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屆北大玩具節落幕 連結在地青銀共融 落實USR精神
由國立臺北大學高齡與社區研究中心、社科院USR(大學社會責任)計畫、台灣玩具圖書館協會(以下簡稱玩圖)主辦的第7屆「北大玩具節」於4月20日在三峽校區舉辦,活動圓滿成功,今年加入「青銀共融」元素,攜手校園師生、公益團體、高齡社群與在地夥伴,藉由二手玩具設計30多個遊戲攤位,不只減少垃圾量,並讓祖孫三代一起同樂,創造全齡共融的臺北大學城。活動吸引了531位大人捐發票換摸彩、545位小朋友報名闖關,加上112位現場志工與北大師生,規模打破歷年人潮紀錄,加上許多周末就習慣到校園運動、野餐的民眾也熱情參與,總計近1,500位「玩家」同樂,越玩越熱鬧。
高齡與社區研究中心主任曾敏傑表示,北大玩具節的活動緣起很單純,就是期盼校園跨出去和社區互動連結,從2018年舉辦到現在已有7年,很多孩子從幼兒園玩到國小都畢業了還來參加,已是死忠的鐵粉,如今,因應臺灣高齡化的趨勢,今年北大玩具節的遊戲攤位增加多組關主是青銀共融,增加了高齡者的服務角色,特別是「懷舊吊酒瓶」、「劍玉乒乓球」等遊戲,都是長輩從小玩到大的趣味遊戲,透過玩具節共融與傳承生命經驗。
82歲的高齡志工陳妙璇受訪時表示:「雖然以前也有志工服務的經驗,但與學生一起擔任關主還是第一次,很有意思,看見孩子快樂射飛鏢的笑容,讓我很開心。」同組的社工二李彥蓁也回應說,「第一次和長輩合作當志工,最初會緊張沒有話題聊,或是無法溝通,真正開始合作時,發現長輩其實很喜歡跟我交流,這次與陳妙璇阿姨一起完成任務,是一個新奇又快樂的經驗!」
北大玩具節拉近世代情感,更連結在地能量,攜手台灣玩具圖書館協會之外,也邀請到台灣鳶山社會實踐協會、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三峽志工站、新北市政府社會局土城社福中心、新北市志願服務協會、成福國小、桃子腳國中小學、伊甸基金會三峽服務中心及恩主公醫院等夥伴共襄盛舉。玩圖秘書長張維庭表示,很開心能讓大家認識二手玩具的力量,減少垃圾量的同時,也將玩具的生命延續,這七年來參與玩具節的互動融洽,除了看見孩童、學生及長輩的熱情參與,甚至發現越來越多在地團體的踴躍加入,這些都證明了玩具節不只是節慶,而是一個結合在地的平台,與民眾和社群的友善連結。
玩具節也是落實USR理念的極佳場合,結合社會工作學系老師游以安的「遊戲治療」課程,從籌備期開始認識活動的始末與精神,再到團隊合作規劃遊戲,以及前往新北市玩具銀行,挑選各項闖關遊戲所需的道具,最後,透過現場活動實踐演練,更是讓同學收穫滿滿,社工四張昀蓁說:「因為修習遊戲治療課程而在玩具節與社區居民互動,有了實際應用所學的機會,雖然我在接待了幾十位大小朋友後感到疲累,卻也覺得很滿足、開心。」社工三顏妤庭也分享說:「最有成就感的是小朋友的年齡層較廣,我們就依照孩子的能力調整遊戲難易度,看著大家都能在攤位玩得開心,也讓我的心情受到感染!」
玩具節的順利舉辦,背後還有一群無名英雄「北大小鳶隊」,長期擔任志工自動自發參與USR計畫所推動的各項活動,公行系四年級的同學劉柏志說:「這次我擔任Switch的關主,許多孩子可能不常接觸電動,所以能夠感受到他們很認真學習,也讓我在教學的過程不斷修正步驟,都是很寶貴的經驗。」
北大玩具節是「大學城節慶」系列活動之一,也是每年第一場的節慶,持續散發校園的歡笑與活力,鄰近居民林有田受訪時笑著說:「孩子在社區看見宣傳海報時就準備好要參加,所以再約了朋友的家庭,今天2個大人帶著10個孩子玩好玩滿,共享歡樂的週末,真的很感謝玩具節的舉辦。」多年來的持續推廣,並扮演在地的公益協力核心,曾敏傑表示特別是社科院更要實踐所學、關懷弱勢,尤其今年有了美國石氏基金會(The Dynamic Foundation)的大力支持,基金會創辦人石秀寧長期關心弱勢族群,除了USR計畫發展出在地的輪椅族支持團體、薩克斯風在地關懷等系列活動,玩具節更邀請鄰近社區的弱勢族群到場同歡,具體落實由大學特色出發的USR精神,也為每一個參與的家庭創造美好時光,營造全齡共融的臺北大學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