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應超高齡化社會到來,臺北大學社科院USR計畫與高齡中心關注高齡健康,持續推動「閱讀健康書庫」方案,於114年7月16日辦理第25場次的健康讀書會,主題為「肌不可失、痛定思動」,邀請在地「脊優物理治療所」賴宇洋物理治療師,為30多位社區長者解惑;賴宇洋物理治療師專長為高齡長者復能訓練與骨骼肌肉系統損傷,現場向學員們介紹肌少症,成員皆收穫滿滿。另外也安排三位社區成員以自身閱讀後的摘記,分享閱讀書籍後的心得,大家透過閱讀、摘記、分享、以及生活上的實踐,一起追求健康老化。
賴宇洋老師:「談肌少症,其實是在談怎麼老得有尊嚴」
長期關注高齡照護與身體功能的賴宇洋老師,有系統地為大家剖析「肌少症」的風險與日常因應;賴老師不諱言地指出:「肌少症不是病,但它會偷走你老年生活的主導權。」他強調,隨著年齡增加,肌肉量與肌力自然下降,但透過飲食、運動與生活型態的調整,仍可維持良好生活品質。賴老師也舉例說明:「每次跌倒,其實都不是單一的意外,而是身體能力長期退化的結果。」他不斷提醒大家,肌少症的預防要從年輕開始,而且永遠不嫌晚;他也以一位高齡阿嬤的案例作分享:「她每天做的不是激烈訓練,而是抱孫子、提菜籃,這些生活中的重複動作,就是最實用的『抗老運動』。」
陳明珠分享「好好走路不會老」
成員陳明珠以一段簡單卻深情的分享開場:「我以前走路總是急,沒發現自己其實是在逃避。」她說,開始有意識地「走路」,才真正注意到自己腳底的感受、膝蓋的反應、以及身體微妙的平衡變化。「我們這個年紀,不是要走得多快,而是走得有感。」明珠姊鼓勵大家不妨每天留10分鐘給自己,光是練習穩穩地走路,就已經是一種溫柔的復健。「好好走路,是我們送給身體的一封溫柔告白。」也談到書中的重點是:如果已經有走路習慣的人,「上下樓梯」也是鍛鍊身體的好機會;上樓能加強心肺功能,而下樓則有益於「伸展膝蓋的肌肉」,方法是慢慢微彎曲關節,好讓另一隻脚踩到下一階才正確,這要就不會讓「支撐身體的肌肉」衰老。
溫碧麗介紹「搶救髖腿腳膝踝,一生健步好行」
接著登場的溫碧麗大姊,談到自己如何從長年痠痛與不適中,勇敢面對髖關節的限制。「我曾經懷疑,我這個年紀還能挑戰什麼?」溫大姊在講座中提到,一開始只是試著扶著牆壁做抬腿運動,沒想到幾個月後,她竟能完成簡單的弓步。「髖腳是我們身體的核心支點,不用太複雜的運動,反而是那些每天5分鐘的重複,讓我一點一點找回信心。」她的語氣堅定又溫柔,讓現場不少長者默默點頭。游敬倫醫師在書中推薦的強筋健骨的食物包括以下:
【飲食1】減緩關節發炎:Omega-3以及櫻桃、李子、鳳梨、木瓜、柑橘類與蔥薑蒜辣椒等食物。
【飲食2】補充筋骨關節構成原料:鈣、磷、維生素D、蛋白質、鎂、鐵、鋅等營養素,以及桂圓乾、南瓜子、松子、魚類和貝類等食物。
張金治推薦「肌筋膜健身全書」
成員張金治帶來的是「筋膜」這個較少被日常討論卻關鍵的身體系統。金治大姊以生動的語言說明:「我們的筋膜像是全身的網狀結構,它連結肌肉,也連結疼痛與動作。書中強調,多數運動傷害及生活中的疼痛僵硬感,可能是肌筋膜損傷所致;長者常常不是肌肉沒力,而是筋膜卡住了,透過治療與訓練即可減緩或治癒。」「你怎麼能用卡住的身體去做運動呢?」她也現場示範簡單的滾筒放鬆動作,引導大家「先放、再動」,在緩慢中找回身體的流動感。
臺北大學社科院USR計畫自2022年7月開始成立書庫,鼓勵長者透過閱讀,達到自我培力、重點摘記、團體分享與生活落實的方案目標(Reading、Writing、Sharing、and Doing),這項方案曾經獲得美國石氏基金會(The Dynamic Foundation)與在地尖點科技公司的支持,透過購置、借閱、巡迴、以及講座和分享,大家在醫師與專業人員的指導下,一起追求健康。「閱讀健康書庫」位於社科院811室,開放時間為每週三、四早上9:30〜11:30,目前長輩成員已寫下184份的閱讀書摘,並有113位社區長輩加入,所收藏書籍共893本,均為與健康相關五年內出版的書籍。歡迎鄰近居民與社區長者一起加入,透過閱讀達到吸取健康新知,並認真在生活中實踐,欲加入者請洽02-86741111轉67227林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