭,並監督著瑪麗的教學。他向伊芙蓮透露其實黛安早已證明數學難題「納維—斯托克斯問題」,但要求法蘭克只能在伊芙蓮死後才能公開。得知這一切的伊芙蓮眼看黛安已把難題解決,卻不願公開。於是法蘭克提出協議,伊芙蓮若不反對他擁有瑪麗的監護權,便能換取公開黛安的證明,伊芙蓮最終不情願地同意了。電影結束時,瑪麗回到公立學校過「正常」校園生活,下午進行大學的課程,下課後回到公立學校附近的遊樂場跟朋友們玩耍,得到「成功」與「幸福」的平衡人生。
片後長者回應熱烈,李蘋大姐分享美國巨星麥克傑克森,從小被要求當童星而失去快樂的童年,才能成就一代巨星,但在破碎的童年與複雜的演藝圈中,也讓他扭曲了自己的個性,晚年也傳出戀童癖等醜聞;看完此片也讓她體會到,應該要讓孩子在愛的環境中成長,而非用大人的想法去左右孩子。蔡麗華大姐也同意應該要讓孩子去做她要做的,而不是完成大人未完的夢想。許淑芳大姐看到片中親情的衝突,也有感而發,溝通不見得是要說服誰,而是要學習理解。孩子需要的是寵物、了解她的鄰居、朋友、親情,而非學術成就;這會走向死胡同,而豐富的生活體驗也可以讓學術更貼近生活。
陳國榮大哥則分享在自己成長的過程中或工作上,也遇到很多很有天分的人,因為自己是學理工的,因此對於數學很有感,有天分而快樂的人並不多,因為成長過程中有許多壓力;為了扶養權的爭執,讓我們看到一個天才要照自己個性成長真的很不容易。施立勇大哥表示,片中背景是佛羅里達,他與妻子在哪裡住過一段時間,佛州的環境很好,孩子們也都寄情於物,喜愛寵物是很普遍的事,因此可以理解片中的寵物被送到收容所,會成為劇情的轉折點。從長者的眼光來看,通常是希望孩子不要步上我的後塵,但最重要的是問孩子喜歡甚麼,大人應該要給予孩子獨立學習及探索的環境,讓孩子找到自己所要的人生。
美霞老師回應看到法蘭克跟瑪莉在沙灘上的對話,讓她很感動。瑪莉問「你相信有上帝嗎?」法蘭克回答「我有我的想法,但是我不想影響妳。」有多少大人可以不強加自己的想法在孩子身上。最後楊子菡老師分享,這部電影在探討人生甚麼是成功?甚麼是幸福?外婆伊芙琳心目中的成功,是名字貼在牆上流芳萬古,因為她自己的夢沒有實現,所以希望孩子成就她的夢想,因此不讓黛安交朋友,為的是功成名就,在教育方式上是相當不人道的。而舅舅法蘭克覺得自己沒有給她很好的環境,或是會下錯決定害了這個孩子。然而,連自己的女兒的幸福都不在乎,又如何創造人類更大的幸福?許多天才教授、資優跳級生、學得很快之外,有好結局的有多少?要經過時間的淬鍊才能有成熟的生命。
林芳梅大姐分享,成功與幸福的輕重在每個人的心目中不一樣,人們就在生命的不如意中可以得到啟發,整合自己人生的平衡與完整。沙榮貴大哥分享這部片子以喜劇收尾,資優生的特徵就是很驕傲,希望選擇自己的前途;而現實生活中他也看到有一個媽媽把一個孩子逼瘋,望子成龍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孩子們應該要決定自己的生命的權力。
社科院USR計畫及高齡與社區研究中心持續關注高齡議題,並支持在地高齡自發性社群,能透過多元的形式學習並交流,歡迎在地高齡社群如有能創造高齡價值、活躍老化之提案,都可以與計畫聯繫,一起推動高齡友善的臺北大學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