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領更多同學更深認識文化工作,更從先行者經驗拓展對文化政策的眼界,人文學院本學期起推出「文化‧剖理系」講座,6日首場邀請公廣集團董事長陳郁秀開講,她引許多生活案例,娓娓述說自己推動打造「品牌臺灣」的歷程,鼓勵各系同學都能發揮所長,各行各業攜手努力,讓世界看見臺灣。
「想到法國,你們會想到什麼?」陳郁秀從法國切入提到,無論是喜歌劇、美食、精緻的咖啡館、高跟鞋、流行服飾、時尚產業...都是太陽王路易十四創造出來的,而且延續至今三百年,仍然影響今天人們的生活和印象。
她舉例,現在很多人瘋迷「米其林」,源頭正來自喜愛美食的路易十四,他制定從食材、餐具到用餐環境等指南,同時還完成食譜並向大眾推廣,成為今日美食評鑑的標準。喜愛藝術文化的路易十四,不光自身投入戲劇、設立藝術殿堂,包括城市規劃、建築設計、產業發展等也都融入文化概念,形成今日大家提及法國就浮現的金粉法蘭西、時尚巴黎等深刻印象。
「『文化政策』就是透過政策、爭取預算,集合全國的力量,讓事情可以做得更好。」曾任文建會(今文化部)主委的陳郁秀回顧,自己在文建會期間正值社會浮現許多「蚊子館」,因而提出「滅蚊政策」,呼籲運用文化力量,將閒置空間再利用,包括華山文創園區、高雄駁二特區、臺北西門紅樓、松菸文創園區等,都是當時逐一透過政府力量活化,形成今日的樣貌。
從閒置空間改造開始,陳郁秀後來更提出「文化創意產業」概念,整合藝術文化、科技發明和現代管理,從空間、服務、產品等不同表現方式,推動生活升級,進而形塑臺灣品牌。
「記得我一開始提出的隔天,馬上就被罵翻了!」她坦言,過往大家認為文化和產業格格不入,但欣慰藉由政策力量,從單一文建會擴及到跨部會,甚至列為國家重點政策,透過上兆預算大規模推動,加上人才培育、產業扶植等多管齊下,如今終於被大家認識,並且開枝散葉。
只是,要從「文化創意產業」出發建立臺灣品牌,很多人的第一個問題是「臺灣的形象是什麼?」對此,陳郁秀邀集各行各業共同挖掘,從中找出臺灣獨特之處,再邀請創意和產業人以現代手法表現並賦予新貌。
像是調查發現,臺灣的山、鳥類、蝴蝶、蝶魚、蕨類、蘭花都在全世界居前十名,因而由舞蹈家創作〈蝶魚之舞〉登上世界舞台,她自己在兩廳院董事長任內也結合科技打造室內綠牆和蘭花牆,讓所有進入兩廳院的國內外觀眾都能輕易認識臺灣特色。「臺灣就像鑽石一樣,在壓縮的時間和空間中發展,造就出多樣性生態和多元文化,透過文化空間、服務和產品,就能展現臺灣品牌。」
「最重要的就是要先認識臺灣!」陳郁秀說,其實不只是生態,歷史和族群角度也能找到很多臺灣獨特之處。無論十三行遺址的文物、鄭成功畫像配件透露出的時代訊息,或是原住民歌手傳唱的歌謠、錄製音樂的背景建築...其中元素加上現代創意,並與世界表現手法接軌,就能建立特色品牌。她特別推薦大家參觀臺南的臺灣歷史博物館,從外觀到展覽充滿現代設計,內涵卻來自臺灣最重要的歷史軌跡,成為21世紀代表臺灣的空間。
而藉由《快雪時晴》、《黑鬚馬偕》、《很久沒有敬我了你》、《稻禾》等表演藝術製作,或《苦力》、《我的婆婆怎麼那麼可愛》等電視劇演出與海外授權,不但跨越國界讓更多人看見臺灣社會和文化底蘊,也開拓影劇文化市場。她透露,在公視自製戲劇中其實都隱藏了臺灣產業的故事,也能讓人看到臺灣生命力的韌性。
「學習你們科系所學中的臺灣特色,只要每個臺灣人都知道自己的形象,工作都朝向那個形象,就能產生品牌!」陳郁秀特別鼓勵所有人文學院同學能發揮所長,無論是研究歷史、書寫劇本...都能發現當中豐富的寶藏;也提醒將來有意進入政府部門的同學,無論在任何崗位,珍惜政策的力量,就能發揮影響力。
回顧一路推動文化臺灣品牌的歷程,校長李承嘉肯定陳郁秀長期默默努力的成就,期盼更多同學都能從中得到啟發,並且持續傳承。人文學院院長陳俊強則提到,臺灣確實擁有豐富的文化底蘊,在這樣基礎上發揮創意,從不同切入角度出發,就能綻放出如同鑽石閃亮的光芒,呼籲跨系所同學共同合作,政策和產業相互領導整合,創造更大的成果。
這場講座由民俗藝術與文化資產研究所副教授邱淑宜規劃,她特別推崇陳郁秀「愛臺灣的心」,無論擔任任何工作都能盡自己所能推動理念。而在首場講座後,她也預告後續還將邀請更多文化領域政策先行者、執行者參與「文化剖理系」講座,歡迎同學們留意相關訊息公告,更深認識文化行政與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