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北大學
國立臺北大學
Loading...
跳到主要內容跳到主導覽列
主選單錨點
主內容錨點
訊息
GENERAL.
首頁訊息

通識月大師講座 賴懿容談循環經濟

有春文化創辦人、美麗台灣關懷協會創辦人賴懿容老師蒞臨臺北大學,為老師、同學們及社區民眾帶來本屆通識月第四場大師講座「循環經濟的非二元思維,廢棄旗幟再生創業及文化創藝思路」。賴懿容將自身的生命歷程,結合本學期通識月的主題「堅持所愛 超越自我」與出席者分享。大師講座由通識中心、社科院USR計畫以及新創產學發展中心合辦。

賴懿容從成長背景出發,和學生分享她在大學畢業後也曾是一位對未來迷茫、失去目標的社會新鮮人。直到正式創業前,她擁有許多不同的工作經驗,在不斷地嘗試與磨合之中,直到有一次在與上司的衝突中,她發現這不是她想要的生活,進而開啟往後創新創業的嶄新旅程。

在創業的過程中,賴懿容提到,學生時期的她便熱衷參與各種大小型式的社會服務活動。大學畢業後,她亦參與了非營利組織所發起的國際志工召募,舉凡日本、泰國到柬埔寨都親自走踏,服務貢獻。而就也在這些旅途中,讓她發現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實際上就是社會服務。選擇走上廢棄旗幟回收再利用,一方面是受到時任美化環境基金會執行長姜樂義老師的影響,另一方面她也發現隱藏在這些旗幟背後的其實是一幅幅關於臺灣文化、文字與圖騰符號的美學。於是,賴懿容一開始在没有太多資源和支持的創業中起步,一步一腳印地騎著摩托車,或逐一致電業者、店家,詢問廢棄旗幟回收的可能。在這過程中,她也遭遇了不少挫折,但這些阻撓皆成為她日後走向讓廢棄旗幟百變重生成功的根基。

賴懿容也不斷提到,在這條路上其實遇到了很多貴人。她參與的第一場廢棄旗幟重生的策展,便位於華山文創園區。當時的她,其實並沒有太多的預算,幸運的只是靠著一份關於廢棄旗幟重生理念的企劃書,獲得策展場地。也因為如此因緣際會之機會,之後,更是備感榮幸地被邀請到當代藝術館進行更大型的廢棄旗幟重生策展創作活動。

隨著時間推移,賴懿容與她的廢棄旗幟再生理念,日漸受到大眾與企業的重視與認同。漸漸地,開始有媒體邀約報導,以及廠商尋求合作。美麗台灣關懷協會也在她一手的創辧下,達成她促進循環經濟理念的第一步。而在廢棄旗幟回收整理清潔後,她亦會將旗幟上的文字、圖案等重新拆解創作,交給二度就業婦女、身心障礙者加工再製,形成供應端、設計端與製造端三方一體的循環。賴懿容在思考照顧整體社會環境的同時,也將社會服務的價值發揮至極大。

然而,在一系列廢棄旗幟百變策畫的成功下,賴懿容也陷入了另一種自我懷疑。「我還能做些什麼?」她懷疑自己已經達到極限,但卻不甘於被侷限。於是,「有春文化」便在如此壓力的碰撞下誕生。「有春文化」的創立,嘗試在資源循環再利用的領域中涉及廢棄旗幟以外的資源及材料。賴懿容在講座現場也展示出不同類型的資源循環再利用的實品(如電腦零件、肥皂、二手書籍、高粱酒糟等),提供與會者參考。進一步,也讓與會者實際瞭解,目前在循環經濟思維下,所帶來的另一經濟世界思維的體現。

賴懿容強調:「我們是這個世界資源的使用者,而不是擁有者。」資源不斷地循環再利用,則是可以從搖籃再到搖籃,如此不僅對生態友善,同時也可以以非二元之思維,思考從文化創藝再到工業技術之革新與挑戰,讓新的產品問世和生產。最後,賴懿容亦分享了日常生活中的我們,該如何去實踐循環經濟,與參與資源或廢材再生利用的各種平台和管道。

回顧一路走來,賴懿容說,身邊許多朋友問她是否會後悔?因為創新創業與社會服務,犧牲掉了許多其他個人的生活體驗和時間。但她並不這麼認為,至少現在是做自己熱愛的事,並且是奉獻回饋社會。

通識月大師講座,後續邀請陳浪老師(The Backpacker—沒有終點的陸途:走遍中國大陸超過50座城市的生命體悟),與聽講者分享個人學思與生活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