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今年步入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人數已達20%,因此如何活出精彩、創造意義十足的退休生活,成為許多長者與其家庭共同關心的議題。國立臺北大學社會科學院USR計畫與高齡與社區研究中心,於5月6日在校內圖書館國際會議廳舉辦「第三人生的創意思考」專題講座,邀請素有「創意教父」之稱的陳龍安教授蒞校分享,引發廣大共鳴,現場吸引81位在地長者與校內師生出席,線上同步20多位連線參與,約百人共同動腦思考第三人生。未來USR計畫也將高齡特色演講轉製為「學老講堂」,剪輯成影片於高齡中心Youtube頻道,讓國內更多中高齡者可以在線上一同學習。
計畫主持人曾敏傑教授指出,退休不是人生的終點,而是創意人生的新起點。《學老誌》記錄每一位長者如何學老、活老,這次講座就是這份信念的延伸與實踐。主講人陳龍安教授現年近80歲,卻以旺盛的精力與風趣的語調帶領大家思索:「年紀大了,還能有創意嗎?」他的答案是——不但可以,而且非常重要!「創意思考不只是年輕人的專利,而是每個年齡階段都需要的能力。」陳教授一語道破。他以幽默風趣、深入淺出的方式分享自己的第三人生歷程,包括從「不會用電腦的老師」變身為投影片大師的過程,處處顯示出「只要你願意,就能突破框架」。
講座中他也提到,第三人生常見的迷思包括:「年紀大了不適合學習」「退休等於無所事事」「創造力是年輕人的事」,而這些觀念都應該被顛覆。他強調神經科學已證實,大腦的可塑性並不隨年齡停止,只要適當訓練與刺激,長者的大腦依然可以建立新的神經連結,持續學習新事物。他也提醒,不要讓思維被年齡綁住,更不要讓創造力隨時間凋萎。退休後其實擁有前所未有的時間自由、人生經驗與資源網絡,這正是創意發揮的絕佳條件。
陳教授提出其創意教育中的核心理念:「問想做評」四步驟,帶領長者們具體思考如何開啟創新人生:
- 問(Question):問對問題,像是「我還能做什麼?我想完成什麼?」這是所有創意的起點。
- 想(Imagine):透過九宮格、彩虹思考等工具,激發多元想法與視角。
- 做(Action):不要只想,勇敢去嘗試,邊做邊學。
- 評(Reflect):實踐後檢視成效,隨時調整,讓創意循環不息。
陳龍安教授也分享自己在金門退休生活中的實際案例。他親手將老家前的荒地改造成花園,用回收棧板打造庭院裝飾與桌椅,並設計太陽能燈點亮入夜時光。他以自身例子鼓勵大家:「不要等待別人來豐富你的生活,動手創造,你會驚喜自己能做多少!」此外,他投入「扎根、稜萃、樂齡」教育計畫,協助推動金門從孕前到長者的全齡創意思考教育。他強調,長者不應只照顧孫子,更要成為孩子們的學習導師與精神典範,透過陪伴與互動,實踐跨世代共學的教育理想。
講座也介紹許多實用的創意思維工具,包括心智圖法:將複雜資訊可視化,提升記憶與統整能力。九宮格法:從一個中心主題發散思考,找出八種可能。彩虹思考法:以紅橙黃綠藍靛紫七色對應不同思考面向,如情緒、數據、利弊、創意、沉澱等,幫助全方位思考。這些工具不需電腦,只要一張紙與一顆願意思考的心,人人都能應用在生活大小事上。「像我一樣,不會電腦沒關係,但要願意問、敢於學。」陳教授也用自己的筆記,把所有學習科技的流程記錄下來,鼓勵長者不要被科技嚇倒,而是嘗試去擁抱。
學員賴素卿也表示陳龍安教授以淺顯易懂的方式,說明創意思考的意義與價值,在 AI 時代快速變遷的背景下,創意思考已不再只是年輕人的專利,而是所有人,尤其是邁入第三人生的我們,更應該積極培養與實踐的能力。他指出第三人生(退休後的階段)其實是發揮創意的黃金時期。這個階段雖然面對健康、財務與社交等挑戰,但我們也擁有了時間自由、經驗豐富與資源充足的優勢,只要用對方法,就能讓人生繼續綻放光彩。年紀不再是限制,只要願意學習與改變,每個人都能展開屬於自己的創意旅程。
講座尾聲,主持人曾敏傑教授表示,長者不只是人生的參與者,更是知識的書寫者、經驗的傳承者。《學老誌》是一個讓長者被看見、被聽見、被尊重的地方。陳龍安教授也回應,創意不是天生,而是持續練習的結果。只要開始動腦,人生就會不一樣。臺北大學社科院USR計畫關注高齡、世代共融,第三人生不是人生的下滑曲線,而是創造與轉化的嶄新篇章。讓我們用創意思考,讓歲月發光,讓第三人生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