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北大學
國立臺北大學
Loading...
跳到主要內容跳到主導覽列
主選單錨點
主內容錨點
訊息
GENERAL.
首頁訊息
展望後疫情產業 張建一樂觀勉學子跨域學習

壟罩在COVID-19疫情陰影下,2020全球人民生活和產業都受到巨大影響,然而展望後疫情時代,台灣經濟研究院長張建一樂觀認為,以目前的趨勢來看,包括臺灣和全世界經濟預測都將逐漸復甦。儘管疫情和國際局勢仍然變數很大,但臺灣還是可以從中發揮關鍵角色,從目前數據看來,今年GDP成長率至少1.5%,明年更可望從4%起跳。

慶祝成立廿週年,社會科學學院舉辦系列活動,8日邀請新科傑出校友、台經院長張建一發表「後疫情時代臺灣產業發展趨勢與展望」專題演講。從學士班到博士班,一路都在臺北大學經濟系求學的他,面對許多剛入學的學弟妹,一再反覆提醒,面對經濟發展新模式,「你們一定要跨院去修其他領域的課,未來是你們的。」

分析當前經濟發展,張建一認為,COVID-19的確打亂了全球經濟,多數國家都陷入了負成長,但在各國央行修正貨幣政策、國家和機構都提出紓困振興方案下,目前大多都已經收到成果,各地經貿緩步復甦,失業率也開始穩定。其中中國大陸的表現更是令人驚奇,第二季解封之後,在投資和消費的貢獻帶動下,開始恢復正成長,而臺灣的復甦更快,上半年GDP正成長0.78%,八月景氣也已經亮起綠燈。從目前資料看來,最近各大機構發表經濟成長率預測數據,預估都還會上修。

「生命會自己找到出路,經濟也會自己找到出路。」引用《侏儸紀公園》的名句,張建一說,年初疫情爆發之初,很多人悲觀認為全球經濟會崩盤,但很快就發現,人類還是會有經濟活動,只是模式改變,而這些改變又會衍生出新的商機。以美國來說,受到視訊互動等需求增加影響,科技股就衝出了歷史新高;航空業儘管受邊境管制影響,客運大受影響,不過貨運卻反而增加。

張建一不否認,受到疫情影響,許多產業樣態被迫調整。人們可能減少外出用餐,但外送業卻因此擴增,電子購物與郵購業的營業額也持續成長。而在企業朝向數位轉型之外,為了降低風險,即使成本可能因此增加,全世界供應鏈也會由過去追求效率轉而以穩定為主。

「臺灣產業發展趨勢不會和世界脫鉤,但各國行情不太一樣,我們要發揮優勢,不必什麼都可以做。」在張建一看來,臺灣因為防疫得宜,近來全世界能見度逐漸提升,加上過去累積的製造和研發經驗,在全世界供應鏈重組之際,可以發揮重要的關鍵整合角色。他形容,以前全球供應鏈像是一串珍珠,各地廠商相互串聯,但後疫情時代將成為一串香腸,臺灣如果能讓自己變長,就能被更多人看到並重視,「要成為全球經濟的關鍵力量,愈關鍵就會愈安全。」

呼籲企業本身加速轉型之外,張建一也期待政府扮演更重要的引領角色。他肯定,臺灣這次防疫得宜,除了仰賴過去SARS期間累積的經驗與人民的配合,2016年起推動包括5+2創新研發計畫、產業創新型基金、國家級投資公司、國公營企業投資等,都帶領臺灣能進入新經濟模式。在政府大力鼓勵和環境因素下,投資臺灣三大方案逐步落實,加上外資來臺投資持續增加,離岸風電、5G網路加速佈建等,都可望持續維繫國內投資動能。

其中張建一特別提醒學弟妹留意政府正在推動的六大核心戰略產業:資通訊及數位產業、5G及資安、接軌全球的生醫科技產業、軍民整合的國防及戰略產業、綠電及再生能源、民生及戰備產業,認為未來只要能強化供應鏈的韌性,配合各項金融、人才等法規鬆綁,臺灣很有機會成為全球高科技研發中心,而在此同時,學子們從在學期間跨領域厚植自己的實力,就能成為全球企業發展最需要的搶手人才。

「其實現在疫情還在進行式...」張建一不否認,面對疫情是否會再加劇,目前仍然充滿不確定性,而包括美國大選、世界經貿紛爭、各國財政與貨幣政策效果、原物料價格走勢與金融市場波動等,也都不是臺灣能決定左右的風險,然而他還是充滿信心,認為以臺灣過去蓄積的能量,無論世界競爭力或經濟成長都將持續向上提升。

這場演講吸引許多跨系同學參與,全程聆聽演講,社科院長陳欽賢肯定收穫良多,期許年輕同學們把握在校期間多方學習,也鼓勵對於經濟研究有興趣的同學未來把握機會,申請進入台經院實習,全面培養更宏觀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