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北大學
國立臺北大學
Loading...
跳到主要內容跳到主導覽列
主選單錨點
主內容錨點
訊息
GENERAL.
首頁訊息
【USR】觀影《飛躍奇蹟》 學習自我超越

由臺北大學社科院USR計畫、任林教育基金會,與耶魯心靈工作坊合作辦理的「耶魯電影讀書會」,在財政系楊子菡教授與任林基金會梁美霞老師主持下,持續帶領社區高齡居民,透過觀影相互學習。於114626日在北大圖書館六樓帶領29位學員,舉辦第23場電影欣賞,一起欣賞了2016年上映的電影《飛躍奇蹟》(Eddie the Eagle);本片由戴克斯特·佛萊契(Dexter Fletcher)執導,泰隆·艾格頓(Taron Egerton)與休·傑克曼(Hugh Jackman)領銜主演,成功地將一個看似「魯蛇」的奮鬥史,轉化為一部觸動人心的勵志佳作。這是改編自英國傳奇跳台滑雪運動員「飛鷹」艾迪·Eddie "The Eagle" Edwards)的真實故事,刻畫了主角永不放棄的追夢歷程,更深刻地探討了何謂真正的「成功」與「勝利」。觀賞完畢之後,夥伴們也從電影主角的經歷出發,結合個人生活體驗,分享了關於夢想、堅持、成功定義、支持系統、以及天賦與努力等多面向的人生感悟。

在美霞老師的引言後,賴素卿先打破靜寂,點出男主角艾迪有著無條件支持他、充滿愛的慈母,與希望他有一技之長(當水泥匠師傅)確保生活穩定的務實父親。艾迪從小即夢想參賽奧運會~電影一開始的畫面,頑皮的小男孩在浴缸內練習憋氣58秒,便開心的告訴爸媽,他要參加奧運比賽;經過多年探索,到最後決定參加危險的跳台滑雪競賽,一路走來,他有著台語所說的「憨膽,不知死活」的執著與瘋狂認真,反覆練習到頭破血流、睡倉庫,啃讀華倫索比「我的跳台滑雪人生」葵花寶典,最後終於感動了皮亞理教練(休・傑克曼飾演)。皮亞理教練的出現是艾迪成功的關鍵,他不僅傳授技巧,更用非傳統的方式激發艾迪的潛能;而艾迪的執著與努力也感動了墮落的教練,讓他重新找回熱情,並最終獲得自己師父華倫索比的諒解與肯定。這是一個師徒三代之間相互成就、彼此互為貴人的動人故事,真是一部激勵人心的好電影。

李蘋分享自己曾去過瑞典奧林匹克滑雪場,強調跳台滑雪是「會摔死人」的極度危險運動,對主角的勇氣感到不可思議;她認為主角最可貴之處在於他能在學習和比賽中「享受」過程,不畏懼且勇敢前行,她也將電影中「不被看好卻創造奇蹟」的主題,聯想到現實中的台灣棒球隊比賽,說明這種精神的普遍性。

李苡禎認為電影的核心是「相信」。主角在所有人都覺得他不可能的情況下,依然「相信自己」,這是成功的關鍵。如果主角不相信自己,也無法成功;因此,主角才是「他自己的貴人」。于玲玲則指出主角能持續熱情,主要來自「媽媽的鼓勵與支持」,母親從未阻擋他,是他最重要的後盾,她也對教練所說「重要的不是訓練,而是你怎麼安全地降落」這句話感觸很深;她並將此哲學引申到人生,認為「過去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現在」,我們應該思考如何讓當下的自己過得最舒適、安全和快樂。

美霞老師也點出艾迪父親其實也默默支持相信著他,例如清晨開車去公車站接他,以及電影結尾穿上「我是艾迪的老爸」的T恤,場面非常感人。老師強調「相信」的心理力量,無論是相信孩子會成功,或相信自己是健康的,都是一種可以練習的正面自我催眠;我們也要感謝自己與彼此「相互成就」。

蔡佩樺表示非常謝謝苡禎介紹她帶女兒來參加電影讀書會,作為一位特殊孩子的母親,她對主角「不斷不斷地去嘗試」這一點感同身受;她認為自己的「成功」來自於孩子的進步與回饋,這驅使她必須不斷地帶女兒「走出去,去嘗試」,感謝耶魯電影讀書會提供了這樣一個包容和交流的機會。劉淑理認為主角最讓人衝擊的是他的「自我肯定」,憑藉這份肯定不斷努力達成目標;從主角身上看到「人的潛力是無限的」,挑戰90米的高度(近30層樓)和主角的勇氣給了她很大的激勵。

