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北大學
國立臺北大學
Loading...
跳到主要內容跳到主導覽列
主選單錨點
主內容錨點
訊息
GENERAL.
首頁訊息
【USR】兒少協會周佩瑩督導談「用愛構築孩子們的希望城堡」

社科院USR計畫於3月31日下午3時,舉辦第57場的在地論壇,邀請「台灣兒童少年希望協會樹林關懷站」周佩瑩督導蒞校,以「種下一株希望,用愛構築孩子們的希望城堡」為題,分享在服務在地孩子的過程中,看見力量的展現。

社團法人台灣兒童少年希望協會創立於2004年,原先是補習班起家,最初是因發現有一些原住民在三鶯橋下生活,父母因工作的關係找不到合適的機構,於是將孩子放在補習班,然而因為經濟問題,部分父母卻無法繳費,老師才得知有這麼一群兒少需要幫助,故轉型成為地方性的組織,開始照顧需要課業輔導的孩子們。然而因為部分居民在2010年遷居至隆恩國宅,而當時身為地方性組織的「社團法人臺北縣鶯歌鎮青少年教育關懷協會」,為將服務拓點至三峽,乃改名為「社團法人台灣兒童少年希望協會」。

協會的宗旨是設立非營利的社會團體,以提供弱勢家庭兒童少年適切服務,使其對生命充滿希望,起初僅有三峽、鶯歌兩個關懷站。當時在人員、能量充足的狀況下,目前身為樹林人的芯怡秘書長,也想將此服務經驗與資源帶回自己的家鄉,而另外在鶯歌關懷站當志工的「豆漿爸」,在工作中也聽到在地鄰里的需要,願意提供自己豆漿店,利用下午未營業的空間做課輔空間,透過這樣的因緣巧合-一個志工、一個社工、一個孩子,早餐店就成為聚集的地方,透過服務貼近社區,也因為這樣聚集越來越多有需要的孩子,樹林關懷站終於在2013年成立。

周佩瑩督導說她們想成為像家一樣的課輔班,雖然是課輔班,最重要的不是課業表現要多好,而是一種對生命與生活的態度,最重要的是學會對自己負責。樹林關懷站隱身在樹林巷弄間,與社區一起生活,結合社區資源成為一張保護網,就如同非洲諺語所說的「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拉拔一個孩子長大成人,需要一整個村莊的努力,在地的店家、鄰里正是兒少最有力的依靠,有的出錢、有的出力,藉由供餐、當志工等等,成為一個個的橋墩,關懷站則是作為其中的橋樑,共同為在地弱勢兒少搭起一座穩固的橋。

周督導也分享到有人捐一台洗衣機,剛好有家庭需要,然而正煩惱沒有運送工具時,另外一位家長主動跳出來說有貨車可以幫忙載送,問題就自然被解決。另一個則是在學校老師眼中視為「壞孩子」的小男生,在關懷站中卻是主動照顧弟弟妹妹們的好哥哥。周督導說她在服務中看見力量,期望藉由陪伴、照顧與培力,得以使兒少協會長出自己的力量。關懷站仰賴的是社區鄰里志工與居民的小額捐款、物資挹注,透過社區的力量養大孩子。不是一個人能做,而是社區一起,永續經營才是課輔班的目標,期望未來可以照顧更多的孩子,讓社區中的兒少得以平安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