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北大學
國立臺北大學
Loading...
跳到主要內容跳到主導覽列
主選單錨點
主內容錨點
訊息
GENERAL.
首頁訊息
公孫策與他的五度空間學習

通識月大師講座第二場「公孫策的花甲少年夢」,邀請知名作家公孫策暢談他的「五度空間學習」,告訴大家用歷史(時間)、地理環境(三度空間)和人物心境,來從事學習和寫作。

60歲了!可是我還有夢想。」公孫策說,滿60歲那年,他認為自己年事已大,但心中仍有一個夢想,想要完成五度空間的寫作。另外,面對一個波瀾壯闊的巨變時代,斜槓世代最重要的能力就是「觸類旁通」。「當你看到一項訊息,你如何判斷真偽?還有,這個訊息有沒有用?」公孫策說,這時候,具備觸類旁通的能力就非常重要了。

他認為,人文史地要一起讀,懂文學也要會史地,他用「安史、李杜、三峽」作為五度空間的寫作範本。李白寫了〈早發白帝城〉這首詩,故事地點在長江三峽,進一步去探索這首詩的創作背景,會有很多故事可以說。李白遊歷大唐帝國時,正逢唐帝國盛世,李杜二人經歷貞觀和開元盛世,但也遇到安史之亂,遭逢顛沛流離。杜甫的〈春望〉,從「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抒發了他在安史之亂的心境。列舉多首李杜的詩,從這些詩來闡述他們作詩當下的環境,公孫策用時間線把安史之亂串連了起來,用地理環境把焦點放在三峽。這些詩在他的說明下,就不僅僅是文學上的析賞而已。從這些文學作品中,看到的是時代和環境,更是寫詩者當時的個人遭遇。這樣的思考方式,就是他的五度空間。

公孫策向在場學生們說,各項學問發展到極致,背後的原理原則是相通的,不管是人文學科還是自然學科。「若能再具有觸類旁通能力,就是一通百通,所以通識最重要。」五度空間的寫作思考,講求的是多角度的分析,這跟他所說的觸類旁通概念都是一樣,也就是廣泛的思考面向。「你必須是專才才能變通才」,公孫策補充道,把本科的專業理解得透澈,有著正確的思考和邏輯,再接觸到其他領域,就能觸類旁通。

由於年紀漸長,步入老年,在有限的精力下,公孫策特別用「孫子兵法」和「止學」代表了「求勝」和「知止」兩種概念。他用眾所周知的孫子兵法,來說明求勝的方式。而止學較為特別,教的是「知止」,說的不是不知進取,而是一種定、靜、安、慮、德的心態,步步為營,贏了不躁進,輸了也能冷靜分析自己,重新自我定位,步步為營。他用文中子的學生房玄齡、李靖和魏徵為例,這些人都是定位自己、衡量籌碼,來完成自己的目標。

喜歡講歷史故事的公孫策,最後特別以水滸傳裡的反派角色高俅為例,一個小人物,因為會踢幾腳好球,抓住機會,深得趙佶賞識,官至太尉。公孫策舉這個例子和同學們分享一個觀念,書固然要讀得好、要觸類旁通,常識豐富,「但更要有膽識。」當球滾到你腳邊,你看見了機會,就要有本事和膽識,把它踢回去!

通識中心主任徐育安推崇公孫策用歷史來說明當代現象,提出思考方案。每次看到他的文章,都可以洗滌個人思考,並從大歷史來分析問題。

通識月大師講座,後續邀請講者陳培豐老師(聽歌・賣歌・唱歌・寫歌我的學者之路)和賴懿容老師(循環經濟的非二元思維,廢棄旗幟再生創業及文化創藝思路),與聽講者分享個人學思或生活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