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落實大學社會責任、促進青銀世代交流與推廣藝文素養,國立臺北大學社會科學學院USR計畫結合通識中心林子晴老師課程,於5月15日舉辦第46場校園友善接待活動,邀請鶯歌大湖社區關懷照顧據點的40位長者,與校內60位學生共同參與。透過這場「探戈音樂的美麗與哀愁」為主題,以青銀共學暨音樂會形式,一起走入探戈世界,欣賞由林子晴老師特邀來校的班多鈕手風琴演奏家李承宗老師與鋼琴演奏家陳永禎老師攜手演出。
兩位傑出的音樂家與講師
李承宗老師自2004年起自學班多鈕,至今演出足跡遍及臺灣、中國、美國與歐洲,亦為探戈樂團「Circo」團長,同時也是聽覺神經科學博士,致力於音樂與科學的跨領域對話。鋼琴家陳永禎則曾於紐約卡內基威爾廳(Carnegie Weill Recital Hall)、英國斯坦威廳及交響樂廳舉辦獨奏會,足跡遍及英格蘭、義大利、日本與美國等地,並多次參與國際音樂節、擔任比賽鋼琴合作藝術家。
兩人聯手帶來一場充滿情感的探戈之旅,深入介紹探戈音樂的歷史背景、節奏風格與代表人物,從19世紀末布宜諾斯艾利斯與蒙得維的亞的港口貧民窟出發,講者娓娓道來,探戈如何從底層移民文化、演化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音樂與舞蹈形式,讓現場不論是學生或是長者對探戈音樂的歷史脈絡及人文都有更深入的理解。
魔鬼的樂器 vs. 鋼琴的溫度:跨界演出重構探戈經典
李承宗老師解說探戈舞起源於19世紀後期,發源於烏拉圭河(Rio de la Plata)沿岸的大城市如布宜諾斯艾利斯(Buenos Aires)及蒙得維迪亞(Montevideo)。當時的阿根廷社會由大量來自歐洲的移民組成,其中以西班牙與義大利裔居多,他們多從事勞力工作,生活艱辛,情感便寄託於音樂與舞蹈。起初,探戈流行於城市邊緣的貧民窟,在社會底層群體中生根發芽,主軸圍繞阿根廷探戈音樂的歷史與轉化,尤其聚焦於「魔鬼的樂器」-班多鈕手風琴(Bandoneon),李老師以左手與右手音色的對比,示範如何以班多鈕手風琴詮釋探戈中哀傷與堅韌並存的張力。
而鋼琴家陳永禎老師則以柔中帶剛的琴音,與李承宗老師進行對話,音樂頓時在兩位藝術家的手中流動,成為穿越世代、觸動人心的情感語言。李老師亦於課堂中介紹了阿根廷著名小提琴家(Osvaldo Pugliese),是曾被譽為探戈黃金時期的重要革新者與節奏大師,強調清晰有力的節奏與舞蹈性,使探戈音樂更具活力,為當時的舞池注入新的生命力,他的音樂經常呈現節奏上的多樣變化,李老師形容其作品如同一位男子對心儀女子的喜愛,那名女子宛如蝴蝶般在舞池中翩然起舞、若即若離,傳遞出探戈特有的韻律與情感張力。
魔鬼的樂器—首次認識班多鈕手風琴
接者李老師向長者與學生介紹被稱為「魔鬼的樂器」的班多鈕手風琴(Bandoneon),這種樂器原本由德國樂器商 Heinrich Band於1850年設計,在原有的 Concertina or Konzertina 基礎上加以改良,透過擴展音域與聲部設計,使其更適合用於歐洲民間的婚喪喜慶等日常音樂演奏。到了19世紀後期,製造商更進一步設計出一款適用於教堂演奏的版本,目的在於取代傳統管風琴。現場也讓同學及長輩認識這種演奏技術極其困難、但音色極具魅力的樂器,並強調其在探戈樂團中的核心地位。
青銀共學探戈 以音樂世代交流
講座尾聲,學生與長者一同欣賞最後一曲精湛的演出,並與老師們合影留念,場面溫馨感人。不少長者表示,非常感謝國立臺北大學的熱情邀請,讓他們有機會首次接觸到班多鈕手風琴這項充滿魅力的樂器,也是第一次這麼近距離地認識探戈文化與其音樂表現形式,期盼未來能有更多類似的機會持續參與學習。學生則認為音樂講座不僅豐富課堂知識,更透過與長者的互動,打開對音樂、對生活的新視角。本場活動巧妙融合音樂教育與青銀共學的核心精神,讓來自不同背景與世代的參與者,在節奏中共賞並展開對話,跨越年齡與文化的藩籬,圓滿譜出溫暖動人的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