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環境不斷改變,每個十年都有個定格時代意義的關鍵字。若說上一段十年(2010~2019 年)被大數據所定義,代表當前十年的關鍵字無疑是永續 ESG。
呼應這股短短幾年內就席捲全球的趨勢,今年邁入第十一屆的「鄧白氏台灣中小企業菁英獎」,在跨過第一個十年後也朝向永續轉型,將評選機制中的 ESG 權重大幅提升到六成,選出營業與永續績效都同樣傑出的 Top 1000。若說「出口業績」總結菁英獎的第一個十年,第二個十年的關鍵字就是「永續 ESG」。
「我們認真思考很久,看到大環境的發展,尤其有些市場已規定新的資訊揭露要求,因此覺得現在該是改變的時間了,」美商鄧白氏國際市場首席營運長鮑文安(Julian Prower)說。同時,鄧白氏 2024 年第三季《全球企業樂觀指數分析報告》也指出,高達 57% 的企業將增加 ESG 相關活動的預算。
2014 年起開辦的「鄧白氏台灣中小企業菁英獎」,先前以出口績效為評選核心,包括財務壓力指數、付款指數、採購力指數、出口成長率及出口級距,且均無退票記錄、無負面訴訟消息,選出最具出口競爭力的 TOP 1000。
2022 年首度納入 ESG 指數,取代採購力指數,但權重跟財務壓力指數、付款指數相同,並未改變以業務跟風險管理為主的基調。台灣中小企業多半是出口導向,以成長性跟風險管理來評選績優「小巨人」,其實也十分合理。
不光是出口贏家,也是永續小尖兵
不過,2024 年的這波變革,則一口氣將永續權重提升到 60%,包括各佔 30% 的「ESG 指數」與「ESG 深度」兩大主要組成部分。「ESG 指數」是指企業的 ESG 評分,1 分為表現優秀,5 分為表現落後;「ESG 深度」則評量企業的資訊揭露品質,將ESG評分的資料豐富性,劃分為 A 至 I 等級。從表現績效到資訊揭露,新制關注的正是當前觀察企業永續表現的評鑑重點。
另一方面,新制將財務壓力指數與付款指數的權重,各自調降到 20%,但依舊會比對營收成長率及出口級距,也維持營收必須連續三年成長且均無退票記錄、無負面訴訟消息的基本門檻。但因 ESG 成份大增,「永續性」、「財務風險控管」與「成長性」就成為中小企業菁英獎的三大新主軸,上榜的「小巨人」不光只是出口贏家,也是永續小尖兵。
鮑文安表示,ESG 評比資料庫是鄧白氏持續投資的核心資產,不同市場舉辦的類似獎項,也都將 ESG 納入評選標準。但在鄧白氏全球 240 多個市場中,台灣則是第一個將這種獎項從看財報數字轉型為永續優先的市場,凸顯出台灣市場對永續議題的高度與承諾。
法遵與供應鏈要求,永續變成必修課
鮑文安分析,台灣的政策法令近年積極追上國際標準,國際大廠又重視供應鏈廠商的ESG表現,加上有些市場持續強化永續資訊揭露的法規,例如歐盟的企業永續報告指令(Corporate Sustainability Reporting Directive,CSRD)將在 2025 年上路。對身為全球供應鏈要角的台灣企業來說,在國內法規與海外市場一推一拉帶動下,永續變成一門必修課。
「在歐洲,CSRD 非常重要,如果你想跟歐洲做生意,就必須遵守這些新規,包括『供應鏈韌性協議』等經貿協定,而我非常建議台灣擴大與歐洲的商業往來,事實上當我看台灣的出口比例時,歐洲已經是個很重要的出口市場,特別是半導體相關產品,」鮑文安說。
跟國立臺北大學合作,引領中小企業轉型
為了該獎項的永續轉型,鄧白氏找上了在永續發展領域研究卓著的國立臺北大學產學合作。
國立臺北大學校長李承嘉指出,為了讓學生對未來做好準備,臺北大學在教學與研究上,都關注四個重點,分別是跨域、科技、永續、跟國際,包括不同學科的跨域學習、AI 與新興科技的運用、國際視野的擴展等,其中永續更是不可或缺的要素。「大家要有永續概念,而且要去落實,因為極端氣候與碳排,都會影響到未來全球人類的發展,」李承嘉說。
