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北大學
國立臺北大學
Loading...
跳到主要內容跳到主導覽列
主選單錨點
主內容錨點
訊息
GENERAL.
首頁訊息
第23屆傑出校友專訪_許秀春學姊「深耕培訓 屢創新猷」

學歷:
公共行政學系民國79年度畢業
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民國81年度畢業

現職:
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112年11月28日陳達新副校長帶領校友中心行政團隊驅車前往木柵「考試院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拜會並專訪甫獲本校第23屆傑出校友「公共服務獎」得主—許秀春副主委,郝培芝主委(本校公共行政學系教授)親自接待,一同暢聊過去學校所學,與現在職務點滴。

學姊為本校公共行政系出身,大學畢業後繼續攻讀本校公共政策研究所,81年畢業旋即應屆考上公務人員高等考試一級,迄今已在公部門服務逾30年,歷任臺北市政府公務人員訓練處、行政院青年發展署、國家文官學院、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等機關,不論在何種職位,皆打破常規、屢創新局,不僅二度榮獲模範公務人員,也帶領她所屬部門屢獲國際獎項的肯定。

「公共行政系是非常溫暖的地方」說起當時為何選擇進入公行系,學姊笑稱是因為招生說明上寫著需要個性活潑的學生,便誤打誤撞地進入公行系,而師長們對社會議題與公共事務之關注投入,帶動學生參與,關心城鄉差距、隔代教養、社區營造、環境保護、青年參與等,也打開學姊的視野,原來公共行政系也可以如此有趣且接地氣,而同學間的融洽氛圍,更讓她覺得公行系是很好的選擇。「感謝學校教會我們,如何保有獨立思考、問題解決及正向思考能力」說起母校帶給她最大的影響是什麼,學姊表示可能很多人會認為是扎實的專業課程,但她認為在學期間所獲得言教、身教、境教給予她更大的啟發,這些正向積極的養分,對往後職場有著莫大的幫助,學姊也笑說,不是她特別優秀,是北大那樣的學習風氣,造就他們勇於挑戰自己,大聲表達不同想法,也願意承擔責任。她研究所14位同班同學中,包括學姊在內,目前就有3位次長級的高階文官。

「我一開始根本沒有想考公務員,一直想進入民間企業闖盪」學姊因為活潑的個性,在學時便以記者與人力資源管理為畢業就職目標,除修習人力資源相關課程外,也積極參加新聞社的活動,甚至於在學期間便擔任民生報的實習記者,報考研究所時也因抱著想進入企業服務的心,只選擇投考強調實務運作的本校。但人算不如天算,研究所時因室友先後考上公務人員,便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參加高考一級,結果陰錯陽差地順利應屆考取,進入公職體系服務。「公務部門其實也可以很不一樣」學姊表示雖然與學生時代所想像的職涯方向不同,但比起大家印象中一板一眼的公務員,她所從事的培訓工作,在政府部門裡也是不同於傳統公部門形象,培訓總需扮演領頭羊的角色,因此與外界接觸機會很多,也要不斷創新及學習,這與她喜歡求新求變的個性不謀而合,因此樂在其中,且樂此不疲,學姊說,培訓場域常會接觸國內外、不同領域的學者專家或學員,即便課間和大師短暫對談交流,都是錢買不到的寶貴學習經驗。

「成功沒有捷徑,總要勇敢踏出去,才知道有無限可能」學姊多年來深耕公務人員培訓體系,以開創新局為己任,不斷推動改革,從服務於臺北市政府起便導入訓練機關首座數位學習平台「臺北e大」;進入保訓會擔任處長後,除研訂法規讓高階培訓制度化,於各項訓練中引入專題研討評量,增加評量中的實務演練機制。而進入文官學院服務,並結合過去經驗,推動各項創新專案,例如薦升簡訓練海外研習營、將職務見習落實於高階培訓方案中、因應疫情開設線上同步學習,讓訓練不中斷、與部會或大學合作開發教材與課程等。

在其職涯中,學姊深感國際觀的重要性,建議學校要「深耕臺灣、放眼世界」,及早為學弟妹埋下國際觀的種子,多與國際知名企業或機構合辦未來大趨勢相關講座或活動,延聘外國教授來校授課等。除此之外學姊也觀察到應屆畢業生對於未來職涯發展的迷茫,建議學校開設與人生思維相關的課程,讓學生學會如何學習(learn to learn),可以獨立思考自己人生意義與價值。另提供更多的實習機會,讓學生能走出校園進行實務見習的淬鍊。「知道學生時代可以做什麼準備及訓練,可以讓未來少走一些彎路,雖然彎路的風景可能也很美,但可能走太多彎路,會找不到心原來的方向。」

「走出舒適圈,提升國際競爭力」除了給學校的建議,學姊也鼓勵學弟妹在學期間多拓展自己的國際視野,身處全球化時代,人才在國際間的流動是不可避免的,但我們準備好了嗎?學弟妹的未來,不應僅侷限在臺灣,不妨把自己觸角延伸出去,多看看外面的世界,像是交換學生、參與國際組織活動、國際企業實習、國際研討會等,鼓勵學弟妹在校期間多累積國際經驗並與世界接軌,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期盼社會因為有了臺北大學畢業生投入而越來越好,也因我們鍥而不捨精益求精的貢獻投入,讓世界看見臺灣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