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七十年歷史留下當代年輕學子的觀點記錄,歷史系「史學方法」與「淡水河流域藝文人物誌紀錄片製作」課程同學九月底完成《走過七十-國立臺北大學七十周年校慶紀念影片》。作品剪輯歷年累積口述校史訪談成果,同時結合最新學校發展情形,作為邁向未來七十年的校慶獻禮。
全片回首臺北大學從地方行政專科學校、中興法商到臺北大學一路建校歷程,透過超過廿位歷任教職員、校友訪談,同時穿插歷代校園景觀,帶領現代人重回時光隧道,串連出學校七十年來的面貌。整體敘事安排都由課程學生討論決定,再由業師協助指導完成拍攝與剪輯後呈現。
「看見我們所讀的真的是一所有歷史意義的學校,校友們也影響了臺灣的發展。」從上學期開始投入,橫跨整個暑假也沒得休息,歷史四蔡博晏和同學們仔細檢視所有史料和訪談紀錄,發現臺北大學的歷史和整個臺灣社會緊密連結,「回顧校史也像是回顧了臺灣的發展史。」
為了探源,團隊親身重回臺北校區發源地,讓歷史四吳崧任看見學校一脈相傳的歷史。「以前會覺得我們就是在三峽,透過『地點』,讓我們感受學校是整體的。」聆聽校友們暢談過往在臺北校區讀書的故事,無論師生之間緊密互動情形,或學生大清早排隊搶進圖書館甚至擠破玻璃...大開眼見的同時,還體會「我們現在好像太幸福了!」
而透過整理訪談與史料,再看現在每天生活的三峽校區,也讓同學們大呼:「原來今天一切背後都是前人的用心!」蔡博晏對司仲敖副校長轉述李建興校長的理念:「要把最好的給學生、老師至上」格外感動,「今天我們常常以為學生在學校沒什麼,但其實學校從一開始建設、包括宿舍蓋在就很重視我們!」歷史四羅宏逸也發現,以前以為校園的圍牆、大樹沒有什麼特別,原來背後每一個選擇都隱含特別的意義,「現在看到就比較有感覺了!」
為了完成影片,課堂同學們分組重新閱讀過去學長姐完成的三期口述歷史毛片,並決定以歷屆校長為骨幹,再延伸校園建設、生活等不同主題,引導現在學生看見立體的臺北大學。儘管大家都是影像處理新手,但在彭啟源、葉治君兩位業師指導下,同學們逐漸上手,藉由親身經歷影片製作,學習如何透過鏡頭畫面述說歷史故事。「其實最困難是『備料』,真正開始剪輯都還好!」
透過影片與臺北大學一起走過七十年,展望未來,蔡博晏期待三峽校區硬體建設陸續完工之際,學校能有更多資源聘請更多老師、增開更多課程,逐漸增強學術競爭力,吳崧任則期許自己能更努力,「剩下就是靠我們自己的實力來提升學校知名度。」
教學與學術研究之外,歷史四陳凱文希望校園運動設施能更加完善,特別增加棒壘球場和戶外籃球場之間防護設備,避免不同運動人士互相干擾、確保安全,也希望增建宿舍,讓同學們更喜歡留在校園內活動;而看著學校愈來愈大,同學們可能懶於在校區內移動,羅宏逸則發下宏願,「以後讓我來捐個(校園內)輸送帶吧!」
「希望大家都能完整看過一次!」吳崧任說,迎接學校七十年校慶,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想像,但希望大家都能先看過影片,更了解學校過去走過的足跡、前人經歷的生活,對於未來,或許就有更不一樣的看法。
點選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