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社科院USR計畫以超高齡社會作為核心,思考在超高齡社會下大學能扮演的角色,團隊以培力的方式,鼓勵大學生研提方案投入高齡議題,於正規課程之外,自組學習團隊付諸行動。經過徵件之後,已有6組學生團隊參與超高齡自學行動,包括學習型1組、服務型2組、學習暨服務型2組、學習暨協力型也有1組。
本文所介紹的是學習型團隊,由社工系大二系學會成員所推動之「議題咖啡廳」,學生有感於臺灣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因此「議題咖啡廳」以高齡議題去做發想和討論,討論的議題有六項,分別為「超高齡社會來臨,對於國家的各種影響」、「大學端應該採取怎樣的行為和措施,以因應超高齡世代」、「高齡化社會下,社會工作的樣態和面貌」、「失智症之預防」、「老年憂鬱症產生,迎接家中的成人衰老,如何陪伴其度過晚年歲月」、「學生們對於青銀共學的看法」。
在討論「超高齡社會來臨,對於國家的各種影響」的過程中,學生提到台灣無法與北歐國家比擬,因此如何維持長者的身心健康是政府須努力的方向,以避免對國家社福財政造成負面影響;另外,也有學生認為政府應加強對長照服務的支持和監管,也可嘗試推動社區長照模式,讓老年人能在熟悉的環境中得到最適切的照顧。
在討論「老年憂鬱症」議題的過程中,許多學生不約而同地想到自己的阿公阿嬤,也擔心自己的阿公阿嬤或父母未來會有老年憂鬱症的問題,學生認為「陪伴」是舒緩老年憂鬱症的重要方式,讓長者認為自己不是孤單一人,隨時都有說話的對象,就能很大程度的減少老年憂鬱症的發生。
在討論「高齡化社會下,社會工作的樣態和面貌」過程中,學生認為社會工作者要著重於「充權」,讓長者能看見老年生活的意義與價值。學生曾經有服務長者的經驗,會遇到進行活動時,因手腳沒力、做不到就放棄,過去遇到這種情況時因不知道怎麼應對,就讓長者自己在旁邊休息。學生反思自己未來會嘗試多鼓勵長輩,或是陪著他一起做,一點一點的成就累積起來,勢必能成為一股很大的力量。
另外,學生看完《學老誌》後對刊物內容的豐富與多元感到震驚,尤其是施淑梨大姊的生命故事,更是觸動了學生們心靈。有學生分享到施大姊的專訪是她在整本學老誌中印象最深刻,施大姊提到,「學會放下,也是面對老化中的一件重要事情。」學生認為,「放下」這件事很難,但長輩說得輕鬆愜意,不確定是隨著年齡增長所經歷的事件多,使長輩們能看開一切,抑或是時間到了,自然也就看開了。
也有學生分享到,施大姊在專訪說到:「生命的旅途盡力完成自己想要的,一路走來我覺得很圓滿,沒有遺憾。」這句話讓我很感動,也再次提醒了我,生命還很長,也要盡力去完成自己所想要做的事才不會留下遺憾,也希望哪天我也能在變老後,充滿自信的說出這句話。
其次,許多學生對於健康學老的內容也印象深刻,有學生分享到,在閱讀完這篇後,對於該如何面對老化、如何維持身體健康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及反思,也會想推廣健康老化的概念給身邊的親朋好友,畢竟誰都不想帶給他人負擔,也不希望自己的晚年過得沒有尊嚴。
也有學生提到自己家中的長輩搬去與他們同住後,因不熟悉環境,導致長時間窩在家裡導致肌肉流失,學老誌的內容如健走、飲食等也促使他更願意花時間上網去瞭解知識,以便帶領自己的長輩執行,同時也陪伴長輩走出戶外,參與活動。
在這項方案中,由社工系的學長姐帶領學弟妹去思考在超高齡社會下,我國所將面臨的問題,在討論的過程中,也刺激學生們思考過去未曾想過的問題,如現有的社會對高齡是否友善?對老年憂鬱症的認識有多深?面對老化該如何適應?在超高齡社會下,社會工作的變革等,這些議題都是學生過去不曾接觸,也不曾思考的,藉由本次的活動,讓學生提前思考,也讓學生能提前認識老化。
同時由USR計畫提供學老誌供學生們閱讀,多數學生在閱讀之後才認知到,「老化」並不是時間到就能學會的事情,必須透過一系列的規劃、有意識的學習與改變,才能真正做到健康老化。學老誌的文章,也讓學生們能夠反思自己與父母或祖父母間的關係,以及是否注意到家人也面臨老化這件事。
社工系學生透過此次的自學方案,讓學生們透過輕鬆的談話與交流,認識到「老化」對個人、家庭、社會之影響,也促使學生們提前培養對老化的認識,期待此次的自學方案對於學生未來職涯的想像,能提供助益,也期許將來有更多學生能提出計畫,發展更多元的自學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