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北大學
國立臺北大學
Loading...
跳到主要內容跳到主導覽列
主選單錨點
主內容錨點
訊息
GENERAL.
首頁訊息
通識飛鳶博雅講座 連玉如談情緒壓力

通識月飛鳶博雅講座大型場次第三場「穿過情緒,領取祝福」邀請到曾經任職於臺灣大學學生心理輔導中心的連玉如臨床心理師蒞臨本校,與與會的老師以及同學們,分享以及探索情緒的形成,與學習如何與壓力共處。

講座一開始,連玉如從日常生活的角度出發,詢問在場與會者是否曾遭遇過挫折之經驗,並說道「人格成長本就需要挫折,就算沒有遇到,我們也會去尋找挫折」。因此,連心理師建議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不用一昧地否定挫折的存在。因為當我們遭受挫折,遇到情緒困擾之時,「情緒」實為一種老天所給予我們的祝福。因為在情緒中,我們得以有力量反擊,因為在情緒中,我們得以力求生存,因為在情緒中,我們得以看見自己。

接著,連心理師請與會者參考手中之講義,引導大家覺察自身情緒來由,與目前身心之狀況。在生活中,往往我們所感受到的情緒、壓力,有很高的機率是因我們將自身困在過去,進而導致一連串的(情緒)懊悔與挫折。同時,我們也往往會因擔心未來,所以焦慮、不安。這些因我們困在過去與揣測未來的種種情緒,實都會加速日常生活中壓力症候群之出現。儘管如此,如何覺察情緒與辨識自我,仍是我們生活中所需面對的重要課題。

人的行為非常多元,情緒也相當複雜。生活中,當我們出現負面情緒之時,往往我們的內在與外在都能反映心理之健康狀態。連玉如亦請與會的大家仔細想想,日常生活中的我們,有哪些時候「想法」會較鑽牛角尖?有哪些時候「情緒」會變得較不可控制,導致身旁的人難以忍受或靠近?又或者,有哪些時候日常生活的慣常「行為」(如睡眠、飲食等),悄然出現改變?透過這些日常生活中的想法、情緒以及行為的改變和發現,往往是我們覺察、評估或探索「壓力」是否來襲的要件。而此一覺察、評估或探索壓力來由的過程,實際上也是我們在進行反思、辨識以及理解自我之狀態。

生活中的「憂鬱」是基本情緒,連心理師強調著。進一步,連老師也運用電影《腦筋急轉彎》舉例,帶領與會師生一起探索,生活中該如何處理「憂鬱」及其所帶來的問題,以及在這過程中,我們要如何沉靜下來、尋找安全感、復原再重新出發。「忠於自己,為自己表達需求,事實上是一種肯定自我,以及自我肯定的表現」連老師鼓勵大家。同時,最後我們一定要記得謝謝自己,「感謝每一天的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好的自己」。

而關於如何接納情緒,連玉如建議大家可以從日常生活活化「理性腦」開始,遇到問題先冷靜,釐清情緒為何?因為往往影響情緒和行為的是想法,而非事件本身。在我們日復一日的生活過程中,難免都會遇到不如意之事,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好好釋放壓力,脫離深淵,實是需要我們一起努力學習與面對。同時,連老師亦說,在這過程中,「求助」是勇敢的表現,「它」會讓我們的靈魂找到了陪伴,找到了支持,同時也擁抱了安全和温暖。因此,保養自己的社會連結系統非常重要。

最後,連心理師也請大家換位思考,以陪伴者之角度,講述在安定情緒時,陪伴與同理心的重要。她說在陪伴與同理心的路上,我們每個人都有自身所需面對的課題,而「陪伴」是我們在人生旅途中,與我們所關懷/心的人,一起走一段路,走進心靈深處去探險,但絶非是去承擔他人的困境,肩負走出幽谷的責任。這就像在《排球少年》中,影山與日向相互對彼此說,「只要有我在,你就是最強的!」般的相互支持與相挺。

本學期飛鳶博雅講座大型場次,後續亦邀請明月堂第三代傳人周恆儀、臺灣正念學學會常務理事暨正念療育資深督導師羅耀明、甘樂文創志業執行長林峻丞等人,分享其如何在紛亂的世界中,擁抱自身,並也投身自己所愛,關懷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