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北大學
國立臺北大學
Loading...
跳到主要內容跳到主導覽列
主選單錨點
主內容錨點
訊息
GENERAL.
首頁訊息
重拾人民信任 許宗力與法律師生話司改

拉近法律學理與實務的距離,法律學院23日下午邀請司法院長許宗力到校演講,暢談在司法院推動司法改革的進度與心得。前大法官、法律系教授陳春生肯定,司法院帶動改革不單能提升人民對司法的信心,更激勵法律人看重專業。

許宗力以「司改二三事-憲法與人民信任的角度談起」為題,透過不同改革向度,解釋各項政策背後的用意。他不諱言:「歷來有些法官的裁判和社會預期的確有些差距,出現『恐龍法官』的印象,影響大家對司法的觀感...」司法院每年調查民眾對司法信任度,數據一直都慘不忍睹,推動司法改革,很大的目標就是要提高人民對司法的信任度。

「司法為民」,許宗力表示,為了保障人民的訴訟權,司法院責無旁貸,必須要良善化整個司法制度。儘管有些法官質疑,從一般民眾信任出發,可能只是個假議題,但他觀察整體臺灣社會,無論從華人社會結構性因素、過往歷史因素、或近來受部分媒體報導影響,民眾對司法不信任的觀點都不能忽略。而在外部聲音之外,法律見解不同、量刑不同或法官個人表現影響判決,也是司法界應該檢討改革之處。

統整過去兩年多來,司法院推動相關改革法案包括設立大法庭、職務法庭參審化、修改少年事件處理法、勞動事件法、憲法訴訟法、強化再審保障、被害人保障...等,同時持續力推國民法官、金字塔訴訟制度等政策,也成立「司法與社會對話小組」,由年輕法官主導,結合各種媒體表現方式,盡力與社會大眾溝通。

而在持續與民眾溝通、提升對司法的信任度之外,面對這些改革是否逾越憲法框架等討論,也是許宗力關注的方向。

他舉裁判憲法審查為例,新增大法官可以審查終審法院的確定裁判是否違憲,引起最高法院反彈,也有些律師認定為「第四審」或冤案平反管道。事實上,不光是臺灣,很多國家類似制度都會引起爭議,但他認為,從實務來看,最高法院的判決原來就需要合乎憲法,因此適用率其實很低,「希望以後最好是備而不用。」

同樣招致終審法院法官反彈的還有「大法庭」新制,由於司法院師法德國採取二階制,遭反對者批評干涉審判獨立。對此,許宗力反問,如果審判獨立代表完全不能被干涉,「合議庭」中的少數方是否也可以抗議?設置大法庭的目的在於公開透明辯論、統一法律見解,相較過去閉門選擇判例或決議,更能保障當事人權益。

與統一法律見解相關,許宗力觀察,民眾不信任司法,其中很大因素和量刑有關。目前司法院已經建立量刑資訊系統和趨勢系統,作為法官判決的參考,但因為缺乏拘束力,因此改善有限。他計畫仿照英美設置委員會,邀請法官和學者組成獨立機關,針對不同罪名訂定量刑準則,但他不否認,如此可能引來侵犯審判獨立、人工智慧(AI)審判等質疑,確實還有很多需要溝通討論之處。

另一方面,他也期待推動「金字塔型訴訟制度」,藉以合理化二、三審訴訟負擔,只是目前這項政策也還受到立委、律師等不同觀點反對;而民眾最寄予厚望的「國民法官」,在參審與陪審等不同制度設計爭議中,後續如何與各方意見溝通,同樣需要持續加把勁。

面對面了解司法院從事司法改革的原委和箇中歷程,現場法律系師生多肯定收穫豐碩。陳春生特別推崇許院長承受的壓力,尤其大法庭、裁判憲法審查和國民法官三支箭影響重大,儘管目前人民的理解還很有限,但逐漸看到專業人士的正面回應,已經值得肯定。

法律系副教授黃銘輝認同司法院已經盡力與民眾溝通,提議可以更密切與影視劇組保持聯繫,運用親近民眾的方式傳達正確法律概念。許宗力則回應,司法院目前已經建立一些平台組織,鼓勵更多作家撰寫司法相關作品,「《我們與惡的距離》當中其實也有一些司法院的努力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