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大學社科院USR關注在地高齡議題,日前與通識中心林子晴老師合作,友善接待鶯光樂齡社區關懷據點,共同聆賞「山狗大後生樂團的客家音樂世界」講座。參與的34位長輩和62位學生中,有三位客家長輩和四位學生是來自桃竹苗地區的客家人,對於客家音樂甚有共鳴。很多長者都是第一次進北大與學生們共同學習,甚至還有高齡90歲活到老學到老的上進長輩,透過客家音樂一起在大學中青銀共學。
本次邀請金曲獎最佳客語專輯得主顏志文、林鈺婷兩位老師遠從屏東蒞臨現場,首先從「我教你唱山歌」帶領大家進入客家音樂。林鈺婷也娓娓道出她學習音樂的歷程,並與在場同學、長輩以客語互動,講座現場也有鶯光社區三位客家長者,分別來自苗栗及桃園新屋。顏鈺婷老師表示苗栗還有很多年輕人會說客家話,是非常難得的事情。接著顏志文介紹「山狗大後生樂團」創立的歷程,以及客家文化之於台灣及海外各地的重要性,特別是客家族群對於全球性雷鬼音樂之推動具有重大貢獻。顏志文表示,因為當時牙買加的客家華人很會做生意,就把當時海邊的雷鬼音樂商業化,散布到全世界。
兩位老師接著一同現場演唱山歌〈十月〉、新民庄調〈收就〉,以及〈老屋花園〉三首歌曲。前兩首歌曲的歌詞採七言絕句概念創作,饒富韻律性,以簡單的字詞描繪出充滿韻味的秋景、及客家族群對豐收的感謝之情,優美的吉他聲搭配鈺婷老師歌聲,使現場同學長輩無不沉醉。第三首〈老屋花園〉林老師再加上手風琴伴奏,以歌聲和顏老師的吉他一起演奏,讓這首歌曲更具感染力,將客家鄉親帶入思鄉的情緒。最後老師再次強調各族群年輕世代學習母語及傳唱歌曲的重要性,「一個族群若沒有自己的歌可以唱,是很可憐的事。我認為母語歌曲的價值不只是語言,更代表了族群文化。」期望各族群在不同時代都能擁有自己的歌曲。
來自鶯光社區據點82歲的邱美枝大姊是苗栗的客家人,她表示聽到林鈺婷所唱的客家山歌,熟悉的鄉音常常令她特別感動,想起她12歲還在客家庄時,聽爸爸媽媽唱客家山歌的情景。當林鈺婷老師也回應,當她重新與客家音樂連結的時候,才找到自己的文化認同,特別在國際化的時代,更要知道自己是誰、確立自我族群認同。
修課同學也分享自彭佳慧入圍客語歌手後,也接觸了其他入圍者的音樂,選修這堂課的原因即是因為在金曲獎認識了林鈺婷老師。講座中最感動的是,客語音樂創作者即使不能賺大錢、出名,但仍一股腦地投身在客家音樂裡,持續保存客家音樂的美,讓獨特的客家音樂持續被演奏。老師也呼籲更多人加入「講客行列」,一起傳承客家文化。雖然現場大多數不是客家人,但看到老師的精神與毅力,致力保存自身的文化,都非常敬佩。
另外也有同學分享,透過演講發現客家音樂不只侷限於傳統採茶曲調的演唱方式,也能將它改編為主流音樂的演奏方式,讓更多人能欣賞客家音樂。而山狗大後生是第一位將客家語進入主流市場的音樂人,這種突破性的成就給予了許多人啟發,也將統客家元素和現代音樂的元素結合,為客家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作出貢獻。這場講座不但讓我們深入了解客家音樂的多元性和魅力,也讓認識文化的傳承可以透過創新而變得更具活力,帶動文化產業的蓬勃發展,並將帶入更廣泛的國際舞台。
社科院USR計畫今年聚焦超高齡議題,協力新設立的高齡與社區研究中心,推動青銀共學,透過校內藝文講座,邀請在地高齡社團進入課堂與學生共同學習,激盪出不同的學習火花。音樂可以超越國界、超越世代,而客家音樂的美也透過共賞,進入跨世代的心中,在青銀學習者心中留下文化之美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