早在永續變成顯學之前,臺北大學已經關注這個議題,2016 年就發表了台灣第一支「CSR 股價指數」,研究台灣上市櫃公司建構出的「臺灣永續評鑑」模型,不僅是許多金融業者推出 ESG 指數或 ETF 相關商品的建模基礎,更被臺灣指數公司在 2024 年買下,成為台灣第一個商學院將企業永續相關專利移轉給業界的產學雙贏合作案例。
「讓我們有更多的資源可以再做更多的進階研究,對企業也好,對政府部門去做企業評鑑,我想也有相當大的幫助,因為可以推得更廣,對大家都有好處,」李承嘉說。
新決勝點是 ESG,榜單出現 84% 大洗牌
臺北大學財務曁永續發展副校長、也是全球變遷與永續科學研究中心主任池祥麟,則是協助鄧白氏調整評選機制背後的推手。池祥麟表示,學術界談企業永續常希望公司有「兩全其美」的思維——永續不是只為了因應外部壓力,而是對永續有幫助的同時也能讓公司獲利增加。另一方面,推動中小企業的 ESG 評比,讓他們重視 ESG 轉型,更有底氣搶攻全球市場,也是另一種「兩全其美」。但為了凸顯 ESG 的重要性,才將「ESG 指數」與「ESG 深度」提高到 60%,希望透過這樣的調整,引導國內中小企業轉型。
新制評選將營收獲利等數字變成基本要件,主要決勝點是 ESG 作為與揭露,代表脫穎而出的上榜公司,相對更重視 ESG,例如公司治理、員工福利、ISO認證、溫室氣體盤查與目標揭露等等。因此,今年榜單出現大洗牌,新進榜公司共有 840 家,替換率高達84%,比以往每年大約 55% 的替換率高出許多。
「這顯示出我國中小企業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來追求財務績效與 ESG 表現均佳的兩全其美的目標。希望獲獎企業因為深受鼓勵而更加投入 ESG,同業見賢思齊投入,整個供應鏈能更重視 ESG 的表現,這種善的循環能讓台灣變得更好,」池祥麟說。
鄧白氏台灣分公司數據長呂苑玲也表示,台灣中小企業對此轉型的反應很正面,邀請函才發出兩週,回覆參加的公司數就已破百,報名狀況比往年更加踴躍。一方面,永續已是當今顯學,頒獎典禮當天還有論壇,是很好的交流學習機會;另一方面,上榜企業對於自己在永續的努力獲得肯定,也感到非常振奮。
「用以前的方法論來看,他們可能會是遺珠之憾,但現在他們有機會可以躍上舞台,所以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開始,」呂苑玲說。
中小企業推永續,先做「ESG 體檢」
跟大型企業相比,中小企業的資源較少,面對不斷更新進展的永續議題,光是從複雜的資訊釐清頭緒就是一大挑戰。不過,鮑文安指出,中小企業雖然資源少,但因為沒有大企業的組織包袱,反而具備迅敏的靈活度,一旦掌握清楚狀況,決策與執行速度反而更快。
他建議,中小企業推動永續,第一件事就是先幫自己做「ESG 體檢」,而鄧白氏 ESG 評比就是很好的工具。這個評比機制對接國際六大永續準則,包括 CDP、SASB、GRI、UN SDGs、TCFD、UN PRI,涵蓋 13 大主題、31 項永續議題,等於先把複雜的資訊分門別類整理清楚,化成問卷供企業自評。然後鄧白氏再以其全球商業數據庫資料為基礎,利用數據建模能力與AI模組分析技術,來審驗企業自評資料,給予 1 到 5 分的成績來量化風險程度,讓企業清楚掌握當前狀況,進而擬定永續發展計畫。
另外,完成 ESG 自評項目和審驗程序的企業,也能獲得全球認可的鄧白氏永續標章(D&B ESG Registered™),展示企業揭露其 ESG 數據和倡議行動的透明度,成為國際舞台上品牌行銷的競爭優勢。
兼顧成長性與永續力,支持更多企業加入
鮑文安表示,永續攸關未來的發展,這也是中小企業菁英獎此次進行重大變革的原因。鄧白氏也希望透過這樣的方式,讓更多同時兼顧成長性與永續力的中小企業被世界看到,在通往永續未來的路途上,支持更多企業共同加入。「我們希望幫助擴大他們的聲量,讓其他企業看到這是可行的,鼓勵他們都加入,」鮑文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