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北大學
國立臺北大學
Loading...
跳到主要內容跳到主導覽列
主選單錨點
主內容錨點
訊息
GENERAL.
首頁訊息

臺北大學榮獲資訊創新競賽雙料冠軍

「2023年第28屆大專校院資訊應用服務創新競賽」11月4日於台灣大學舉行決賽,本校資訊工程系林道通特聘教授指導兩組學生參加,雙雙榮獲「資安創新技術組」第一名,及「產學合作組(三)」第一名。本競賽是全台最大、資通訊人才最密集的競賽平臺,競賽主題多元,亦有許多國際團隊參加,目的在讓學生從產業需求出發,開發資訊應用服務創新,貼近產業趨勢及市場的需求。

林道通教授深耕產學研究,與千如電機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已進行三年的產學合作專案,於今年八月經千如電機同意將產學合作成果參加該競賽,並指導資工系碩士班研究生林偉賓與陳冠銘以「深度學習應用於次毫米級電感器表面瑕疵檢測與落地」為主題參賽,榮獲「產學合作組(三)」第一名。本計畫主要目的在於檢測長度只有1毫米的微小電感器的表面瑕疵。藉由深度學習的方式,以人工智慧模型克服傳統影像處理技術無法檢測的困難,並且實際落地於AOI外檢機上,投入生產線,每分鐘可檢測一千個電感元件,大幅提升品管檢測效率與準確率。參與競賽能獲得第一名的獎項,不只是研究團隊的功勞,還要感謝千如公司共同協助的同仁,謝謝他們的攜手合作完成本次的計畫。

另一組資工系大四同學施巧軒、林翊婷、呂霈芳、謝采軒以「基於遠程光電容積脈搏波特徵及機器學習的深度偽造影片偵測方法」為主題參賽,榮獲「資安創新技術組」第一名。該專題主要是使用影像生物特徵查核影片中人物是否經過竄改(Deepfake)。基於真實的臉會有環境光穿過皮膚到達血管,再反射回相機,因此相機可以檢測到血液流動導致的亮度變化;而假臉的資訊就會與真臉的訊號差異大,因此可藉由機器學習模型判斷CPPG (chrominance-based photoplethysmography)及GPPG (green channel-based photoplethysmography)訊號特徵,來判斷影片是否有使用Deepfake變造。

研發創新是學術研究與產業發展的基石,參賽教師及同學累積先期的研究成果,並經歷此次資訊服務創新比賽激烈競爭的洗禮,期許在人工智慧與電腦視覺相關領域能繼續精進。同學將來不論是繼續深造或直接就業,得獎的殊榮與肯定將成為美好且重要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