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永續月的專題講座邀請到邀請到「優樂地永續服務股份有限公司」的永續管理師劉佳宜,透過演講與玩遊戲的安排,探討個人如何透過實踐「社會影響力」,在低碳轉型的浪潮中,找到永續發展的新契機。
一反講座常見的開場,講者劉佳宜親切地邀請所有民眾同學起身,透過壹連串生活化的是非題,挑戰大眾的「環保迷思」,也為這悶濕的午後帶來一股活力。「塑膠袋分解需要100年嗎?」一題引發熱議,講者揭曉答案:「答案是『否』,因為它至少需要『超過』100年,甚至可能長達400年!」她強調,這題的重點在於推廣使用環保袋。而「多一點歡笑,也是一種永續行動嗎?」這題,全場幾乎一致地走向「是」,認同正向情緒與心靈環保是推動永續社會不可或缺的正向循環。
接著,講者正式進入「社會影響力」的主題。她拋出問題引導聽眾思考,一位民眾精確地講出「社會中不同世代的互相扶持、連結與共榮」這個答案。講者對此表示高度讚同,並以此為基礎,分享了三個實際的社會創新案例。
首先是「基隆和平島公園」,講者稱其為轉型的「模範生」。和平島的社會影響力不僅在於「生態保護」,更關鍵的是創造了「在地就業機會」,他們培訓當地居民成為導覽員,將環境教育與社區經濟緊密結合。其次是社會企業「點點善」,他們透過平台讓身心障礙的孩子們發揮創意進行繪畫,再將版權應用於商業產品(如奇美食品的月餅禮盒)上,為創作者帶來收入與尊嚴。最後是「成真咖啡」,他們發起「非洲潔淨水計畫」,將部分盈餘投入非洲改善水資源,當地農民因此能種出更好的咖啡豆,再由「成真咖啡」採購,形成了一個「正向商業循環」。
最後,講者介紹了全球性的「B型企業」(B Corp)認證。「B」代表的是「Benefit」(共利),這項認證的核心是評估企業在「公司治理」、「環境」、「社區」、「員工照顧」與「客戶關係」等五大面向的表現。她舉例,如台灣知名的「歐萊德」、「茶籽堂」、「鮮乳坊」等,都已獲得B型企業認證,證明了企業在追求獲利的同時,也能兼顧對社會與環境的正面貢獻。
講座的上半場,講者透過動靜結合的方式,從生活中的環保小事,延伸到全球性的社會創新趨勢,以豐富的案例,清晰地勾勒出「社會影響力」不再是單向的捐助或公益,而是一種可衡量、可持續、可創造多贏的社會新氣象。而在講座的下半場,講者準備了優樂卡這款桌遊讓大家體驗,在桌遊實戰中有各種永續議題的關鍵字與問題卡,讓玩家能從不同的角度來闡述意見,再集體選出最認同的想法。永續優樂卡不僅幫助玩家理解夥伴對於永續議題的看法,在討論與分享的形式中,讓即使是剛踏入永續圈的玩家,也可以快速理解永續議題的
核心思維。遊玩的過程中過程中,大家暢所欲言,與同組其他夥伴分享自身經歷,彼此透過腦力激盪來共同完成這款遊戲。
透過講師的介紹和桌遊的體驗使參與的民眾學生對環保、對永續活動有全新的認識,更證明了追求獲利與實踐社會共好不見得事件矛盾的事,兩者可以相輔相成,希望這次的活動能讓所有參與者建構出一幅屬於自己可衡量、可持續、可創造多贏的永續藍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