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永續、大學社會責任等理念,近來成為社會各界重視的議題,協助各大學更認識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與大學發展,商學院26日與臺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共同舉辦「大學影響力研討會」,各校齊聚共同探討大學在永續發展各面向的影響力與貢獻。
「『永續』已經是當年全球化共同的語言了!」中華民國無任所大使、臺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簡又新開宗明義,2015年巴黎協定、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發布以來,「永續發展」成為世界各國的顯學。以企業來說,在永續基金會和許多企業推動下,過去12年間,臺灣發表永續報告書、參與永續評比的廠商大幅成長,永續指數成為國際投資重要指標。然而進一步探討,不光是企業,「在全球永續發展中,大學的角色必須成為典範大學!」
簡又新認為,永續發展涵蓋經濟、社會、環境三大面向,落實到大學可包括大學治理、環境永續和社會共融三大面向,藉由研究發展、學校永續作為、推動永續發展教育,同時扮演行動與倡議角色,就能發揮對國家影響力。而就大學本身的聲望而言,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專刊(THE)2019年起推出「大學影響力排名」,也正突顯國際看重大學永續與影響力的趨勢。
臺灣師大環境教育研究所教授葉欣誠解釋,大學推動永續發展教育(ESD),其實並不光著重永續發展議題本身,更積極的意涵是「為了永續發展的各種教育活動」(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ESD)。就聯合國17項永續發展目標而言,永續發展教育並不限於環境領域,也著重經濟、社會與文化脈絡,包括全球化、貿易與發展、減少貧窮、永續消費與生產、社會公平、性別平等、理解文化差異等,都是ESD的範疇。
而從國內外推動永續發展教育的大學案例來看,永續發展教育不光只有教務方面設計課程,鼓勵研究發展、透過實務融入學校生活,也都是關鍵可以努力的面向,「SDGs是一種新的語言,推薦臺灣的大學可以考慮設計永續教育課程地圖,確認畢業生對於永續都有基本的認識和參與。」
2019年首度參與THE大學影響力排名就獲得臺灣第一、全球67名佳績,慈濟大學校長劉怡均分享,慈大並未特別追求排名,但創校以來在宗教理念支持下,包括奉獻醫療、推動蔬食護生、慈悲等觀等理念與作為,正好符合SDGs中良好健康與社會福利、環保永續消費和生產模式、以及減少教育不平等目標,因而獲得肯定。她期勉其他大學,臺灣的高等教育沒有崩壞,發揮自己所長部分,學術教育可以拓展外交。
2019年首度撰寫永續報告書,就獲得臺灣企業永續獎白金獎肯定,雲林科大校務發展中心主任楊仁壽認為,雲科大獲獎的關鍵在於能將永續的精神融入學校的願景、目標與策略中。為了全面推動,雲科大成立永續與社會責任委員會,並以PDCA循環式品質管理方式落實。而在行動上,無論教學、研究、產學合作與國際鏈結都具體實現永續精神,同時也達成社會實踐。
這場研討會吸引許多大學關注永續議題人士參與,聆聽標竿學校經驗同時也交流各自經驗。商學院長池祥麟好奇,許多大學老師本身教學研究繁重,如何推動教師們投身永續發展和社會實踐?劉怡均回應,從心理學角度,光以「金錢」吸引沒有用,必須要激發老師的使命感和熱情,楊仁壽認為可以從自身專業出發,進而探詢與SDGs結合的機會。葉欣誠則鼓勵老師們,「SDGs已經是世界語言,現在投入還算是邊際效益蠻高的階段,投資報酬率還不錯喔!」
出席研討會致詞,校長李承嘉感謝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願意與學校合作,共同促進永續發展教育。臺北大學近年也發表永續報告書,然而過程還有許多需要學習之處,期待後續能持續精進,與社會發展良性互動,進而真正發揮大學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