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超越病理評估,建構以家庭為中心的永續照顧體系?臺北大學社科院 USR 計畫與魏希聖老師合作,結合社工所「社會工作專題」課程,於10月13日 舉辦第97場「在地論壇」,邀請士林靈糧堂社會福利協會周志展處長,來校分享「家庭照顧者支持服務」,共有11位師生共同參與。周處長以其多年投入家庭照顧服務的實務經驗,幫助學生認識照顧者在長期照顧體系中的多重挑戰與心理壓力,並鼓勵學生將理論與現場經驗結合,培養具專業敏感度,能促進理論與實務的對話的未來人力,共同回應超高齡社會的到來。
周志展社工師首先依據《長期照顧服務法》的定義,闡釋了長期照顧的核心服務內容。他接著澄清了社會對照顧者普遍存在的五大迷思,包括「照顧就應該要自我犧牲」及「100分的照顧才是好的照顧」等;周社工師強調,照顧者唯有適當地讓自己喘息,才能有更好的照護品質,並提醒照顧者的情緒會嚴重影響被照顧者,因此「唯有我快樂,才會有健康家人」。他也鼓勵照顧者應大方接受協助,並認識到照顧家人對整個家庭和社會具有的重要貢獻;隨後,也介紹了不同階段的照顧者樣態,從需及早認識長照資源的預備照顧者,到可能出現憂鬱傾向的資深照顧者,以及需學習重返社會的畢業照顧者。
演講中進一步深入討論了特殊家庭照顧情境,包括身障、精障與癌症家庭所面臨的複雜心理負荷。在精神疾病家庭中,挑戰在於疾病的不確定性與慢性壓力,使照顧者長期生活在對未來未知的恐懼中。照顧工作多為「心力」的付出,其中確保個案的「藥物依從性」被視為最大的挑戰之一,且此類家庭常面臨強烈的社會污名與孤立。周社工師也指出,長照與身障服務體系在資源整合上存在困難。而在癌症家庭,照顧者除了需承擔「專案經理」的責任外,還會經歷「預期性哀傷」(Anticipatory Grief),同時因自費治療項目,常面臨被稱為「財務毒性」(Financial Toxicity)的沉重經濟負擔。
周社工師特別闡述了高負荷照顧者共同的困境,包含耗竭(Burnout)、社會隔離與自我忽略。他詳盡介紹了「模糊性失落(Ambiguous Loss)」,這是一種關係失落不清楚且持續無結束的狀態。類型二的模糊性失落,即「生理存在、心理缺席」(如失智症),可以用前美國總統雷根夫人南希的說法來描述:「知道自己正在失去,但好像還沒有真正失落」的感受。應對此類失落的策略,包括找到意義、調節掌控感、重構身分,並在支持團體中尋求希望。
針對實務工作,周社工師提出了強烈的反思與批判。他觀察到,許多第一線工作者未能將「家庭照顧者」視為服務個案,且實務社工傾向於只服務有 CMS 評估的被照顧者,著重於身體評估,而心裡社會評估則極為薄弱。他分享自身經驗,坦言過去只在長輩「出問題」時才聯繫家屬,從未看見長輩的優勢與資源,破壞了關係建立的機會。因此,他呼籲專業者必須放下自身的「規範性需求」(專家)視角,因為這種評估往往只側重於病理層面。專業社工應轉換視角,看見案主內在的韌性保護因子。
從這些反思出發,周社工師提出根本的服務模式轉變,即從單純服務被照顧者的傳統模式,轉向「充權案主、服務好家屬」。他倡議社工在面對家庭難題時,應學習更為謙卑與緩慢,找到讓生態得以「鬆動」的機會。此外,他也鼓勵實務工作者應回歸社區工作,發掘如宮廟、教會等後端生活資源。最後總結提出「建構以家庭為中心的永續照顧體系」,將目標從「照顧好一個人」轉向「支持住一個家庭」。
參與學生回饋表示,透過講者以真實案例分享實務現場的挑戰,他們更能理解家庭照顧者的壓力來源及其背後的社會脈絡。本次講座幫助學生重新思考「照顧者也是服務對象」的觀點,並認知到自我照顧與社會支持的重要性。這對於培養社會工作專業的實務敏感度及跨系統思考,具有顯著助益,也將是超高齡社會到來之際,培育高齡服務者需要著重之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