梁丕賢分享指出主角雖然沒有得到獎牌,但他「打破了英國的紀錄」,並且完成了從未試過的90米跳台,這本身就是最令人感動之處;強調主角成功的可貴之處在於,他是在無人看好、阻礙重重(來自父親、國家協會、其他選手)的情況下,單靠執著與夢想而達成了目標;也反思自己這個年紀了,還可以有夢想嗎?陳家羚從心理學角度分析,認為電影印證了「心靈有很大的力量」。主角從小的堅定信念——「我要當奧運選手」,最終引導他成功,她指出我們都是自己生命的編劇,但人們常「比較相信不成功」;她鼓勵大家要相信自己可以健康、心態不老,做自己生命的導演,心想事成!

張銘賢分析主角一開始只是模糊地想參加奧運,經過摸索嘗試,才真正找到對跳台滑雪的熱愛,找到「最愛」是能夠持續投入的關鍵。細數主角遇到的困難(被嘲笑、被官方阻擋),認為是熱情支撐他付出巨大努力(打工、睡倉庫),展現了堅強的毅力。他推斷,是芬蘭飛人麥田在90米跳台上與艾迪對話「我不在乎勝敗,重要的是自己是否盡全力!若沒有跳台滑雪,我可能都在酗酒和濫交」,那句「自己是否盡全力」的話,激發了主角艾迪盡全力挑戰極限、終於飛躍奇蹟。另外他也讚賞皮亞理教練的教學方法,十分有趣、聰明且有效(例如用「做愛的那股氣」來比喻爆發力),認為能遇到這樣的「貴人」是主角成功的要素。

林芳梅指出,主角挑戰90米是因為皮亞理教練在電話中帶有激將法地說「你的榮光到70米就止步了...」,激起了艾迪天生的挑戰欲。另外也點出電影中「師公、師父、徒弟」三代之間互相成就、互為救贖的動人佳話。另外她也創意的解讀影片中的數字密碼:

   * 跳台40-70-90:代表自我挑戰與超越,在每個階段都盡力「全力以赴」。

   * 主角艾迪背號24:代表不被語言或心理禁忌(如對「4」的忌諱)所束縛。

   *時鐘的 1與11:引用芬蘭飛人麥田的話,說明心靈的靠近可以超越物理距離,因為他們都在追求「心靈的釋放」,而非輸贏。芳梅認為這是一部以「參與、自我超越、友誼」為最高目標的電影,而非傳統的競賽片。

楊子菡教授也總結電影最吸引人的地方,在於主角是一個「狀似沒有什麼天賦的人」,他的成功來自於巨大的努力和堅持。將「憨厚、近視、微胖」的主角艾迪與有天賦、身材矯健的皮亞理教練、芬蘭飛人麥田對比~有天賦者若無紀律可能墮落,而無天賦者在艱難中反而能鍛鍊出強大的韌性。我們也發現主角的獨特之處在於「別人看見困難,他看見機會」(例如國家隊沒這個項目,正好讓他成為第一人)。更指出皮亞理教練教導的精髓「專注戰勝恐懼」——不要被數字(90米)所騙,成功的原理是相同的,就是「專注」(Focus);失敗源於恐懼與分心。

楊教授強調成功的關鍵在於「我們如何定義成功」。艾迪的成功是「參加」與「享受光榮時刻」,而非獎牌;「盡力」即是「勝利」,芬蘭飛人麥田(Matti Nykänen)對艾迪說的話:「盡力比得第一更重要」。這句話深刻影響了艾迪,也啟發了在場的觀眾,重新思考勝利的意義。楊教授鼓勵現場的退休人士重新思考自己生命的成功,尋找現階段的夢想,並透過激勵他人來創造價值。我們這個年紀的成功,也可以是「幫助別人,成就他自己」;中老年人的夢想可大可小、無論是持續運動、精進廚藝、服務他人,或是幫助別人實現夢想,能讓生命在最後一刻感到豐盛與圓滿,都是一種成功。

總體而言,這次讀書會討論氣氛熱烈且充滿正能量。與會者不僅深入剖析了電影情節與角色,更將影片「飛躍奇蹟」的精神與自我人生緊密扣合和對話,共同完成了一場關於人生的深刻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