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圖上的臺灣:AI時代領航未來的教育願景」主題講座
—以跨世代對話啟航AI新教育思維—
為歡慶國立臺北大學76週年校慶暨「跨域融合;AI賦能」校務發展方針,學務處課外活動組與余紀忠文教基金會、智榮基金會攜手合辦【公民LIGHT HOUSE】校慶講座活動,於114年11月13日(星期四)下午13時10分至15時,假公共事務學院119會議廳舉行「世界地圖上的臺灣:AI時代領航未來的教育願景」主題講座。本場講座以「AI時代下的教育轉型與人文價值」為核心,邀請前考試院長、前教育部長黃榮村教授擔任主持人,並由兩位重量級學者──臺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系教授陳郁秀與陽明交通大學榮譽教授、前中華電信董事長呂學錦──分別從人文藝術與科技產業的角度,共同探討人工智慧對未來社會、教育及人類創造力的深遠影響。現場亦有林道通校長、張玉山副校長、王佳惠總務長、胡中宜學務長、亞洲暨泛太平洋地區研究中心陳俊強主任、通識教育中心王冠生主任、經濟系郭文忠主任、法律系黃銘輝主任及校內多位師長蒞臨聆聽;余範英董事長率余紀忠文教基金會貴賓一行亦親臨指導。同學參與踴躍,氣氛熱烈。
本次講座為【公民LIGHT HOUSE】青年品牌系列活動之一。該計畫由余紀忠文教基金會發起,以「擁抱失敗、築夢踏實、放手實踐」為精神,旨在凝聚不同世代的智慧與勇氣,搭建跨世代對話的平臺,讓青年在科技浪潮與社會變革之間,重新思考「臺灣在世界地圖上的定位」。活動以故事與行動為引,透過典範人物的分享,讓理想與夢想不再遙不可及,而是能在生活與教育中實踐的力量,期盼點亮青年心中的微光,共同勾勒AI時代的未來藍圖。
科技與教育並行:以AI驅動教育轉型願景
講座伊始,播放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董事長的錄影引言。他以「地球是圓的,任何一點都是中心」為開場,指出臺灣在全球舞臺上不僅是科技中心,更應成為對人類有貢獻的創新中心。他鼓勵青年在AI與創新的時代背景下,找到屬於自己為人類社會努力的方向,並以實踐行動讓世界看見臺灣。
林校長於致詞時指出,本校正推動「雙軸轉型」——以AI賦能與永續發展為核心,將法商社會科學與科技結合,培養具跨域整合力的新世代人才。校長以建築師安藤忠雄的故事勉勵同學:「青春,是不斷在失敗中成長的勇氣。」他強調,AI技術的發展固然迅速,但教育的本質仍是培養有夢想、有判斷力與創造力的公民,而非被科技取代的操作者。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董事長致詞時亦提到,基金會多年來持續關注青年世代的教育與社會參與,希望透過【公民LIGHT HOUSE】系列活動,讓青年學子有機會接觸真正有行動、有理念、願意承擔時代責任的典範人物。她指出:「教育的價值在於啟發與感動,一次良善的互動,可能改變他人的一生。」並期盼青年能「活出自己、感念他人」,在AI浪潮下仍保持人文溫度與社會責任。
AI時代的人文省思:藝術、創造力與教育的再定義
首先登場的與談人陳郁秀教授以〈AI時代,領航未來的教育願景〉為題,從藝術家的角度剖析AI與人類創作力的根本差異。她指出,歷次工業革命雖帶來技術革新,但最終仍需以「人」為中心的教育轉型。AI可以在短時間創作上千首音樂、生成無數畫作,但無法取代人類內在的情感與感動,因為「藝術的靈魂來自心靈的共鳴,而非演算法的模擬」。
陳教授以音樂與繪畫為例,說明科技如何推動藝術形式的突破。從印象派畫家走出室內捕捉自然光線的革命,到當代建築師運用數位建模完成複雜結構,她指出:「每一場技術革命都是挑戰,也同時是機會。唯有參與,才能創造。」
在教育層面上,她認為AI時代的人才培育應強調「技術思維與藝術感性並重」,讓理工與人文從對立走向協同共生。她強調:「AI無法取代人文價值與創造力,我們要教會學生的不只是操作技術,而是如何在AI世界中,保有人性與靈魂。」
智能與人性共存:AI時代的挑戰與認知啟示
第二位與談人呂學錦教授以〈AI時代,智能科技智慧個人〉為題,從電信與產業發展的宏觀視角切入,回顧自1965年至今科技發展的四個階段——從大型電腦、網際網路、雲端運算到生成式AI——闡述AI如何成為「以電為血液、以資料為靈魂」的產業核心。他以半導體產業為例指出,臺灣之所以能在全球科技版圖中佔有一席之地,關鍵在於持續創新與跨界整合的能力。
他同時提醒,生成式AI的能量巨大,但仍受限於演算法本質。「AI是處理『或然率』的機器,並不具真正的理解能力。」AI的運作雖可帶來效率,卻可能導致「認知負債」——過度依賴AI將削弱人類的深度思考與記憶力。
呂教授引用研究指出,長期使用AI輔助學習的學生,其語意判斷與記憶表現皆顯著下降。「不要讓AI乾掉你的大腦。」他語重心長地提醒青年,AI應是工具,而非思想的替代者。
他進一步分析未來職場的轉變,指出AI將大量取代例行性工作,但也將創造管理與創新職缺。他呼籲年輕世代培養三項關鍵能力:學習力、深度溝通力與情感理解力。「真正不會被取代的人,是懂得如何與AI共處、懂得使用AI的人。」
問答與對談:AI無法取代的,是「靈魂」
在綜合座談與現場提問中,師生踴躍發問,討論焦點聚於AI能否取代心理師與教育者。心理輔導的核心在於「同理心」,而同理心無法被演算法複製。AI沒有靈魂,它可以模擬情緒,卻無法理解痛苦。
呂教授則以真實案例分享,一名學生長期與AI對話後逐漸重拾社交信心,顯示AI雖非具情感的主體,但在陪伴性互動上已展現潛在療癒功能。陳教授則提醒:「科技能輔助人,但不能取代人。真正的關鍵,是如何讓AI成為人類情感的延伸,而非替代。」
AI的顛覆不可避免,未來社會最具韌性的能力,在於「人文感受力」與「跨域整合力」。聽從你的心,做你熱愛的事。只要專業夠深、願意學習,你永遠能在AI世界中找到位置。
教育與文化的燈塔:共創AI時代的臺灣願景
本場講座在思想激盪與掌聲中圓滿落幕。黃榮村教授於結語中指出,AI的發展雖為不可逆趨勢,但教育的任務始終如一——「讓學生成為會思考、能感動、有判斷力的人」。他以「AI是工具,人是靈魂」作為全場總結,提醒青年在擁抱科技的同時,切莫遺忘作為人的溫度與倫理。
此次活動不僅展現臺北大學在推動AI跨域教育的積極作為,更體現致力於打造學術交流與公共討論平臺的宗旨。透過跨世代、跨領域的對話,本校期盼青年學子能在AI浪潮中培養批判思考、創意表達與社會關懷的能力,並以行動實踐「公民LIGHT HOUSE」的精神——擁抱失敗、逐夢踏實、放手實踐,讓臺灣在世界地圖上,繼續發光發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