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子島濕地位於基隆河與淡水河會流口,旨在提升生物多樣性,並連結關渡重要濕地,形成重要的生態功能廊道。2023年11月10日上午,臺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管理研究所王之佑老師帶領學生參訪「社子島濕地解說小築」,並邀請永續辦公室專案經理一同前往,以實地瞭解生態系統營造及環境教育,探詢台北大學設置環境推廣中心的可能性。
社子島濕地鄰近關渡自然公園,以草澤環境為主,台北市水利處將社子島地區規劃為以「觀賞水鳥」為主的人工濕地,除了能延續關渡濕地與基隆河河口區的水綠廊道,也能擴大保護範圍提供更多樣化的濕地環境,讓民眾近距離地觀察候鳥與周邊螃蟹彈塗魚的互動、觀察蘆葦與紅樹林的消長,讓大眾親自體驗濕地生態的豐富美好。
「社子島濕地解說小築」裡的牆壁上,掛了一幅大型畫作,畫裡呈現500年前的社子島樣貌以及常出現的豐富物種。「對比500年前,現今的社子島景物依舊,但畫裡面的生物只剩下人存在而已,其他物種都消失了。」社子島濕地解說員仔細說明為何社子島地區要營造人工濕地、復育生物。「社子島濕地解說小築」裡設置望遠鏡、生態書籍以及環境教育工具包,多元方式引領民眾探索體驗濕地生態。
接著解說員帶領大家走入濕地,用望遠鏡尋訪水鳥蹤跡。「翠鳥在河岸土坡上築巢繁衍,後來河岸都變成水泥之後,翠鳥無法築巢,翠鳥就從河邊消失了。」解說員一一指出人類活動如何破壞棲地,影響生物生存。「社子島濕地主要營造為讓候鳥棲息,紅樹林能提供豐富的濕地生態,但若是發展成紅樹林,漸漸朝向陸域化,底棲生物會減少,候鳥尋找食物不易,就漸漸不會來這裡,因此紅樹林的數量也是需要人為干預去控制的。」
社子島濕地定期進行環境監測,以瞭解生態系統的變化,並進行棲地管理,以促進生物多樣性的提升,包括控制非本土物種的擴散,恢復受損的生態環境,並提供適合不同物種生存的營養源。同時,社子島濕地致力於推廣環境教育,每週末,社子島濕地導覽人員都會為遊客提供生態解說和相關活動,將環境知識和保護意識傳遞給大眾,提高大眾對生態環境的認識和理解,激發環境保護行動的積極參與。
設定環境推廣中心有助於提升社子島濕地的保護工作。透過「提供教育資源」、「促進公眾參與」、「促進社群參與」以及「支援研究和監測」,環境推廣中心成為推動永續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重要機構。
參訪社子島濕地為臺北大學提供一個可借鑒的案例,以評估推動環境教育的發展和實踐。透過實地參觀和學習,學生們也能夠直觀地感受到生態環境的價值和脆弱性,並將這些知識和體驗帶回學校進行進一步的討論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