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北大學
國立臺北大學
Loading...
跳到主要內容跳到主導覽列
主選單錨點
主內容錨點
訊息
GENERAL.
首頁訊息
心湖人工浮島風華再現 永續校園持續發光

心湖人工浮島再現嶄新風貌!在方敬畬先生資助下,二代浮島施作完成。為慶祝心湖野生動植物「新居落成」,總務處於10月20日在心湖親水平臺,舉辦浮島下水儀式暨體驗活動,相信二代浮島在各界的幫助下,定能延續一代浮島的成果,繼續成為心湖動植物們的優良棲息地,形塑更加多樣化的珍貴生態環境。

總務處說明,一代浮島起建於2015年,由總務處事務組外勤班同仁與本校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歷屆師生攜手合作,在有限經費下自造維護,成功種植茂密的水生植物,讓一些生性比較敏感害羞的水鳥,願意在浮島落腳並築巢繁衍。有了浮島後,各種生物在校園中有了家,儼然已成為北大永續校園特色。

心湖浮島8年來歷經風吹日曬,主結構PVC管破損,寶特瓶、長纖椰棕絲、椰網等附屬物鬆落,開始傾斜下沉,已無法成為動物棲身及孵蛋的安全場所,露出的寶特瓶也往往被認為是垃圾,生態景觀功能降低。所幸北大熱心芳鄰方敬畬先生、前環保署副署長詹順貴律師、法律學系顏榕老師、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王之佑老師等諸位,對心湖生態環境的重視與支持,讓心湖浮島得以重建。

校方特別感謝方敬畬先生贊助學校200萬經費,啟動「浮島重建計畫」,同時也認捐1名學生深耕圓夢獎助學金。方先生關心校園生態環境,率先捐款,拋磚引玉,開啟浮島募款專案,為守護浮島繼續募集資金,展現對生態及莘莘學子的愛惜。方敬畬說,臺北大學已是周邊居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新的浮島有助於生態發展,讓大家可以看見更多禽鳥在心湖上棲息、孕育。

人工浮島具有淨化水質、創造生物生息空間、改善景觀等綜合性功能。校長李承嘉說,建造心湖浮島,不僅是為了心湖的動植物,更是臺北大學體現生態保育、社會責任和永續發展的價值觀與行動力,希望藉此引起學子及民眾產生保護自然環境的意願,和學校一起維護校園生態環境綠美化,實踐自然環境永續發展,對於我們的地球和未來世代都具有重大意義。

此次活動也邀請校內童妍幼兒園師生,聽著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王之佑老師講解心湖的生態保育。出席活動的詹順貴律師認為,新浮島的啟用,也呼應臺北大學在ESG的努力。

二代浮島設計除具備綠美化、生態景觀性外,也融入教學研究需求,打造三種型式浮島,分別為:

  • 北大字樣主浮島:主要栽植多樣性水生植物,營造水鳥鴨鵝生長及孵育下一代的優良棲息地。
  • 景觀性圓形浮島:特別設置鳥踏,吸引水鳥停駐,增加欣賞生態景觀機會。
  • 實驗型中空浮島:用於種植沉水性水生植物,便於研究觀察。

心湖位於校園的中心位置,兩側步道種植有吉野櫻、美人樹、杜鵑等植物,湖畔旁的人工浮島也經常可見鴨鵝、水鳥、烏龜、魚類優游駐足其中,整體生態景觀可謂十分豐富,是許多師生與民眾喜愛的休閒場域。為引導民眾更加認識浮島生態,總務處額外增設導覽解說牌,介紹浮島歷史、過往成果及功能機制,也宣導民眾不要私自餵食,影響鴨鵝健康並造成心湖水質惡化等保育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