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近年掠奪性期刊和巨型期刊興起,學術發表管道日趨多元,出版風險與複雜度也相應提高。為協助本校教師與研究人員認識相關議題,避免心血成果遭受損害,本校圖書館與研究發展處於11月30日共同舉辦「學術發表,步步驚心?-- 區辨掠奪、巨型、OA期刊,作明智的投稿決策」專題演講,邀請臺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系林奇秀教授兼圖書館副館長蒞臨分享。本次活動由圖書館長朱炫璉教授開場歡迎林教授百忙之中撥冗蒞臨,接續由陳俊強副校長致詞;陳副校長表示,教師研究成果若發表於品質欠佳期刊或研討會,可能將影響教師的聘任、升等、計畫、獎勵、補助,甚至是個人與學校的學術聲譽,影響甚大,因此對此議題的了解非常重要。
林奇秀教授在正式開場演講後指出,1990年代,學術社群為抵抗大型學術期刊出版商的壟斷,提倡知識共享及自由流通。開放近用(Open Access)期刊便成為新型學術傳播方式。有別於以往讀者付費模式,開放近用期刊採用作者付費,出版商向作者收取文章處理費(Article Processing Charge , APC)。論文刊登後,讀者便能透過網路免費閱讀及使用,打破知識獲取的高牆。然而,由於近年電子期刊出版流程改變,也讓稿件的審稿模式產生了質變,文章收錄數量不再受到紙本期刊有文章篇數的限制,出版商可據投稿數量輕鬆擴大出版規模。基於以上各種因素與環境,促成了「巨型期刊」(mega journal)與「掠奪型期刊」( predatory journal )出版模式的產生。此兩類期刊具有出版量大、快速出版和向作者收取APC等特點,但部分出版商依此進行詐財,用不實的訊息引誘研究者投稿並支付高額APC費用、保證刊登等方式,但對論文內容草率審查。
有鑒於此,林奇秀教授建議避免投稿具備下列特徵的期刊,例如:缺乏期刊編輯團隊資訊、隱匿付費資訊、期刊網站缺乏準確且詳細的期刊資訊或是多種期刊共用一個網站,刊名通常冠有International、或洲名(Asian-Pacific)、期刊主題跨領域過大、宣稱有影響係數(Impact factor)等,在投稿前運用JCR(Journal Citation Reports)查證期刊是否真有IF值、確認期刊是否有收錄在Scopus等具權威性的學術資料庫等「白名單」,向圖書館尋求諮詢,以及先確認是否需支付文章處理費或是撤回費用,此外就是避免投稿至相關學術單位建議的「黑名單」。
林奇秀教授提醒,研究人員謹慎執行完成的好研究,投稿前務必審慎查證期刊品質及出版社聲譽,慎選發表期刊,並以領域內具學術聲望的專業期刊為優先,以免未來承擔不確定性及在學術價值認可上有爭議的風險,例如在申請升等或學術獎補助時,可能需要花費更多心力去準備佐證資料,以證明送審著作與刊物的品質。林教授舉例,為維護健康的學術研究及發表環境,國內許多大學和機構已陸續制定因應措施,比如臺灣大學醫學院公告「加強實質審查期刊」等相關資訊。
本次活動結束前,本校研發處魏希聖研發長除了感謝林奇秀教授的精采分享之外,也表示期刊論文發表之品質把關是各大學目前面臨的共同挑戰,研發處後續也會蒐集與了解國內指標大學對於爭議期刊的處理機制,修訂相關辦法和獎勵措施,以期落實本校追求學術卓越的精神,持續鼓勵本校教師優質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