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北大學
國立臺北大學
Loading...
跳到主要內容跳到主導覽列
主選單錨點
主內容錨點
訊息
GENERAL.
首頁訊息
飛鳶博雅講座 木子鵬談生命韌性與溫度

本學期飛鳶博雅講座第二場次,邀請木子鵬先生談論他自身的生命歷程。從大漠新疆、游牧西藏多年的生活與工作經驗中,以獨特視角觀察、親身經歷的故事,敘說自己在極境中傾聽生命的韌性與溫度。

來自新疆烏魯木齊、後來成為臺灣女婿的木子鵬,本名李鵬。這位「烏魯木齊先生」的成長,從旅行和搖滾樂開始。年輕時,一心嚮往電影《新龍門客棧》裡的大漠江湖。在十七、八歲那年,他與一位維吾爾族朋友騎著腳踏車,穿越塔克拉瑪干沙漠,這片東西長1,100多公里、南北寬550公里的大沙漠,而且是走「翻越天山」的路線。

有一次翻越天山時,他在一個部落裡過夜,半夜天山下雪,全村都是哈薩克人,語言不通,只有一位村民會講一點維吾爾語,木子鵬必須透過漢語、維吾爾語等幾種語言輾轉翻譯才能溝通。「為何同樣是家鄉,卻如此不同?」他開始對這個世界有了新的看法。

另一件影響他的事,是音樂。木子鵬在十五、六歲開始接觸搖滾樂,當時聽搖滾樂就像買違禁品一樣困難,他靠去拿「打口卡帶」來聽流行音樂。所謂「打口卡帶」,是早期美國唱片公司將賣不完的卡帶外運,並刻意在卡帶上弄個缺口後再流入當地市場,只要用膠帶黏起來,仍可正常使用。

「這東西有點意思,大陸各地開始有一些地方從事地下販售。我偷偷買來聽,去了解龐克和搖滾等音樂風格。世界竟然有這種聲音,我開始想,我的世界是怎麼了。」那時,木子鵬困惑起來,對學校制式教育產生反抗。他說,學校的教育無法給他答案,他想探索自己的路。

十八歲離開新疆去北京闖蕩,去北大旁聽課程,自學英語,因為喜歡藝術品,也在英國待了幾年。來了臺灣後,創辦「游牧行」,和一些青藏高原遊牧民族成了朋友,共組創業團隊,引領外地遊客體會高原生活、了解藏人文化。同時也協助當地居民營生,研發帶有藏族文化的周邊手工品。在他所拍攝的照片中,每一位藏民都有自己的故事、自己的生活,以及背後的生活底蘊。他把所有生命和時間投入創業,在事業蒸蒸日上時,一場新冠,瞬間歸零。

團隊解散、失去收入,懷抱功成名就的企圖,卻遭遇這場無常。最低潮的這幾年,木子鵬去臺灣山裡,去看部落原住民朋友們打獵;在澎湖海邊游泳、去荒島上待個幾天。在人生至暗時刻,開始思考人生的意義,並且用日記來反思自己,寫出最深處的情緒,而這一段低潮,也成為生命中的養分。「Next Big Thing?,我再來要幹什麼事?」他開始在臺灣講他的旅遊故事、做新疆菜,繼續生活。

經歷過挫敗與迷茫,木子鵬重拾自己,和在場同學分享他獨特的生命故事。他告訴同學們,找出年輕的自己,想想生活的動力,別去活成他人想要的樣子,而是自己想要的樣子。「朝外走,向內看,用旅行來探索世界。」回顧他現階段的人生歷程,有起有伏,卻不斷在生命中勇敢體驗,積極活在當下。

後續四場飛鳶博雅講座,將持續邀請講者分享自己的故事,引導師生在面對生活中多變的挑戰與壓力時,培養穩定內在的力量,以及靈活應對的人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