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學年度通識教育中心通識月閉幕式暨飛鳶博雅講座第六場,由通識教育中心與社會科學院USR辦公室「友善接待」方案聯合辦理,邀請到陽明交通大學音樂研究所教授、鋼琴家辛幸純,以「作品如詩如畫的臺灣作曲泰斗馬水龍與波蘭鋼琴詩人蕭邦的對話」為題,帶領參與之師生與新北市三峽區礁溪里的長輩,透過音樂連結,進而探索一場跨越時空的音樂文化之旅。
辛幸純教授畢業於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鋼琴博士,亦為英國皇家音樂院金牌最高榮譽得主。辛老師十三歲即進入英國著名的梅紐因音樂學校就讀,並曾與小提琴大師梅紐因合作演出。辛教授同時也多次獲得國際鋼琴大賽獎項,亦與多國交響樂團以及名家合作,活躍於獨奏、室內樂和大師班教學,足跡遍及倫敦、紐約、香港以及世界各地。目前辛老師致力於培育國內新世代之鋼琴家,創辦「交大室內樂集」,積極彈奏與推廣欣賞當代音樂以及經典作品。此外,辛幸純亦以馬水龍鋼琴獨奏作品全集《素描・台灣》,入圍第34屆金曲獎傳藝類最佳藝術音樂專輯獎。
活動開始,辛老師先是介紹了臺灣現代音樂的重要推手馬水龍教授的音樂生涯以及創作理念。馬水龍教授畢業於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音樂科作曲組,後獲德國雷根斯堡音樂學院獎學金。旅德期間,馬老師雖受西方作曲技法之薰陶,但卻也從未忘懷根植於家鄉土地的文化之情。辛老師道,馬老師的作品融合了傳統與現代之技法,並結合了臺灣本土客家、閩南以及原住民等文化元素,致力於開創與發展具臺灣現代音樂的語彙。馬老師的代表作如《臺灣組曲》(1966)、《雨港素描》(1969)、舞劇《廖添丁》(1978)等,皆展現如詩畫般之音樂意象以及深刻的人文本土情懷。同時,馬水龍老師亦於1982年任國立藝術學院(今臺北藝術大學)音樂系教授以及創系系主任,1991年擔任國立藝術學院校長,1999年獲頒第三屆國家文藝獎,2000年獲頒二等景星勳章,2004年獲金曲獎特別貢獻獎,對於臺灣音樂界影響深遠。
接著,辛老師介紹素有「鋼琴詩人」之稱的波蘭作曲家蕭邦。蕭邦是歷史上甚有影響力和受歡迎的鋼琴作曲家,是歐洲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之一,亦是波蘭音樂史上非常重要之人物。蕭邦的父親為法國人,母親則為波蘭人,其自幼就非常喜愛波蘭民族音樂,7歲即開始創作波蘭舞曲,成名於20歲之前。此外,蕭邦在作曲時,亦多會運用與結合波蘭音樂元素,如聞名於世的波蘭舞曲與馬厝卡舞曲等,因此蕭邦遂而有愛國音樂家之稱。蕭邦終其一生主要作品為鋼琴曲,在這些作品中,實有不少艱深技巧的練習安排,然而蕭邦之最終目的,實不以炫技為目的,而是希冀彈奏者在彈奏時,能更注重彈奏間所流露出的樂曲詩意與細膩的情感宣洩。在《二十四首練習曲》的創作中,蕭邦挑戰了演奏者的各種技巧,如快速琶音、連續跨度音程以及歌唱性旋律等,是極具音樂會價值的高難度作品。辛老師道,蕭邦是將鋼琴練習曲的高難度技巧,轉化成更具音樂詩意表現方式的高手。
本活動,辛老師現場亦演奏了馬水龍的《臺灣組曲》與《雨港素描》選粹、《關渡素描》、《鋼琴奏鳴曲》第二樂章以及蕭邦的《二十四首練習曲》之選粹。演奏中,辛老師以細膩的觸鍵技巧以及豐富的情感,詮釋了兩位作曲家的詩意音樂,現場之師生與社區長輩們,皆沉浸在琴音之中,想像畫境,感受詩意與音樂的交融。辛老師在場亦特別引用馬水龍在《雨港素描》手稿中所言:「詩是無形的畫,畫是有形的詩」,比擬音樂中有詩意,詩中有畫境,三者之交融的情境。最後,辛老師亦特別指出,蕭邦與馬水龍,一位在西洋音樂史上具特定風格代表,另一位則是在臺灣本土音樂發展上執牛耳之地。儘管,兩位作曲家來自不同東西方文化的薰陶,終其一生,卻也都將音樂視為是文化的載體,將個人生命與其家鄉文化精神,融合在手中所創作的音符當中,轉化為更深一層次的藝術人文關懷。
本場活動,不僅讓與會者認識作曲家馬水龍與蕭邦的音樂世界,同時也引發大家對音樂與自身文化價值的重新思考。本學期通識月以「安住身心」為主題,最後就也在辛老師的引導與彈樂間,溫馨圓滿落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