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故宮博物院推行的校園大使計畫於今年邁入第三屆,本校金融與合作經營學系林采頤同學獲選擔任校園大使,其策劃的校園巡迴展覽「顧事.故室」於9月20日中午隆重開展,邀請到故宮俞小明處長、康綉蘭科長、本校吳泰熙副校長與圖書館朱炫璉館長擔任開幕式貴賓。
故宮俞小明處長首先介紹故宮校園大使計畫緣由,希望借重年輕人的視角重新詮釋故宮,扭轉故宮老舊形象,「結合年輕人的力量,走出故宮,進入校園,召喚年輕族群了解故宮、親近故宮」。考量區域平衡和背景多元化,今年共有12位學生從海選中脫穎而出。年初海選結果出爐後,在教育推廣科康綉蘭科長輔導下,陸續開設培訓課程,帶領校園大使們認識博物館學專業,學習如何撰寫展覽企劃書,等到秋季開學後舉辦校園巡迴展覽,作為培訓成果的展現。臺北大學連續兩年都有優秀學生獲選,去年與應用外語系連同學合作舉辦「故宮來北大—清明上河圖」展覽,今年由林同學接棒,希望未來能持續和臺北大學合作。俞處長也預告11月將舉辦12位故宮校園大使的成果分享大會,屆時歡迎大家到故宮參加。
吳泰熙副校長表示故宮名列世界四大博物館,走入民間、召喚年輕人是對的方向,感謝故宮給予學生機會,希望預約來年合作。吳副校長提及策展是極具挑戰性的工作,不僅需要挑選展品、規劃展場設計、考慮經費預算,更重要的是如何吸引目標觀眾駐足,本次展覽林同學利用古今對比,讓參觀者在賞析器物時「多了熟悉,少了陌生」,藉此肯定林同學為本次展覽付出的心力與表現。
校園大使林采頤同學致詞時感謝策展過程中所獲得的協助,包括故宮給予極大的自由發揮空間、前任大使們的經驗傳承,以及圖書館提供的各項支援。談及本次展覽企劃的發想,林同學分享她與故宮緣分的起點,身為臺南人的她,小學畢業旅行固定安排到故宮參觀,在看完翠玉白菜和肉形石後的有限時間內,當很多同學感到無聊之際,林同學脫隊到一樓展廳欣賞莊嚴的佛像,「那時候覺得故宮很酷」。林同學表示民眾面對展品無感,是因為無法產生共鳴,故宮的文物是前人生活的痕跡,例如本次展出的「嵌綠松石金屬絲犧尊」就是犧牛造型的酒器,每一件器物都有屬於它們的故事,需要透過我們賦予新的生命。本次展覽目的即是透過同時陳列功能相近的今昔物品,拉進參觀師生和故宮展品的距離並產生生命連結。
開幕式後,林同學親自帶領貴賓逐一參觀解說五大展區的設計理念以及展出的故宮文物。本次展覽聚焦在不同人生階段的成長故事,因此將展區依照幼兒-少年-青年-老年劃分,展出與各人生階段呼應的代表性古今文物,並將古代年齡代稱結合文物名稱作為展區主題。除了展櫃中的文物,展場內提供可使用的物品,營造沉浸式互動體驗,並備有紙筆桌椅邀請參觀者分享專屬自己的人生故事。歡迎校內師生在9月20日至27日展覽期間,抽空到圖書館2樓藝文展覽區,欣賞林同學精心策劃的展覽與故宮珍品。
【展覽資訊】
時間:9月20日至9月27日10時至18時(9月23日和9月24日展場不開放)
地點:圖書館 2F藝文展覽區(請由圖書館大門外兩側樓梯前往新綠智道進入展場)