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USR計畫第83場的三鶯樹論壇,在2023年2月22日下午三點,由社工系魏希聖教授邀請到「財團法人基督教更生團契桃園市私立少年之家」張進益執行長、洪君縈執行秘書及吳柏凱生活輔導組長蒞臨本校,與同學分享少年之家的工作服務內容。並以「過來人」的身份描述自身的轉變,最後成為助人工作者的歷程與心情點滴,最後談及少年之家的展望,使同學們更了解「桃園市私立少年之家」從非行少年到飛行少年間的經歷與助人服務工作的開展。
桃園市私立少年之家成立於民國90年,起初由張進益夫妻兩人憑著自身過來人的經歷及一股簡單的信念,用愛及陪伴幫助這群被社會漠視的「非行少年」,努力將他們從危險邊緣拉回正軌,復原他們對人生的期望,讓他們重拾歡笑與盼望,這個「家」從最初的12位孩子拓展設立安置部門,收容非行、失親、失依少年,並於民國100年承接桃園市政府高關懷處遇方案。
此外,觀察離院少年及後追少年的發展與需求,隨著社會發展及時代變遷,青少年雖普遍教育程度提高,但實際自立生活適應能力卻明顯不足,實需培養自立能力,因此本家自105年起與勞動部合作「大改藝能社會企業營運」培力就業計畫,改善青少年就業困難,並培養高關懷少年學習專業技能與培養興趣。
張進益執行長一開場就點出,目前臺灣面臨少子化,但青少年犯罪數目卻居高不下,對比民國86年32萬出生人口,青少年犯罪人數約4萬人,但現今僅12萬出生人口,青少年犯罪人數卻仍有4萬8千多人,這是值得省思的問題,但這也並非單是臺灣的問題,在國際上更是如此,然而令人惋惜的是,國家彼此間缺乏實務研討,這亦是張執行長近年致力之處,走訪各個國家進行參訪,期許增進實務工作間的交流。
洪君縈執行秘書表示少年之家分為安置部、高關懷部及培力部,少年之家十分清楚這群少年缺乏的不僅是穩定的生活,更需要生活自理能力、社會連結力、財務控管力、專技培育力等的培育,因此從家務清潔、日常用品採買、烹調烹飪、理財控管、租屋及買屋課程、興趣培養等各式活動及課程學習,為少年日後的自立生活做準備。而高關懷部承接桃園市逆境兒少及家庭支持服務方案,著重司法矯治後追,常因缺乏聯繫資訊及行蹤不明等狀況,致難施展後追服務,故後續改變服務方式,提早半年進入感化學校與少年建立關係,與此同時進行家長親職服務,讓少年與父母親互相瞭解彼此,交納及包容,進而促成親子關係。
吳柏凱生活輔導組長簡述自己幼年因為父母關係不睦離異,由祖母扶養,卻成為長輩向父親討錢的手段,後續雖由父親照顧,但父親為愛出走,時間長達2個月,留下國二的他,還因欠款房租遭房東趕走,因此流浪街頭,輾轉各處,也因此開啟非行少年之路;幸好社會局與少年之家將他接住,陪伴他、鼓勵他,直至今日吳組長秉持著用生命改變生命,用經歷陪伴同樣脆弱的孩子們,再次回到少年之家。
演講結束後,有同學回應及反饋少年之家,不管是思考模式、處理問題方式,孩子的視角與父母、學校老師、社工的成人角度是全然不同的,也是助人服務中很難突破的關卡,然而就算少年結束服務多年,仍願意與少年之家保持聯繫,並思考如何回饋社會,這是很不容易的,也是過人之處,令現場社工系的學生感受到少年之「家」是一間充滿愛、溫暖和歡笑的家,而這些「飛行少年」不約而同在這裡,得以重新尋回勇氣和自信,並展翅飛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