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息
GENERAL.
【USR】朱家慧心理師談「情緒的溫度」
富邦人壽贊助國立臺北大學高齡與社區研究中心(簡稱高齡中心),結合任林基金會、北大圖書館、社科院USR計畫、及鳶山協會等,合作辦理「靜好時光:身心自在的熟齡四課」系列講座,透過討論高齡四大議題:身體、情緒、回憶、生活,以幫助中高齡者面對老化時身心的調適。繼第一場〈身體的聲音〉之後,於5月14日下午,由朱家慧心理師分享〈情緒的溫度:穩定心情波動,養出日常裡的安定感〉,該場次採取線上與實體同步進行,共吸引實體42人與線上60人共同參與,反應熱烈。
講師為朱家慧心理師,接續上週專注於外在身體的對話,這週則是指向內在情緒,引領學員討論「情緒內耗」與「孤獨感」的成因與對策。她指出,樂齡生活雖有更多自主時間,卻也容易陷入過度擔憂的心理困境。她以「情緒ABC理論」拆解情緒產生的歷程,A是事件,B是信念,C是情緒,因此在B階段,就可以決定情緒是正向或負向,不是事件引發情緒,而是我們「對事件的看法」決定情緒反應,而解讀事件也是很重要的操練,因此朱家慧提供「生活處方箋」,幫助學員培養自我安定力:
- 曬太陽:提升血清素與維他命D,有助對抗焦慮與憂鬱。朱家慧指出,陽光是最天然的情緒穩定劑。早晨的日照能刺激身體製造血清素(serotonin),幫助穩定情緒、減輕焦慮與憂鬱。她建議長輩每日早上至少出門10至15分鐘,特別是做些緩步走或在陽台打掃,也能間接達到光照效果。也有學員分享,她習慣早上帶孫子上學後獨自散步一圈,心情會特別輕鬆,比吃早餐還重要。
- 打扮自己:提升自信與參與感。朱家慧引用資生堂的實證研究,說明化妝與打扮對情緒的積極影響。該研究針對40位66至93歲的長輩進行化妝輔療訓練,三個月後顯示:90%參與者臉部表情明顯更有笑容、35%外貌改善、28%恢復基本生活能力、28%因化妝建立自信心。她分享自己在社區大學教授彩妝時,有位原本不愛照鏡子的長輩,學會描眉與上腮紅後,開始主動與鄰居打招呼,也更願意參與外出活動,成為長輩與世界重新連結的起點。
- 每日感恩三事:訓練自己以正向觀點看待生活,減少內在批判。朱家慧鼓勵學員每日睡前寫下三件讓自己感到感謝的事,可以訓練大腦從負面轉向欣賞。朱老師建議即使是「今天天氣很好」、「孫子打電話問候我」這類微小的事,也能強化內在幸福感。
- 打開人際連結:列出通訊錄中的熟人、參與社群活動,避免孤立。
朱家慧引導學員列出近半年沒聯絡的熟人名單,再主動發出問候。這樣的行動不僅恢復連結,也能減緩孤獨感帶來的心理影響。孤獨跟抽菸一樣會傷害我們的身心,孤獨久的人負能量都非常強,久而久之會情緒低落與憂鬱,會覺得自己不重要,會厭世、也會對世界充滿敵意,因此要特別留意孤獨這個問題。 - 找出可能阻礙人際的行為習慣:朱老師帶領學員反思自己是否常「伸手黨」(指自己甚麼都不做,把別人的付出當作理所當然)、「訊息已讀不回」、「爽約」、「抱怨批評不停」等行為,有些學員習慣在群組裡只讀不回,後來學會回一句簡單表情符號或問候,結果反而收到更多互動與關心。
- 培養同理心:學習傾聽、反映對方情緒,重建互動關係。同理心是透過鏡像神經元產生的感受力,能設身處地理解他人情緒。具備同理心須具備兩要素:一是傾聽,包括重述對方語意、少說自己;二是回應,如溫和提問、不評價、想像若是自己會有何感受與行動。
朱家慧心理師過程中引導學員用紙張摺出「生活處方箋卡」,記錄能立即實踐的日常行動,當覺得很孤獨或是自我情緒消耗的時候,可以把今天這麼認真寫的這一張,把這些生活處方箋拿出來嘗試看看,就會有助於讓改善情緒。
合辦單位之一的任林教育基金會成立於2000年,致力於推動心理健康、生命教育與情緒素養,提供心理諮商、講座、共學團體與教育推廣等服務。以「一人改變,全家改變」為理念,陪伴各年齡層探索自我、促進人際關係與生命成長。下一場由富邦人壽支持的「豐盛樂齡」系列講座也即將登場,活動主題包含情緒對話、預防詐騙、財務規劃與桌遊互動,歡迎熟齡者踴躍報名參加,活動詳情https://user220864.pse.is/7kclq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