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事務處與荷蘭烏特勒支大學(Utrecht University)合作進行「短期研究交流」及「共同指導」。本次參與的教師韋岱思國際長兼社會學系副教授與荷蘭烏特勒支大學永續發展學系(Departmen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副教授Dr. Jarno Hoekman,延續之前教師間的研究合作關係,促成了這次臺荷兩校的國際交流契機。
在本校與荷蘭烏特勒支大學永續發展學系簽署的學術實習協議之下,荷蘭烏特勒支大學的碩士生Alexandre Thoma與Eva Tamara Boterman,依照本校交換生程序辦理申請112學年第2學期交換生計畫。一般的交換學生以大學部的學生為多數,通常會以修課為目的,而本次來校的研究生則是在碩士課程的最後階段,以研究及撰寫碩士論文為目的。這次來校進行研究交換的Alex與Eva,以永續食物作為研究主題。雖然在國外進行研究需要克服語言隔閡、文化差異,及學習如何有效率分配自己的時間,並同時兼顧密集的語言課程與碩士論文,Alex和Eva都非常推薦來臺進行短期研究交流,體驗不同的文化生活。
Dr. Hoekman表示雙指導的合作模式是非常必要的,主要由原本的指導老師引導論文方向;而海外老師則是可以從歐洲以外的觀點,提供在研究實務上的建議與反饋。像是,如何在臺灣進行問卷調查和準備訪談研究的問題等。韋國際長也提到,兩個指導老師提供研究上更多元的建議,讓學生可以學習如何去思考評估,甚麼建議對自己的研究是有幫助的,而這也需要建立在雙方對於研究文獻上有基礎的認知。同時,這個合作也幫助老師了解不同學校指導學生的方式。荷蘭烏特勒支大學在碩士論文的撰寫非常有制度化,韋國際長透過這次的機會,特別邀請Alex與Eva在5月15日和本校社會系的同學們分享撰寫論文的經驗,提供本校學生對於撰寫論文的架構有更全面的了解。
Dr. Hoekman認為申請本交流計畫的方式其實很簡單,建議未來有興趣參與國際交流的老師,一開始不需要把計畫想得太複雜,可以先從小的計畫開始著手。韋國際長也表示非常高興能有機會邀請更多國外學者/學生來臺北大學進行短期研究交流,這種合作模式會比較密集的進行,但規模比較小,因此需要付出的心力與經費相對比較少。
為提升全球學術移動力及學術影響力,國際處積極推廣國際研究合作的各種可能性。希望能藉由這次的經驗,讓本校教師了解國際交流其實門檻不高,並沒有想像中困難。如果老師已經有海外的研究夥伴,也可以參考「短期研究交流」及「共同指導」的模式,發展國際合作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