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USR計畫舉辦第94場三鶯樹論壇,由本校社工系魏希聖教授邀請秘書長宋聖君蒞臨本系,於2024年12月9日,在社工系專業教室主講「原住民族與長期照顧」,向學生分享「文化安全」的概念;現場計有15人次參與,透過原住民族長照議題的討論,提升社工系學生跨文化的高齡服務知識,以達USR計畫培育人才之效。
宋聖君秘書長服務於社團法人臺灣原住民族長期照顧服務權益促進會,目前在本校社工系上多元培力班進修,朝社工師的專業資格邁進。宋聖君大學就讀圖書資訊學系,接著就讀城鄉所以及傳播所,展現出強大的跨領域能力。他曾深耕實務現場服務個案並擔任督導,未來則計畫回到故鄉部落,結合自身專業與經驗,為社區提供更深層次的服務與支持。
宋聖君首先提到了文化安全連續體的概念,包含了四個要素,文化意識、文化敏感度、文化能力及文化安全。「文化意識」指的是對族群的認識,「文化敏感度」指的是瞭解母文化和異文化的區別,能認可並欣賞這彼此存在的文化差異;「文化能力」則指的是能有效地與不同文化的人互動;「文化安全」一詞則是分析了權力不平衡、制度歧視、殖民化以及與殖民者的關係,提醒服務提供者必須有自我反思的技能,才能對不同種族的人提供合適的服務。
《原住民族健康法》於去年完成修訂,內容包含鼓勵大專校院融入原住民族健康事務之文化安全課程,未來可以預期社工的繼續教育學分應該會納入文化安全的課程。這樣的趨勢都提醒社工系的學生應該對服務使用者的文化和歷史有所了解,並在更廣泛的社區中學習和實踐敏感且有效的行為,最後才能與部落建立信任和真正的夥伴關係。宋聖君也提醒學生在服務原住民族時應該隨時反思自己是否帶著刻板印象,在歷史不斷的滾動下,在現代中原住民是複雜的個體,不一定要會族語才算是原住民,出現了所謂的都市原住民,在不同階段每個人對於自己的認同也都不同。
原住民的家族觀念與漢人有很大的不同,核心不僅限於直系親屬,還延伸至社區成員,形成「大家庭」與「社區即家庭」的概念,甚至納入無血緣關係的長輩與社區成員,強調相互尊重與歸屬感的重要性。在這樣的情境下,為了更清晰地呈現原住民族的家庭結構與其相互支持的複雜網絡,繪製家系圖要考慮的因素就更多。另外土地議題在原住民族文化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部落聚會時,應事先了解具權威性和土地管理權的代表,並邀請其優先發言。同時,其他發言者應表達對土地原始保管者的感謝,並承認原住民族是土地的原始所有者。這樣的態度不僅彰顯尊重,也有助於促進彼此文化的分享與關係的深化。
宋聖君也分享其他與原住民相關的交織性議題,例如原住民對於性別的概念與漢人很不同,部落中某些習俗和做法是由男性和女性分別執行的,通常被稱為「男性和女性的事務」。這些做法有非常嚴格的規定,違反這些規定的處罰可能會更嚴厲。因此進入原住民部落時,尤其是不確定該地區是否繼續奉行傳統習俗的話,社工最好選擇與同性別交談會比較保險。同學對於原民部落是否會排斥漢人工作者進入感到好奇,宋聖君表示確實原住民族文化的中有許多習俗,涵蓋長輩、土地、動物及祖先的地位,會需要事前瞭解,但若是了解服務區域的語言習慣與問候語,並與長者和領袖建立合作關係,那麼就能大幅度的獲得服務區域內居民的好感度。
在演講的最後,秘書長分享了許多原民的長照資源,如文化健康站及衛生所的居家護理所等,這些會是進入部落服務時可以連結資源。但原民的長照也有難以解決的困境,送餐服務、日照中心及沐浴車等受到路程遙遠的因素影響,服務輸送成本高,使得部落的居民無法以同樣的成本享受同樣品質的照顧服務,照顧正義的議題需要大家持續的關注。臺北大學社科院USR計畫關注高齡議題,本次邀請原住民同學分享跨文化的長照經驗,社會工作系以此為契機,將「文化安全」融入教學,鼓勵學生理解不同族群的長照需求,為超高齡社會培育更多元的能力與實務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