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北大學
國立臺北大學
Loading...
跳到主要內容跳到主導覽列
主選單錨點
主內容錨點
訊息
GENERAL.
首頁訊息
【USR】盧易之以音樂創作激勵伊甸學員

臺北大學社科院USR計畫與通識中心林子晴老師合作,邀請伊甸基金會三峽身心障礙福利服務中心,於328日於臺北大學公院119,與通識課學生一同聆賞盧易之《我的台灣音樂創作歷程》,將音樂化作橋樑,搭起在地弱勢群體與北大同學間的連結。四年前盧易之也曾經歷臨北大,當時也以音樂友善接待長照機構長者,這次則是透過音樂及創作歷程回顧,讓38位身心障礙者及照顧家屬得以喘息,盡情享受音樂帶來無可比擬的愉悅與滿足。

 

盧易之現任教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曾獲得金曲獎傳統暨藝術音樂類最佳演奏獎的殊榮,在音樂創作的領域備受肯定,尤其是將許多台灣的傳統音樂及民謠等,改編成鋼琴獨奏曲,將經典的在地音樂,昇華成另一個層次的作品,獲得社會的肯定與讚賞。盧老師將自我的音樂創作歷程,與在場的觀眾分享,讓齊聚一處的同學與伊甸基金會的來賓,共享音樂帶來的心靈滿足。

 

盧易之分享到自己的音樂創作歷程,因為對於音樂的喜愛,讓老師在音樂基礎課程開始,就開始嘗試將生活中的音樂彈奏出來,漸漸地培養了創作音樂的基礎,也累積了很多台灣民謠的曲目。直到在外鄉求學,因為與華僑的互動,而有演奏台灣在地音樂的機會。盧老師以一首耳熟能詳的樂曲《望春風》擄獲在場異鄉人的心,從那時起,盧老師深刻的體會到音樂凝聚人心的力量,無論族群差異,抑或是政治分野,在音樂面前,一律平等,也因此「當音樂到達一個高度後,就能帶來很不一樣的事情。」

 

回台後,盧易之持續思考著「自己究竟能為台灣留下什麼?」他說到:「西方音樂的歷史上,許多作曲家面對到國破家亡的時刻。即使他們的國家不存在了,因為音樂的雋永,仍能留下無限的想像。」而盧老師也決定利用音樂的媒介,將台灣的文化語言等,轉化成一首首雋永的旋律,使台灣的文化底蘊能繼續保存,並在世界各個角落發光發熱。於是,盧老師將大量的台灣民謠曲目,在其音樂會中演繹發揮。

 

要怎麼樣寫出一首台灣民謠?講座的中段,盧老師帶出了這關鍵的問題,從廣泛地聽音樂開始,慢慢地尋找零碎的靈感與片段,再由點而線而面,將有感覺的東西,交織成一首作品。他憑藉這種方式,創作了許多民謠的改編作曲,例如四季紅、燒肉粽、補破網等。然而,隨著作品的大量產出,老師也面臨到創作的瓶頸,以及歌曲旋律重複性太高的問題,因此老師再次廣泛地聽音樂,以此刺激自己的思考,並進一步將作品的結構與精神概念,內化到自己的技術與創作層面,並因此突破了許多難關。

 

勇於跨出舒適圈也是盧易之面對瓶頸的一個方式,也因此他決定報名參加「台灣歌謠改編大賽」,跨足到陌生的弦樂四重奏領域,隨後也受邀譜寫聲樂的曲子。近期更參加全國客家流行音樂大賽,與客家女歌手何芸娜合作,創作客家流行音樂《好䟘吔》,並在「新竹縣客家新曲獎」獲得第一名的好成績。

 

老師打趣地以「斜槓」形容自己,一位鋼琴演奏家,不僅跨足創作的領域,也在弦樂、聲樂、合唱團,乃至於流行音樂等領域,皆有所學習。他強調:「成功都是從很簡單的作品開始,如果不去嘗試,將永遠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辦到。」也鼓勵在場的聽眾「當你願意做,人生的可能性會變多,也會變的更豐富。」講座到了尾聲,盧老師以「龜兔賽跑」的故事作總結:「從龜兔賽跑的故事可以知道,能力固然是決定成敗的關鍵,但努力也相當重要。然而若烏龜與兔子合作呢?彼此將會共同成就一個人做不到的事情。」老師以多角化經營,並相互激盪,將自己創作的歷程與經歷到的經驗,與在場的觀眾分享。

 

伊甸基金會有一位長輩分享到,他從未參加過類似的講座,也鮮少踏入校園當中,這次有機會參加校園的課程,並能親自提到音樂家的演奏,讓他相當開心。另外一位身心障礙的家屬也表示,自己曾經學過鋼琴,也對音樂相當有興趣,然而因為孩子的出生,讓他疲於奔命,無奈之下只好暫時放棄。然而在聽到盧老師的演講過後,她感到倍受激勵,認為自己應該要更積極的參加各式活動,並決心重拾遺忘已久的音樂魂。

 

音樂的輔療功能可以降低身體與心靈的壓力與焦慮感,也能起到調節情緒的作用。為此臺北大學社科院USR計畫透過連結校內藝文講座,一方面實踐青銀共學的理念,另一方面藉由藝文活動促進在地互動。也希望大學資源公共化與社區共好的理念,能在三峽持續發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