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北大學
國立臺北大學
Loading...
跳到主要內容跳到主導覽列
主選單錨點
主內容錨點
訊息
GENERAL.
首頁訊息
探索中華古典博物學 兩岸學者齊聚人文學院
匯聚兩岸博物研究與文化資產學者研究成果,臺北大學與政治大學、嘉義大學、山東師範大學攜手,23日共同舉辦「中華古典博物學與文化資產論壇」,會中並將發表《中華博物通考》叢書。民俗藝術與文化資產研究所長賴賢宗期待藉此提升學術界對文物與文化資產的重視,更藉兩岸交流促進學生就業與專業深造機會。

人文學院院長陳俊強表示,今日社會提到「博物」大多浮出西方帝國主義觀點,然而回到中國古代,其實另有一套分類系統,從西方博物學再回頭看中華古典博物學,可以更了解自身文明和世界。山東師大文學院長楊存昌也提到,山東師大長期投入古典博物學研究,也關注現代文化創意和世界傳播,期盼從這次論壇開始,更多和臺北大學合作,共同培養學生投入研究行列。

賴賢宗去年拜訪楊存昌,確立雙方交流計畫,同時獲邀參與《中華博物通考》編輯團隊,擔任副主編並負責《宗教卷》審稿。《中華博物通考》為山東師大發起的出版計畫,目前已完成初稿兩千萬餘字、圖錄三千幅,預計分36卷出版,其中《教育》、《宗教》、《飲食》、《珍寶》、《文具》首批五卷已印刷完成,23日正式在臺北大學發表。

《中華博物通考》主編、山東師大教授張述錚表示,中華文化歷史悠久,但除了大家熟知的「四大發明」,還有更多民俗與文物寶藏,但過往受儒學、科學等學科傳統影響而較不受重視。探究歷史,中華古典博物學應是與傳統儒學並行的獨立學科體系,以中華自然界與社會生活中的博物為研究主體,探索博物本體和名類的淵源、流變,了解「物」的本體」之外,更能體現博大的天人視野與民胞物與情懷。

張述錚今年逾80歲,投入古典博物研究超過23年,對於部分學界認為以科學時代眼光評斷中國器物只是「粗糙的知識技能」不以為然,強調中華文化有太多未知,過去只是受西方影響欠缺話語權,期待更多學者都能投入建構中華古典博物學行列。

從古卷中看到更多博物價值與文化資產,《中華博物通考》叢書發表外,兩岸學者也在論壇中分別發表12篇論文,範圍涵蓋中華古典博物、出土文物、傳統花藝與美學、太極拳法等研究成果。

※點擊圖片可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