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北大學
國立臺北大學
Loading...
跳到主要內容跳到主導覽列
主選單錨點
主內容錨點
訊息
GENERAL.
首頁訊息
美國羅格斯大學學者蒞臨國立臺北大學公共事務學院短訪

美國羅格斯大學(Rutgers University)School of Public Affairs and Administration(SPAA)的院長Kaifeng Yang與Director, PhD Program (博士學程主任) Yahong Zhang副教授於今年12月訪問國立臺北大學公共事務學院(以下簡稱本院),分享其研究成果,並與現場聆聽演講的50多位師生暢談學術心得。

Yahong Zhang副教授以其近期被收錄於 Public Administration 期刊的研究Empirical Research on Corruption and Whistleblowing in Taiwan為主題,應用計畫行為理論(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PB)對公部門反貪腐行為的預期,結合台灣文官調查(TGBS)的數據,探究公務員在何種情境下願意挺身揭弊。在結合數據分析後發現,台灣公務員在面臨貪腐情境時,價值觀、服務動機與冒險傾象等因素都顯著影響舉報意願。

本院五年前與SPAA簽署兩院 「3+2雙聯學位計畫」(學士與碩士)及「1+1+1雙聯學位計畫」(碩士雙聯)並於今年續約。根據2023年的世界學術排名(GRAS)中,羅格斯大學的SPAA在公共行政領域的排名位居美國第三及全球第七,兩院的雙聯學位計畫讓學生能在三年內獲得兩個碩士學位,具有極大的優勢。Yahong Zhang副教授強調,羅格斯提供友善的國際學生環境,並即將增聘華裔教師,為台灣學生提供更多支持。

        院長Kaifeng Yang的演講則旨在探討行為倫理的出現、機遇與挑戰。院長Yang認為,傳統行政倫理存在缺陷,透過探索影響道德或不道德行為的實驗性研究,能夠進一步拓展理論。行為倫理涵蓋道德問題、意識、判斷、意圖與行動五個過程,這些過程常因環境、組織與個人因素的影響而斷鏈,導致即使具備倫理意識,行為未必符合倫理標準。因此,制度設計應確保公務員不越法律底線,而非追求道德高標準。院長Yang以米爾格倫電擊實驗與史丹佛監獄實驗為例,說明權威壓力下會產生服從行為,不道德行為更多源於潛意識或服從命令,而非來自個人的惡意。行為倫理的挑戰在於如何平衡績效與倫理,需要制度的改善,而不是僅一味要求個人道德的提升。

兩場講座內容不僅拓展了師生對公共管理領域的視野,也激發演講者與師生間熱烈的討論與交流。在講座結束時,公共事務學院副院長兼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主任羅至美教授代表學院向院長Kaifeng Yang與PhD Program Director Yahong Zhang致贈感謝狀,感謝兩位學者的精彩分享與對兩院學術合作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